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ILE与FS-LASIK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原因分析及结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并分析其结果和原因.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FS-LASIK组300例(600只眼),按照手术时间再分为pre FS-LASIK 200例(400只眼),FS-LASIK 100例(200只眼),SMILE组100例(200只眼),术前球镜度-0.75~12.25 D,柱镜度0~3.75 D,均未预留度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1.0,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并记录所有患者非接触眼压测量、裸眼视力(UCVA)、BCVA、等效球镜(SE)、电脑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后,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结果 术后屈光状态主要受手术方式及术前柱镜的影响(P<0.05),FS-LASIK术后患者右眼柱镜结果与SMILE术后患者右眼柱镜结果在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眼术后屈光状态无相关性.结论 SMILE术后患者平均右眼柱镜欠矫程度较FS-LASIK术后患者多0.25~0.50 D,主要与SMILE手术方式、眼球自旋以及角膜上皮重塑行为有关,建议高度数患者采用FS-LASIK手术或更改SMILE手术方式为扫描后即刻取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脉络膜厚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参数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情况,并探讨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进行治疗的29名单眼发病的CRVO继发性黄斑水肿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OCTA)等检查.软件自动对治疗前后SFC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面积(FAZ)、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的变化进行测量.进一步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的各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FCT与患者视力的关系.结果 黄斑区FAZ和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总区域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血管长度密度(VLD)和灌注密度(P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前,患眼和对侧健眼的平均SFCT分别为(325.02±64.91)μm和(255.88±50.4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注射后1个月时,患眼的平均SFCT迅速变为(260.15±49.3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对t检验).BCVA由治疗前的(55.94±10.67)个字母提升至(62.50±13.55)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术前及术后SFCT与BCVA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774和-0.937.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CRVO继发ME患眼的SFCT明显下降,BCVA显著提高,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康柏西普治疗对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参数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致病基因与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致病基因类型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至2020年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LCA患者2例及其家系成员6名纳入研究。2例患者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均为先证者。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行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自身荧光(AF)、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采集所有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包含381个致病基因的遗传眼病捕获芯片进行测序以获得致病基因及突变。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进行Sanger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的致病性。Sanger测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家系内共分离验证突变位点。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27岁。自幼双眼视物不见,伴眼球震颤、指压眼征1例。家系1先证者(F1-Ⅱ-3),视盘边界清楚,视网膜血管走行及黄斑中心凹未见异常。F-VEP检查可见双眼最大正向波隐含期大致正常,振幅大幅下降。家系2先证者(F2-Ⅱ-1),视盘蜡黄,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呈"金箔样"改变。双眼视网膜大片弱AF。家系成员眼部表型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1-Ⅱ-3携带 GUCY2D基因c.835G>A(p.D279N)(M1)及等位基因外显子9~19号缺失(M2)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2、M1杂合突变。F2-Ⅱ-1携带 CRB1基因c.1576C>T(R526X)(M3)、c.1522T>C(C508R)(M4)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3、M4杂合突变。M2、M4为新发现突变位点。 结论:GUCY2D、 CRB1基因的相关致病性突变分别导致家系1和家系2患者罹患LCA1型、LCA8型;不同致病基因其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汉族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确定相关基因突变。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收集2021年8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就诊的汉族XLRS一家系,对其临床特征及系谱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及变异位点携带者均接受全面的病史采集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非接触式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先证者和部分患者接受医学验光、眼底照相或广角眼底照相、视网膜电图检查。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对先证者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针对WES筛选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的其他患者及正常人进行扩大验证。采用CADD、FATHMM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变异位点致病性。结果:该XLRS家系共3代8人,符合XLRS临床诊断者共3例,均为男性,先证者母亲为相关基因携带者,表型正常者5人。家系中无近亲结婚史,且为隔代发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病史和其他异常表现,眼部病变共同特征为自幼双眼视力差,先证者及其胞弟表现为黄斑区劈裂呈轮辐状,先证者外公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存在已知的 RS1基因上的1个半合子变异c.214G>C:p.Glu72Gln,先证者母亲在该位点为杂合变异,其余表型正常成员在该位点为野生型。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位点为有害变异,很可能致病。 结论:RS1基因c.214G>C:p.Glu72Gln半合子变异,可能为该XLRS家系所有患者的致病变异,均表现为轻型XLR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成人盲及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人人群中盲及低视力患病情况,计算现阶段盲及低视力患病率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于2021年6—1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抽取10个调查点,对其中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和裂隙灯显微镜下眼部情况检查。对盲及低视力人群的相关眼病白内障、眼外伤、屈光不正、弱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葡萄膜炎、神经性疾病、不明原因性眼底病及其他眼病进行统计,对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人群中单、双眼盲及单、双眼低视力患病率采用 χ2检验,并评估分析致盲及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结果::调查应检6 145人,实际检查5 721人,受检率达93.10%;年龄为(64.3±13.5)岁;男性2 558人(44.70%),女性3 163人(55.30%)。170人(2.97%)诊断为盲,其中146人(2.55%)为单眼盲,24人(0.42 %)为双眼盲;285人(4.98%)诊断为低视力,其中226人(3.95%)为单眼低视力,59人(1.03%)为双眼低视力。盲及低视力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χ2=461.74, P<0.001);随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降低( χ2=425.60, P<0.001);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 P=0.727);年收入≥10 000元人群患病率较年收入<10 000元人群明显降低( χ2=79.72, P<0.001)。盲和低视力人群中排在前4位的眼部疾病分别是白内障、眼外伤、不明原因眼底病、屈光不正。 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人的盲及低视力患病率较高,其中白内障仍是宁夏地区防盲工作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温等离子消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且常规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4±12)岁。