-
类狼疮性肾炎表现的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47岁。以发热起病,继而出现水肿、皮疹、蛋白尿、镜下血尿,血肌酐1周内自264 μmol/L升至570 μmol/L,补体C 3 0.342 g/L,补体C 4 0.048 g/L,抗核抗体1∶100。于当地医院行肾组织活检,免疫荧光提示多种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光镜下呈现新月体型肾炎。考虑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予静脉输注甲泼尼龙500 mg 治疗3 d,序贯口服泼尼松60 mg 每日1次,患者血肌酐下降至416 μmol/L后再次升高(517 μmol/L),故转诊至我院。入院体检发现主动脉瓣听诊区舒张期吹风样Ⅲ~Ⅳ级杂音,遂行超声心动检查,见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肾小球肾炎。予青霉素肌肉注射(4 MU,每12小时1次)10 d序贯头孢曲松静脉输注(2 g,每日1次)6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至30 mg 每日1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糖皮质激素每2周减量5 mg 每日1次。术后患者血尿、蛋白尿消失,血肌酐下降至98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眼睑反复红斑为首诊的结缔组织病合并泪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5岁,因"右眼上睑反复红肿伴肿物生长9个月"于2020年11月24日收入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9个月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眼上睑颞侧肿物,呈无痛性渐进性增大,质地中等,上睑中央皮肤反复发红、水肿、粗糙、变厚,无破溃、出血,偶伴眼干、眼涩,不伴异物感,不伴眼红、眼痛、眼涨,不伴视力下降,不伴眼前黑影飘动,不伴视物遮挡感,患者8个月前自觉肿物增大较前明显,曾于本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右眼泪腺炎",建议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 mg 1次/d,1个月后减量至30 mg 1次/d,未见明显好转,患者自行停药。入院后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1.0;矫正视力:右眼1.0(-1.00 DC×105°),左眼1.0(平光)。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右眼上睑弥漫性红肿、增厚,无明显界限,无鳞屑,其下可触及肿物,质地中等,大小1.0 cm×1.5 cm,不能触及后界,无压痛,可还纳入眶,上下睑睫毛排列整齐。肝肾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102.73 U/L(35~100 U/L)、补体C1q:234.03 mg/l(159~233 mg/l)、二氧化碳(CO 2):22.30 mmol/L(23~29 mmol/L)。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4检测:抗SS-A抗体(++),其余结果均为阴性。眼部浅表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侧泪腺大小1.1 cm×0.5 cm,左侧泪腺约0.9 cm×0.5 cm,双侧泪腺回声不均,内未见明显囊实性占位,血流对比明显异常。眼眶CT显示:右侧泪腺稍饱满,右眼眼睑皮肤肿胀(见图1)。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显示:双眼上睑皮下软组织内见斑片长T1、长T2信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信号不低。病灶边界欠清,以右侧为著,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图2)。胸部CT及胰腺MRI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来那度胺(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方案(LD方案)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 deposits,PGNMI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采用LD方案治疗的PGNMI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活检并接受LD方案治疗≥3个月的患者共6例。随访6~19个月,肾脏缓解3例,缓解率为50%(3/6)。所有患者肾脏病理光镜: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单一κ型IgG3沉积于系膜区和血管袢。在服用LD方案前,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7.76(1.27,14.57)g/24 h,中位血肌酐118.5(70.7,289.1)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4.5(22.4,37.5)g/L。5例血清游离κ、λ轻链浓度升高,但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2例血补体C3下降。6例行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2例单克隆浆细胞升高,所占比例分别为0.7%和0.5%。1例患者血M蛋白阳性,为κ型IgG3。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3.33(0.33,11.23)g/24 h,中位血肌酐108.7(80.4,160.9)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5.9(24.5,45.6)g/L。5例血清游离轻链浓度升高患者中,4例浓度较服药前下降。2例补体C3下降的患者升高至正常浓度,另2例患者补体C3略有下降。随访期间,1例患者的血M蛋白阳性未见转阴。所有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不良反应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四肢麻木感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本文首次报道LD方案用于治疗PGNMID可能有效,但需进一步关注来那度胺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细胞测序和数字PCR技术筛选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验证脓毒症中特异分化的单核细胞亚群,并筛选及构建用于早期诊断脓毒症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拟时序分析对单核细胞差异亚群进行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差异亚群中的基因表达,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用于初步构建候选差异基因集。利用数字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在脓毒症患者PBMC以及脓毒症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株(THP-1)模型中对候选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并利用韦恩图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使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差异基因集进行外部数据验证。结果:①细胞注释及拟时序分析结果显示,NEAT1 +CD163 +单核细胞的分化明显区别于其他亚群,并在脓毒症早期就已经出现,是脓毒症病理过程中的特征亚群。