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改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分析其与视功能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颞侧BRVO-ME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平均年龄(58.0±8.3)岁。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支阻塞分别为13、8只眼。将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区。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治疗前后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其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整体、中心凹、受累区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以及CRT。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黄斑区血管密度、FAZ参数比较行配对 t检验;治疗后6个月BCVA、CRT与血管密度、FAZ面积及其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治疗前,患眼logMAR BCVA为0.506±0.159,CRT为(375.4±81.3)μm;治疗后6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0.294±0.097,CRT为(266.3±46.7)μm。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503、9.843,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SCP、DCP整体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1、-0.320, P>0.05);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01、3.936, P<0.05);DCP受累区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8, 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眼FAZ面积、PERIM有增加趋势,AI、FD-300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071、-12.835、2.555、8.610, 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t=2.532, P=0.024)。 结论: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CRT降低,BCVA提高;SCP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DCP受累区血管密度增加,FAZ面积逐渐扩大,PERIM和AI逐渐降低。患眼治疗后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改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定量评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的改变,初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检查65例74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51只眼,女性19例23只眼。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名74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名50只眼,女性14名24只眼。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6 mm×6 mm。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黄斑区,3~6 mm的中心凹周围区。设备自带软件记录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区的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CFA)、脉络膜厚度(CT)以及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的三维CVI、CVV、CT。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VI、CVV、CFA、CT预测CSC发生的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患眼中心区、黄斑区CVI( t=3.133、4.814)、CVV( t=7.504、9.248)、CT( t=10.557、10.760)明显增大,CFA( t=-8.206、-5.065)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CVI( t=7.129)、CVV( t=10.020)、CT( t=10.488)明显增大,CFA( t=-2.548)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心凹6 mm范围内上方、颞侧、下方、鼻下象限CVI( t=4.980、4.201、4.716、8.491)、CVV( t=9.014、7.156、7.719、10.730)、CT( t=10.077、8.700、8.960、11.704)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C组患眼鼻侧CVI、CVV最大,分别为(0.39±0.10)%、(1.09±0.42)mm 3;上方CT最大,为(476.02±100.89)μm;鼻侧CVI、CVV、CT变化幅度最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心区、黄斑区、中心凹6 mm范围内CT、CVV、CVI的曲线下面积均>0.5;中心区下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结论:CSC患者脉络膜生物标志物CVI、CVV、CT增大,CFA减小;中心区CT对CSC诊断最具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护网明目汤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护网明目汤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疗效。方法:选择泰州市中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D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护网明目汤。2组均连续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2 hPG、HbAlc,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及人细胞间黏附分子1(human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1);采用投射视野检查仪进行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检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黄斑厚度;采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测量眼部血管瘤体积,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80.0%(3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14, P=0.043)。观察组治疗后主症与次症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305、9.687, P值均<0.001);空腹血糖、2 hPG及HbAlc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888、3.007、7.183,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视野灰度值[(1.41±0.17)%比(2.55±0.24)%, t=24.515]、黄斑厚度[(308.85±9.43)μm比(358.51±13.24)μm, t=19.322]、出血斑面积[(1.10±0.35)mm 2比(2.03±0.44)mm 2, t=10.462]及血管瘤体积[(11.02±1.94)μm 3比(14.11± 2.11)μm 3, t=6.818]均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及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2.261、19.467、37.713, P值均<0.001)。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护网明目汤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可有效改善DR患者的视力及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荧光检测系统定量分析吲哚菁绿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吲哚菁绿(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观察并定量分析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及代谢规律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中使用ICG染色后剥除黄斑前膜和内界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近红外眼底成像术(NIR-FF)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开发基于Python语言编程ICG眼内代谢过程检测系统测量NIR-FF的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预测ICG代谢规律方程式,与术后视力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4例(64只眼),年龄为(64.6±8.4)岁,其中男性25例(39.1%),女性39例(60.9%)。NIR-FF图像显示患者术前无ICG强荧光影像,术后1周出现后极部呈弥漫ICG强荧光,内界膜剥除区域呈现环形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见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并逐渐向视盘方向消退,直至1年时在视盘处仍可见ICG残留荧光。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可测量眼内ICG残留面积,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构建方程式预测术后12个月ICG残留面积=0.22×术后6个月ICG残留面积( R2=16%, P=0.002)。除术后1个月ICG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 P=0.017, r=-0.195)外,其余随访时间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预后和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采用ICG染色剥除内界膜后ICG在眼内的特征性代谢过程,表现为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随时间延长逐渐向视盘汇集。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能够清晰显示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的眼内分布特点,可用作预测ICG眼内代谢规律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黄斑水肿与视网膜缺血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超广角FFA (UWFA)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与视网膜缺血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8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经眼底及FFA检查确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145例2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5例132只眼;女性60例88只眼。