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应用肺血管扩张剂的门诊处方情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关于早产儿应用肺血管扩张剂的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描述瑞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的门诊处方情况。方法:这是一项基于全国范围内登记资料的描述性研究,纳入诊断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2007~2017年使用肺血管扩张剂的7岁以内儿童。从瑞典处方药物登记处获取处方信息、患儿临床特征及合并症,并关联其他全国性的登记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儿,出生胎龄22~27周有54例(73%),28~36周有20例(27%)。单药治疗最常见,64例(86.5%);西地那非最常用,69例(93%)。10例(13.5%)患儿进行联合用药,以波生坦、伊洛前列素、马西替坦和/或曲前列尼尔为主。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有29例(39%)、房间隔缺损有25例(34%),分别有20例(39%)和3例(12%)行封堵术。19例(26%)患儿进行心导管检查。中位治疗时间为4.6个月(95% CI:1.9~6.8)。病死率为9%。 结论:使用肺血管扩张剂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通常无需预先置管。西地那非为最常用药物。诊断手段、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血管扩张剂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门诊处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肺血管扩张剂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目的是制定瑞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的处方模式。方法:这是一项描述性的基于注册表的全国性研究,纳入了2007年至2017年处方予肺血管扩张剂、早产并诊断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年龄<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处方、患儿特征及合并症的信息检索于瑞典处方药登记处及与其联网的其他国家性登记处。结果:共纳入7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73%)出生胎龄为22~27周,20例(27%)出生胎龄为28~36周。单药疗法最常见(64例,86.5%),最常用的处方药为西地那非(69例,93%)。波生坦、伊洛前列素、马西替坦和(或)曲前列尼尔主要用于联合治疗(10例,13.5%)。动脉导管未闭或房间隔缺损分别为29例(39%)和25例(34%),其中20例(69%)和3例(12%)接受了封堵术治疗。19例(26%)进行了心导管术治疗,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6个月(95% CI :1.9~6.8)。病死率为9%。 结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常于心导管术治疗之前使用肺血管扩张剂。最常用的药物是西地那非。诊断方法、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联合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疗效与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确定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联合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标准检索式[(“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OR“PAH”)AND(“Bosentan”OR“Ambrisentan”OR“Macitentan”OR“Sildenafil”OR“Tadalafil”)]检索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使用检索词“肺动脉高压”“波生坦”“安立生坦”“马西腾坦”“西地那非”“他达拉非”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2月12日。阅读所有文献筛选纳入比较3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2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以及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以随访12~16周6 min步行距离作为主要结果指标,病死率、临床恶化率、WHO心功能提升、不良事件(AE)和严重不良事件(SAE)作为关键的次要结果指标。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合并估计结果的优势比( OR)或加权平均差( WMD)和95%置信区间( CI)。使用累积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来计算各干预项的概率,帮助解释 OR或 WMD。 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包含5 949例PAH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6 min步行距离方面,与安慰剂比较,波生坦+西地那非提升最大( WMD=53.93,95% CI:6.19~101.66),其次为波生坦+他达拉非( WMD=50.84,95% CI:7.05~94.62),安立生坦+他达拉非( WMD=46.67,95% CI:15.88~77.45),波生坦( WMD=29.44,95% CI:5.86~53.02),安立生坦( WMD=23.90,95% CI:0.31~47.48),马西腾坦( WMD=21.57,95% CI:2.45~40.69)。不同干预措施对提高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患者6 min步行距离的效果,根据SUCRA排序依次为:波生坦+西地那非(82.9%)>波生坦+他达拉非(78.4%)>安立生坦+他达拉非(77.1%)>波生坦(49.2%)>西地那非(48.5%)>安立生坦(40.3%)>马西腾坦(37.3%)>他达拉非(33.0%)>安慰剂(3.3%)。在提高WHO心功能分级方面,与安慰剂相比,西地那非最优( OR=2.90,95% CI:1.04~8.08),其次为波生坦( OR=2.15,95% CI:1.15-4.04),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临床恶化率方面,相较于安慰剂,波生坦+他达拉非最优( OR=0.08,95% CI:0.01~0.49),其次依次为波生坦( OR=0.20,95% CI:0.11~0.38),波生坦+西地那非( OR=0.21,95% CI:0.09~0.46),安立生坦+他达拉非( OR=0.27,95% CI:0.15~0.50),西地那非( OR=0.33,95% CI:0.17~0.66),他达拉非( OR=0.44,95% CI:0.21~0.90)。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所有干预措施与安慰剂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病死率方面,安立生坦( OR=0.28,95% CI:0.11~0.74)在统计学上优于安慰剂,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与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在短期改善运动功能方面均表现较好。并且在安全性方面,与单药治疗并无明显差异。然而,未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以及患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SK1-P38α/JNK对除草醚诱导的先天性膈疝肺血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中ASK1-P38α/JNK在除草醚诱导的先天性膈疝动物模型肺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怀孕后通过数字随机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膈疝组和膈疝+西地那非干预组3组,通过HE染色检测胎肺发育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各组胎肺中的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P38α)、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蛋白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各组胎肺的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eath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DAXX)、ASK1、MAPK激酶3(MAP kinase kinase 3,MKK3)、P38α、MAPK激酶4(MAP kinase kinase 4,MKK4)及JNK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获得对照组4只孕鼠50只活胎、膈疝组6只孕鼠84只活胎,干预组4只孕鼠37只活胎。HE染色后与正常组相比,膈疝组的肺明显发育不良及血管重构,干预组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SK1、P38α、JNK在各个组中均有表达,定位在肺叶边缘、气管、气管软骨、周围结缔组织、发育不良全肺叶及部分血管。qRT-PCR显示,ASK1与上游DAXX、下游P38α和JNK均呈正相关( r=0.778、 P<0.001, r=0.816、 P<0.001和 r=0.284、 P=0.044),ASK1的mRNA表达量升高导致了下游P38α和JNK升高。