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中学生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中学生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在其间的可能作用,为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思路.方法 2023年3月,以江西省三所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问卷收集中学生基本信息,使用Olweus欺凌问卷中文版、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渥太华自伤量表等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在其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 本次调查的中学生被欺凌报告率为18.56%,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4.4%.被欺凌、非自杀性自伤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分别呈负相关(r=-0.34~-0.16,P<0.001),被欺凌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正相关(r=0.18,P<0.001),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之间正相关(r=0.66,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在被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简单中介效应为0.036(95%CI:0.014~0.064),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在二者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为0.029(95%CI:0.011~0.056).结论 中学生被欺凌经历可能增加非自杀性自伤风险,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在其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提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或许可以减少中学生与校园欺凌相关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表(cyberbullying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CICS)进行汉化,检验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cyberbullying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CICS-CV),对1 528位大学生进行调查,6个月后,对其中208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2的特质愤怒分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量表作为网络欺凌的效标,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作为网络被欺凌的效标,进行效标效度检验。使用SPSS 24.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效标效度检验和交叉滞后分析,采用Mplus 8.3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网络欺凌和网络被欺凌两个因子,因子载荷分别为0.59~0.82,0.59~0.80。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两因子模型的拟合达到测量学要求( χ2/ df=2.61,CFI=0.90,TLI=0.89,RMSEA=0.04,SRMR=0.0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9,重测信度为0.97。网络欺凌、网络被欺凌与各效标问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0.23~0.42,均 P<0.05)。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第一次测量的道德推脱可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网络欺凌( β=0.16, t=2.16, P<0.05)。 结论:CICS-CV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试用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我国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有效测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江苏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1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13个设区市范围内抽取22 034名中学生,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有540名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45%.处于非常态家庭(OR=1.30,95%CI=1.02~1.65)、超重肥胖(OR=1.35,95%CI=1.09~1.67)、过去 30 d 内被家长打骂(OR=2.27,95%CI=1.82~2.84)、过去30 d 内吸烟(OR=1.54,95%CI=1.11~2.15)、网络成瘾(OR=2.03,95%CI=1.34~3.08)、抑郁症状(OR=5.24,95%CI=4.16~6.61)均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女生(OR=0.58,95%CI=0.46~0.72)、高中生(OR=0.68,95%CI=0.54~0.83)、有时吃早餐(OR=0.37,95%CI=0.22~0.62)、每天吃早餐(OR=0.28,95%CI=0.17~0.49)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69~0.815),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结论 处在非常态家庭、超重肥胖、男生、初中生、被家长打骂、吸烟、网络成瘾、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容易遭受校园欺凌.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可为有效预测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并采取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校园欺凌角色与青少年体形不满关系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系统评价校园欺凌与青少年体形不满的关系,为预防校园欺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NKI数据库,检索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月青少年欺凌行为与青少年体形不满相关的研究;应用CMA V3.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研究,总样本量为18 886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被欺凌的青少年发生体形不满的风险为无欺凌行为者的1.407倍[OR=1.407,95%CI(1.188,1.667),P<0.001];同时具有欺凌-被欺凌行为者发生体形不满的风险为无欺凌行为者的1.624倍[OR=1.624,95%CI(1.334,1.977),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被欺凌与对胖、瘦不满组之间存在关联[OR=1.759,95%CI(1.338,2.313),P<0.001].结论 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者与体形不满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其中欺凌-被欺凌行为者与体形不满的关联最大.这提示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对体形不满的问题,从而为学校部门更好地治理校园欺凌提供线索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校园欺凌、非自杀性自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校园欺凌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校园伤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研究不断增加,其与校园欺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提示校园欺凌是非自杀性自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理韧性与校园欺凌、非自杀性自伤均存在关联.