对所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继续予以全面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并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26例患者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角膜溃疡病灶逐渐稳定。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角膜溃疡基本愈合后真菌感染复发,最终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25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瘢痕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43±0.27,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18,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22,4.736; P=0.000)。 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可行性,联合抗真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0-7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步法治疗严重急性期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31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1 d"于2020年5月9日至山东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眼压右眼8.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中央及下方可见6 mm×7 mm大小的水肿区,水肿区前凸变薄近穿孔,前房深度适中,眼内窥不入,见图1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右眼)。入院后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 (见图1B)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 (见图1C),二者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局限性增厚;相应部位的基质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垂直裂隙,与前房沟通,基质层厚度菲薄,未见明确穿孔。AS-OCT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入院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公司)滴右眼7次/d,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滴右眼2次/d(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凝胶滴右眼每晚1次(沈阳兴齐公司)。综合分析患者眼部情况,入院1 d后局部麻醉下行"右眼角膜热塑成型"术,术后1 d见右眼下方角膜水肿区较前减轻,但仍见大片基质水肿区(见图2A);行AS-OCT检查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厚度减轻(见图2B)。术后5 d见右眼角膜基质水肿范围较术后1 d未见明显减轻,根据患者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及基质水肿的范围,行"右眼角膜基质水肿区缝合+前房注气术(无菌空气)",术后角膜水肿区密闭性良好(见图2C),后弹力层复位(见图2D)。术后6个月,右眼角膜下方形成大片状斑翳(见图3A),术后1年视力恢复至0.3,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右眼角膜内皮镜示右眼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550个/mm 2。术后2年角膜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260个/mm 2(见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巩膜镜试戴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和巩膜镜在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中的试戴效果。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圆锥角膜门诊就诊的患者42例52眼。依据陡峭角膜曲率(Ks)值将圆锥角膜分为中度组(48 D≤Ks<55 D)28眼和重度组(Ks≥55 D)24眼。对所有眼分别规范试戴RGPCL和巩膜镜,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荧光素染色观察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镜片中央和旁中央与角膜之间的距离、镜片中央定位、活动度及周边配适情况;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以及戴镜舒适度、湿润度及视觉清晰度评分。比较同一患者试戴RGPCL和巩膜镜后BCVA、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差异及中度和重度圆锥角膜组间患者BCVA、舒适度、湿润度、视觉清晰度评分和改善值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试戴RGPCL后平均BCVA为0.19(0.10,0.30),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5.5(3.0,7.0)、7.0(5.0,8.0)和7.0(4.0,8.0)分。试戴巩膜镜后BCVA为0.10(0.00,0.10),其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8.0(8.0,9.0)、8.0(8.0,9.0)和8.0(6.0,9.0)分。与试戴RGPCL比较,患者试戴巩膜镜后BCVA、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887、-6.064、-5.705、-5.516,均 P<0.001)。试戴巩膜镜后BCVA与Kmax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s=0.519, P<0.001),与TCT呈中等强度负相关( rs=-0.535, P<0.001)。试戴巩膜镜的清晰度评分与TCT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s=0.303, P=0.029)。中度和重度亚组分析中,试戴巩膜镜后BCVA优于RGPCL配适,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评分高于RGPC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清晰度评分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00, P=0.002)。 结论:中重度圆锥角膜患者试戴RGPCL提高BCVA的水平有限,试戴巩膜镜在提高患者BCVA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舒适度、湿润度和视觉清晰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裂隙灯显微镜示教联合督导式教学门诊在全科住院医师眼科规范化培训中应用效果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裂隙灯显微镜示教联合督导式教学门诊在全科住院医师眼科规范化规培中的实践效果。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采用抓阄法将入选学员随机分为联合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基线时入选学员先进行入科理论考核。传统教学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和记录。联合教学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示教联合督导式教学门诊法进行教学。培训后两组学员统一接受出科考核,记录学员理论知识得分、门诊诊疗能力考核得分、综合评价得分以及总成绩。同时,通过调查问卷评估学员及带教老师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结果:共入选学员60名,男性28名(47%),年龄23.0(23.0,25.0)岁,其中传统教学组29名,联合教学组31名。两组学员的性别构成、年龄、入科理论考试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培训结束后,联合教学组学员出科理论知识得分、门诊诊疗能力得分及总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均 P<0.05)。联合教学组学员教学满意度各项得分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均 P<0.05),联合教学组带教教师对学员的满意度各项得分亦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均 P<0.05)。 结论:裂隙灯显微镜示教联合督导式教学门诊可提高全科住院医师眼科规范化培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翼状胬肉结膜移植术中不同缝线方法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埋线式缝合法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中的效果,并比较其与连续缝合法和间断缝合法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5—7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就诊并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法、连续缝合法和间断缝合法3个组,每组40眼。记录手术时长,并于术后第0.5、1、3、7、10、14天和第1、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五点法记录术眼疼痛评分;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植片脱落、移位或翼状胬肉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连续缝合法、间断缝合法和埋线法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45±2.78)、(16.28±2.24)和(16.58±2.22)min,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98, P<0.05),其中连续缝合法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间断缝合法和埋线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7),埋线法与间断缝合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7)。3个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0.5、1、3、7、10天,埋线法疼痛评分均低于连续缝合法及间断缝合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第7天,3个组角膜上皮未愈合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术后第10天,3个组角膜上皮均愈合。术后6个月,3个组均未出现植片移位、脱落、坏死及感染、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3个组翼状胬肉复发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埋线缝合法可有效减轻翼状胬肉结膜移植术后刺激症状,同时对植片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传统间断缝合法相比,其不增加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