②从NEAT1 +CD163 +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中筛选出22个与脓毒症相关的差异基因,经过数字PCR进一步验证后,最终筛选出碱性亮氨酸拉链ATF样转录因子(BATF)、原癌基因JUNB、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4(CEACAM4)、第9号染色体上95开放阅读框(C9orf95)、G蛋白α亚基15(GNA15)、补体C3A受体1(C3AR1)、转录生长因子β1(TGFB1)、线粒体载体同源物1(MTCH1)8个基因,用于构建最终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③外部验证结果显示,由于C9orf95基因在GEO数据库的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均无数据,因此在验证时将其排除。在GSE154918数据集,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中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log 2表达量:BATF为12.78±0.08比11.39±0.35,JUNB为16.88±0.07比16.04±0.03,CEACAM4为14.73±0.08比13.77±0.05,GNA15为13.16±0.06比12.30±0.04,C3AR1为14.62±0.13比12.87±0.05,TGFB1为16.95±0.05比16.57±0.36,MTCH1为14.80±0.02比14.61±0.15,均 P<0.05);在GSE133822数据集,基因集中BATF、CEACAM4、GNA15、C3AR1的表达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og 2表达量:BATF为8.66±0.16比7.92±0.14,CEACAM4为9.20±0.16比8.36±0.20,GNA15为10.66±0.18比10.13±0.16,C3AR1为11.49±0.27比10.48±0.16,均 P<0.05),而JUNB、TGFB1、MTCH1的表达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集差异分析(GSVA)显示,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脓毒症组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的富集分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GSE154918:0.38±0.04比-0.44±0.02,GSE133822:0.56±0.02比0.20±0.05,均 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在GSE154918及GSE133822两个数据集中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993(0.980~1.000)和0.944(0.873~1.000),提示其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结论: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及数字PCR技术筛选得到的BATF、JUNB、CEACAM4、GNA15、C3AR1、TGFB1、MTCH1单核细胞差异基因集对脓毒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早期诊断效能,或许能够为早期诊断脓毒症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浆置换治疗儿童亲属活体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儿童亲属活体肝移植术后出现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1例因胆道闭锁、胆汁性肝硬化接受血型相合亲属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AMR的7月龄患儿为研究对象。该患儿肝移植术后一直使用他克莫司+泼尼松二联抗排斥治疗,术后1个月内出现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肝功能异常,行移植肝穿刺活检,完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抗体检测,并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肝穿刺活检结果提示急性排斥反应、补体C4d染色阳性,结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Ⅱ类特异性抗体阳性这一结果,确诊为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导致的AMR。确诊后予甲泼尼龙静脉冲击+静脉丙种球蛋白+吗替麦考酚脂口服治疗,并调整相关免疫抑制药物剂量,效果不理想,后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每2日1次,共5次,治疗1个月后患儿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截至目前已随访3年,复查过程中行移植肝穿刺活检5次,显示排斥反应逐步减轻,肝功能基本维持正常,未出现AMR复发。结论:血型相容的儿童亲属活体肝移植也可发生术后AMR,确诊后尽早联合血浆置换辅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肝移植术后急性AMR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贝利尤单抗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患儿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获取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49例cSLE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贝利尤单抗治疗将患儿分为贝利尤治疗组(18例)和传统治疗组(31例),传统治疗组患儿为在本院基线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程度(SLEDAI)评分相似、应用传统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cSLE患儿。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18例贝利尤治疗组患儿年龄为(11.9±1.8)岁,病程 M( Q1, Q3)为7.5(2.0,16.8)个月,其中男3例,共有15例完成24周治疗;传统治疗组cSLE患儿31例,年龄为(11.3±2.4)岁,病程 M( Q1, Q3)为7.0(2.5,10.5)个月,男6例,共有25例完成24周治疗。基线时,贝利尤治疗组口服泼尼松剂量低于传统治疗组[(29.58±12.43)mg/d比(38.20±14.11)mg/d, P=0.037];治疗24周时,2组泼尼松剂量均减少(均 P<0.05),贝利尤治疗组泼尼松剂量为(14.12±5.86)mg/d,低于传统治疗组(23.51±9.79)mg/d( P=0.002)。治疗24周时,2组患儿补体C3、C4水平升高,抗双链DNA(dsDNA)水平和SLEDAI评分降低,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贝利尤治疗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3/15,3例)比传统治疗组患儿(32.0%,8/25)低( P>0.05)。 结论:贝利尤单抗治疗cSLE能够减少泼尼松初始剂量并利于其减量,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脏器受累情况,降低疾病活动度。贝利尤单抗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相关性肺疾病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肺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IgG4相关性肺疾病60例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预后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男40例,年龄(58.2±12.9)岁,发病年龄(57.1±13.2)岁,31.7%(19例)患者有过敏疾病史。36.7%(22例)患者病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94.6%(53/56)患者血清IgG4>1.35 g/L,24.1%(14/58)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79.2%(38/48)患者IgE升高,53.7%(29/54)患者补体C3或C4下降。