DAXX中,膈疝组和干预组均较对照组升高(1.28±0.41、1.31±0.30比1.00±0.20, P<0.05);ASK1中,膈疝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51±0.70比1.00±0.23, P<0.05);MKK3中,干预组较对照组和膈疝组升高(1.21±0.32比1.00±0.18、0.97±0.35, P<0.05);MKK4中,干预组较对照组和膈疝组显著升高(1.52±0.40比1.00±0.25、1.19±0.38, P<0.05)。 结论:在除草醚诱导的先天性膈疝动物模型肺中,肺发育不良可能与MAPK通路中的ASK1-P38α/JNK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肺动脉高压为首发表现的结节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18岁,因“反复活动气促、咯血2年余”求诊我院,外院曾考虑结核可能,给予抗结核、西地那非靶向降肺压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最终通过支气管镜及病理证实为结节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本文也对结节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以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诊治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地那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h17、TSP-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辅助性T细胞17(Th17)、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7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地那非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度(SLEDAI)、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以及血清Th17和TSP-1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SLEDAI、PASP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h17和TSP-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西地那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动脉高压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降低血清Th17、TSP-1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使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右心压力升高,卵圆孔水平及动脉导管水平发生右向左分流,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目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包括吸入一氧化氮、西地那非、米力农、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等。本文就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做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疗过程较为复杂,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估测肺动脉压力的常用办法,孕期不常规使用右心导管检查。西地那非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血氧饱和度,前列腺素类药物对心功能Ⅲ~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效果良好,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干预。未正规产前检查、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心功能Ⅲ~Ⅳ级、严重低氧血症是该病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该类患者妊娠风险较高,需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共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械通气联合不同剂量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不同剂量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德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PHN患儿160例,根据随机分层法分为A、B、C、D四组,各40例。入组患儿均积极纠正酸中毒,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保暖、抗感染等措施,并采用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A、B、C组分别给予0.5 mg/(kg·次)、1.0 mg/(kg·次)、2.0 mg/(kg·次)西地那非治疗,D组不给予西地那非治疗,仅采用机械通气。检测四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72 h后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肺动脉压力(SPAP)、体循环血压(SBP),比较四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A、B、C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D组[80.0%(32/40)、85.0%(34/40)、87.5%(35/40)比57.5%(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四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B、C组PaO 2高于D组,B、C组PaCO 2低于D组,B、C组SaO 2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B、C组SPAP显著低于D组[(28.56 ± 3.93)、(27.14 ± 3.32) mmHg(1 mmHg = 0.133kPa)比(33.57 ± 4.6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D组,住院费用少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可明显降低PPHN患儿肺动脉压力,改善肺氧合状态;在0.5~1.0 mg/kg剂量,增大西地那非剂量,疗效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RIP1/RIP3探究西地那非对勃起功能障碍大鼠睾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程序性坏死通路在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睾丸组织损伤中的作用及西地那非干预的机制.方法 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ED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白细胞介素18组和实验+白细胞介素18组;另随机取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灌胃20 mg·kg-1西地那非;白细胞介素18组腹腔注射0.2 μg·kg-1白细胞介素18重组蛋白;实验组+白细胞介素18组灌胃20 mg·kg-1西地那非、腹腔注射0.2μg·kg-1白细胞介素18重组蛋白;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等量0.9%NaCl和腹腔注射等量0.9%NaCl;实验组腹腔注射等量0.9%NaCl,白细胞介素18组灌胃等量0.9%NaCl,5组大鼠每天定时给药1次,连续给药14 d.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中程序性坏死关键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和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白细胞介素18组和实验+白细胞介素18组RIP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8±0.05、0.99±0.09、0.71±0.05、1.23±0.07 和 0.81±0.07,RIP3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61±0.05、1.05±0.10、0.77±0.04、1.19±0.07和0.84±0.08,MLKL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3±0.05、1.13±0.08、0.79±0.05、1.30±0.02 和 1.00±0.04,CaMKⅡ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4、1.12±0.07、0.77±0.05、1.36±0.04 和 1.00±0.07;上述指标,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白细胞介素18组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白细胞介素18组与白细胞介素18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IP1/RIP3介导的程序性坏死通路在ED大鼠睾丸损伤中发挥多重调控作用,西地那非可能通过抑制上述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睾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