心理韧性不仅可以减少个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也可以在个体被欺凌后减少发生NSSI的风险,但心理韧性在被欺凌和NSSI之间是否具有其他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拟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校园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防控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西藏大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了解分析西藏的大中学校校园被欺凌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9-11月对西藏阿里、昌都、拉萨、那曲、日喀则5市(地)的3 875名大、中学生开展校园被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西藏大、中学生校园被欺凌报告率为5.50%,其中女生为4.35%,男生为6.76%;大学生被欺凌报告率为8.81%,高中生为1.64%,初中生为5.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1.71)、网络成瘾(OR=3.82)、抑郁(OR=3.84)、肥胖(OR=2.02)、单亲家庭(OR=1.67)、重组家庭(OR=3.74)与校园被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0.05);女生(OR=0.66)、高中(OR=0.28)与校园被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校园被欺凌与校园环境、家庭类型、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应致力于构建关怀型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减少校园被欺凌发生率,降低相关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校园欺凌与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校园欺凌与女生月经初潮年龄(age at menarche,AAM)提前的相关性,为促进女生青春期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荣昌区全区范围内选择987名月经来潮中学女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分析经历校园欺凌与AAM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历校园欺凌与AAM提前的相关性.结果 987名月经来潮女生的平均AAM为(12.13±1.03)岁,AAM提前检出率为22.90%.未经历欺凌事件与经历欺凌事件女生的AAM分别为(12.18±0.96)(11.86±1.4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1);经历1,2,3种及以上校园欺凌事件的平均AAM分别为(12.08±1.38)(11.74±1.07)(11.61±1.63)岁;未经历校园欺凌事件与经历1,2,3种及以上女生的AA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调整混杂因素后,经历校园欺凌事件(OR=2.71,95%CI=2.04~4.27)、被有意排斥在集体活动之外或被孤立(OR=2.58,95%CI=1.69~4.67)、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OR=2.85,95%CI=1.39~4.92)、因为身体缺陷或长相而被取笑(OR=2.74,95%CI=1.77~5.02)、经历1种校园欺凌事件(OR=2.33,95%CI=1.52~4.23)、经历2种校园欺凌事件(OR=3.36,95%CI=1.82~7.36)、经历 3 种及以上校园欺凌事 件(OR=2.89,95%CI=1.74~5.71)均与女生 AAM 提前相关(P值均<0.05).结论 校园欺凌与女生AAM提前相关,加强学校防欺凌教育对于促进女生青春期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上海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探索上海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为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上海市不同学段中抽取21所初中、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采取学生自填问卷的形式调查6 092名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样本聚类分析采用Ward离差和平方法.结果 共发现3类聚集特征:受欺凌郁闷组(1 004名,16.5%),以被欺凌、心情郁闷(64.9%)、孤独感(48.2%)、失眠(42.4%)等为主要特征;电子游戏超时及不健康饮食组(1 585名,26.0%),以玩电子游戏超时(53.1%)及含糖饮料(89.3%)、油炸食物摄入(79.0%)为主要特征;低吸烟饮酒组(3 503名,57.5%),以"0"饮酒率和极低吸烟率(0.4%)为主要特征.3组学生的含糖饮料摄入、油炸食物摄入、体力活动不足、被恶意取笑、被索取财物、被孤立/被有意排挤在集体活动之外、被威胁恐吓、被踢/打/推/挤或关屋里、吸烟、不健康减肥、玩电子游戏超时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6.74,41.85,30.07,652.68,334.40,669.89,358.84,233.12,101.46,88.45,230.15,P值均<0.01),3组学生的孤独感、心情郁闷、失眠和饮酒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P值均<0.01).受欺凌郁闷组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女生较多;电子游戏超时及不健康饮食组中男生、普通高中及初中生居多.结论 上海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聚集,集中表现在不良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两大方面.可根据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聚集的特征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干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欺凌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使得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关于欺凌(国内也称为欺负)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主题已有较多研究.欺凌作为一种负面行为,属于攻击行为的一种亚型,其形式包括欺凌他人、被欺凌、欺凌-被欺凌.NSSI在青少年中多发,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被欺凌与NSSI呈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中介或调节作用,但欺凌他人与NSSI的关系因研究较少尚不确定.本文拟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NSSI的防控提供线索或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流行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城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4 008名,进行欺凌行为匿名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类型等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差异.结果 该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12.9%,其中男生为17.6%,女生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38,P<0.01).欺凌他人的报告率为6.5%,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为10.4%.欺凌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x2=14.023,P<0.01).职业中学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散布谣言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学生(x2值分别为12.003,7.519,P值均<0.01).单亲/重组家庭学生发生欺凌他人和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均较高(x2值分别为9.785,14.136,P<0.01).住宿生中被殴打、关黑屋,被破坏物品,威胁、强迫和遭受网络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住宿生(x2值分别为11.802,5.356,11.793,4.881,P值均<0.01).1.0%的学生同时有4种及以上欺凌他人的行为,1.5%的学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的欺凌.结论 应动员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安全校园,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