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表(cyberbullying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CICS)进行汉化,检验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度和效度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欺凌调查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cyberbullying inven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CICS-CV),对1 528位大学生进行调查,6个月后,对其中208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2的特质愤怒分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量表作为网络欺凌的效标,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作为网络被欺凌的效标,进行效标效度检验。使用SPSS 24.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效标效度检验和交叉滞后分析,采用Mplus 8.3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网络欺凌和网络被欺凌两个因子,因子载荷分别为0.59~0.82,0.59~0.80。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两因子模型的拟合达到测量学要求( χ2/ df=2.61,CFI=0.90,TLI=0.89,RMSEA=0.04,SRMR=0.0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9,重测信度为0.97。网络欺凌、网络被欺凌与各效标问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0.23~0.42,均 P<0.05)。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第一次测量的道德推脱可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网络欺凌( β=0.16, t=2.16, P<0.05)。 结论:CICS-CV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试用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我国大学生网络欺凌的有效测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学生自然联结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然联结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为干预大学生网络受欺凌和自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河南省7所高校的1 56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网络受欺凌行为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和自然联结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 23.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调节效应检验,探究网络受欺凌和自然联结对自杀意念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结果 大学生网络受欺凌得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为班干部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7.21%,自杀意念检出率在有无网络受欺凌、性别、年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5,P<0.001),自然联结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38,P<0.001).自然联结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起调节作用(OR=1.33,95%CI:1.06~1.77,P<0.001).结论 大学生自然联结与网络受欺凌、自杀意念密切相关,家庭、学校、社会可以从提升大学生自然联结水平入手,干预大学生网络受欺凌和自杀意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现实和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网络欺凌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为保护大学生安全上网提供依据.方法:问卷施测1563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在线社会支持问卷(OSSQ)、网络欺凌中的旁观者行为问卷(BBQC)、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道德自我认同问卷(MIM)进行调查,进行链式中介作用检验.结果:①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道德认同和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彼此正相关;②中介检验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为0.032;道德认同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分别为0.047和0.020;公正世界信念和道德认同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也显著,效应值分别为0.033和0.016.结论:现实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直接正向影响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公正世界信念与道德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旁观者保护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常见儿童心理创伤及预防与疗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儿童心理创伤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心理创伤不仅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成长、学习和社交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常见儿童心理创伤及其预防与疗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儿童心理创伤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这与社会变革、家庭结构变化、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愤怒、学业困难、行为问题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常见儿童心理创伤及预防与疗愈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我们期待通过深入研究,为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干预提供有力支持,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网络受害、网络欺负和精神病样体验在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版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网络欺凌行为量表(CBS)、15条目社区心理评估阳性症状分量表(CAPE-P5)和2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2)对582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状与网络成瘾、网络受害、网络欺负、精神病样体验均呈显著正相关.网络成瘾通过网络受害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网络欺负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精神病样体验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网络受害和精神病样体验到抑郁症状、网络成瘾通过网络欺负和精神病样体验到抑郁症状等五条中介路径均显著.结论:网络受害、网络欺负和精神病样体验在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间关系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外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研究,后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分析.结果 纳入 15 项研究显示除了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社交网络成瘾和欺凌与抑郁呈正相关外,其他社交网络使用情况与抑郁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结论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与抑郁间的具体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调查"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关键症状及容易导致共病的症状,为制定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河北省6个地区48所的4413名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7%、10.4%,共病检出率为6.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P<0.05),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P<0.01),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P<0.05).网络结构中预期影响较高的症状为GAD4"很难放松"(Z=1.09)、PHQ6"感觉自己糟糕或让其他人失望"(Z=1.06)、PHQ1"兴趣下降"(Z=1.05);桥梁预期影响较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PHQ9"存在消极观念"(Z=0.54)、PHQ1"兴趣下降"(Z=0.53)、GAD7"害怕将有可怕的事发生"(Z=0.46).结论:"双减"背景下河北省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低,但仍有待进一步降低.二者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焦虑抑郁症状网络中的关键症状为GAD4、PHQ6、PHQ1,传递风险较高的桥梁症状为PHQ9、PHQ1、GAD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线上社交焦虑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线上社交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在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受欺凌行为问卷、线上社交焦虑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对1101名大学生实施调查.结果:①线上社交焦虑在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8.②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网络受欺凌→线上社交焦虑→大学生抑郁"这一中介路径的直接路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网络受欺凌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作用越弱.结论:网络受欺凌可以通过线上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网络受欺凌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护理专业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对网络伦理的概念、评估工具、护理专业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高网络伦理意识,引导其规范、文明使用网络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环境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社交媒体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有关社交媒体上行社会比较的研究成果,揭示社交媒体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认知性影响主要包括负向影响自我评价与认知,正向影响身体不满;情绪性影响主要包括正向影响抑郁、一般焦虑、外貌焦虑、社交焦虑和嫉妒;行为性影响主要包括正向影响炫耀性消费、冲动性购买、强迫性购买、社交媒体成瘾、社交媒体倦怠、网络欺凌和工作退缩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