平均年龄(54.87±10.89)岁;非增生型DR171只眼,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27、32、112只眼;增生型DR 49只眼。伴视网膜缺血灶141只眼。均未接受过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及其他眼部手术治疗。采用英国Optomap200Tx成像系统行UWFA检查。根据黄斑中心2个视盘面积范围内视网膜是否受累将患眼分为DME组、非DME组,分别为183、37只眼。根据不同黄斑水肿类型,将DME组再分为局灶渗漏型(FL)组、弥漫渗漏型(DL)组、弥漫囊样渗漏型(DCL)组,分别为94、73、16只眼。比较DME组、非DME组患眼视网膜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和(或)视盘新生血管(NVD)发生情况的差异;进一步比较不同黄斑水肿类型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指数的差异。DME组与非DME组患眼视网膜缺血、RNV和(或)NVD发生情况差异行 χ2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黄斑水肿类型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指数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DME组183只眼中,伴视网膜缺血灶132只眼(72.13%,132/183);非DME组37只眼,伴视网膜缺血灶9只眼(24.32%,9/37 )。两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56, P<0.05)。FL组、DL组、DCL组患眼中,伴视网膜缺血灶分别为51 (54.26%,51/94)、70 (95.89%,70/73)、11 (68.75%,11/16)只眼;伴NVD和(或)RNV分别为11 (11.70%,11/94)、30 (41.10%,30/73)、4 (25.00%,4/16)只眼;视网膜缺血指数分别为0.051 6±0.096 1、0.219 2±0.216 6、0.124 4± 0.146 0。三组患眼间视网膜缺血灶( χ2=35.53)、NVD和(或)RNV ( χ2=18.50)发生率和视网膜缺血指数( F=22.8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0、<0.050 0、<0.000 1 )。 结论:UWFA可动态评估DME患眼视网膜缺血情况;视网膜缺血区面积增大及RNV的形成更容易形成DL型黄斑水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首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的COVID-19相关PLR患者4例7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视野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口服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例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治疗。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4例7只眼中,男性2例3只眼,女性2例4只眼;年龄(36.00±17.57)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3、1例。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3 d;患眼BCVA数指/20 cm~0.5。眼底彩色照相检查,视网膜后极部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略隆起的灰白色病灶(Purtscher斑或棉绒斑)。OCT检查,与灰白色病灶对应区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增厚和反射增强,其中内核层、内外丛状层节段状、带状强反射5只眼。横断面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内核层及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周围斑驳状强反射病灶。OCTA检查,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与Purtscher斑对应区域血流信号缺失,DCP血流不均。FFA检查,Purtscher斑对应部位脉络膜背景荧光遮蔽,毛细血管无灌注。mf-ERG检查,视网膜a、b波振幅降低。视野检查可见黄斑中心、旁中心暗点。患眼在治疗随访期间BCVA提升,视野中心暗点缩小,Purtscher斑大小和数量减少。OCT检查,原神经纤维层增厚和强反射区域面积缩小、厚度变薄,原节段性强反射区域内核层变薄。OCTA检查,部分血流信号恢复。结论:COVID-19相关PLR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部分内核层、内外丛状层节段状、带状强反射;OCTA表现为视网膜中层、DCP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脉络膜血管指数在眼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是血管腔面积与脉络膜总面积的比值,既可以反应出脉络膜内血管成分的改变,又可作为后续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CVI是一种新的生物测量工具,正在逐渐被应用于各种眼部疾病的脉络膜结构观测中。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疾病进程监测和疗效评估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了解CVI在各种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可为CVI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预后的临床标志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0%的患者对其治疗反应差。目前能够提示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影像标志物包括缺血指数、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微动脉瘤数量、血流密度、视网膜内层紊乱、外界膜和(或)椭圆体带破坏程度、强反射灶、视网膜内囊肿、视网膜下液;生物标志物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抗延胡索酸酶抗体以及眼内房水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介素(IL)-6、IL-8等。了解这些可能预测和评估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临床标志物,可以灵活调整治疗方案,更加有效地监测、治疗、管理DME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定量检测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确诊的不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75例75眼作为NDR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3例33眼作为NPDR组,另收集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5人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RTVue X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仪扫描受检者黄斑区3 mm×3 m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采用Angio Vue软件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比较3个组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周长、非圆度指数(AI)、浅层和深层FAZ轮廓异常分级、浅层毛细血管网(SCP)和深层毛细血管网(DCP)血流密度和FAZ旁宽300 μm区的毛细血管(FD300)血流密度,并分析各指标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间黄斑区FAZ面积、FAZ周长、AI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948, P=0.146; F=2.632, P=0.075;H=5.582, P=0.061)。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黄斑区浅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22.9%(8/35)、37.3%(28/75)和54.5%(18/33),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分别为42.9%(15/35),70.7%(53/75)和87.9%(29/33),其中NPDR组浅层及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随着DR病情程度的加重,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FAZ,轮廓异常眼的分级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χ2=9.827、9.030,均 P<0.05)。对照组、NDR组和NPDR组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分别为[52.50(50.70,54.80)]%、[50.40(48.40,52.60)]%和[48.30(43.60,51.55)]%,DCP血流密度分别为[49.90(47.70,51.80)]%、[47.30(45.20,50.10)]%和[45.80(41.30,48.6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21.719、21.652,均 P<0.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NPDR组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中心凹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5.290、5.534,均 P>0.05)。糖尿病患者的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及SCP血流密度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呈负相关( rs=-0.305、-0.330,均 P<0.05),浅层FAZ轮廓分级与LogMAR BCVA呈正相关( rs=0.353, 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即可出现旁中心凹D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及FAZ轮廓的异常,糖尿病患者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SCP血流密度及浅层FAZ轮廓分级等微循环异常与视力存在相关性。OCTA在监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识别影响视功能的微循环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雷珠单抗治疗后复发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 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 t=1.350)、眼压( t=1.929)、SFVD( t=-1.716)、DFVD( t=-1.143)、CRT( t=-1.207)、AI( 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VR治疗次数( t=5.912)、BCVA( t=5.003)、SVD( t=-4.617)、SPFVD( t=-4.110)、DVD( t=-5.503)、DPFVD( t=-4.772)、FAZ面积( t=2.172)、PERIM( t=2.606)、FD-300( 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 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