常见影像学表现包括结节样改变38例(63.3%),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4例(56.7%),磨玻璃影31例(51.7%),53例(88.3%)患者存在2种及以上影像学改变。病理学检查以淋巴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增生为主要表现,仅1例可见闭塞性静脉炎。有呼吸系统症状组(22例)血清总IgG(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无症状组(38例),分别为43.2比17.8 g/L和0.30×10 9/L比0.14×10 9/L,均 P<0.05;合并过敏性疾病比例低于无症状组,胸部CT存在实变影比例高于无症状组,均 P<0.05;两组血清IgG4、IgE、补体水平及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IgG4相关性肺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无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占较高比例;胸部CT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易出现多种影像学改变共存。有无呼吸系统症状组患者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后影像学转归差别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纤维肌痛症的因果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方法,探讨炎性细胞因子与纤维肌痛症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通过对GWAS Catalog数据库与FinnGen数据库进行挖掘,设置暴露因素为炎症细胞因子,结局为纤维肌痛症。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进行分析,MR-Egger、简单中位数法(Simple Mode)法、加权中位数法(WM)和加权中值方法(Weighted Mode)等统计方法作为补充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随后通过调换暴露因素与结局,检验分析的方向性。结果:在91种已知炎症细胞因子中,发现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B4(CD244)、单细胞趋化蛋白2(MCP-2)、C-X-C趋化因子6(CXCL6)、IL-12β亚单位(IL-12B)与纤维肌痛症之间存在因果关联,CD244[ OR值(95% CI):1.21(1.08,1.35), P<0.001],MCP-2[ OR值(95% CI):0.91(0.87,0.96), P<0.001],CXCL6[ OR值(95% CI):1.15(1.06,1.24), P<0.001],IL-12B[ OR值(95% CI)=1.13(1.06,1.20), P<0.001]。敏感性分析中未发现分析结果存在多效性、异质性以及弱相关性。 结论:CD244、CXCL 6和IL-12B的水平升高会增加FM的疾病风险,而MCP-2水平的升高则会降低FM的疾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外周血补体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补体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外周血补体因子在患者认知损伤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9月到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就诊的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精神分裂症组),及通过广告招募的同期健康对照者88名(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补体C3、C4浓度,采用脂质体免疫法测定CH50浓度;使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比较精神分裂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补体因子浓度差异,并分析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外周血补体C4水平[0.20(0.16,0.25)g/L]低于健康对照组[0.23(0.19,0.27)g/L](均 P<0.05),C3、CH50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10项认知测验得分均显著下降( P<0.001)。精神分裂症组外周血补体C3水平与言语流畅性呈正相关( r=0.258, P<0.05),外周血补体C4水平与言语流畅性呈正相关( r=0.283, P<0.05),外周血CH50水平与言语流畅性呈正相关( r=0.330, P<0.01)、与注意性/警觉性呈负相关( r=-0.257, P<0.05)。 结论: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补体C4水平降低,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2家系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2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2个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家系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以“儿童”“青少年”“婴儿”“幼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pediatric”“children”“adolescent”“infant”“toddler”和“hereditary angioedema”为关键词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自建库至2024年1月相关文献,总结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诊断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1,女,12岁,以间断腹痛8年,加重伴呕吐2 d就诊。8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腹痛,接受2次腹部手术,C1酯酶抑制物浓度0.46 g/L,C1酯酶抑制物功能<0.01,SERPING1基因c.1396C>G变异,确诊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Ⅱ型,其他13名家庭成员中8例存在不同部位肿胀发作情况,2例已死亡。先证者2,女,17岁,因间断肢体肿胀2年余就诊,补体C4 0.09 g/L,C1酯酶抑制物浓度0.05 g/L,C1酯酶抑制物功能<0.01,SERPING1基因c.882C>G变异,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Ⅰ型。其他12名家庭成员中2例间断皮肤肿胀。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15篇,共包含522例患儿,结合本组2个家系共524例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其中5个家系以儿童为先证者。524例患儿中,263例(50.2%)有家族史调查结果,其中229例(87.1%)家族史阳性。初次发病年龄1~15岁,诊断延误时间-0.9~20.0年。257例(49.0%)患儿明确疾病分型,其中Ⅰ型234例(91.1%)。296例(56.5%)患儿的临床症状有详细描述,其中262例(88.5%)出现不同部位皮肤水肿,176例(59.5%)出现腹痛,61例(20.6%)出现咽喉上呼吸道水肿症状。结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发作性皮肤及黏膜肿胀为主要表现,发作部位及特征存在个体化差异。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易被忽视,对于具有阳性家族史发作性皮肤及黏膜肿胀患者需要积极进行补体水平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