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改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分析其与视功能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颞侧BRVO-ME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平均年龄(58.0±8.3)岁。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支阻塞分别为13、8只眼。将静脉阻塞侧定义为受累区。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其后按需治疗。治疗前后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其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整体、中心凹、受累区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以及CRT。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治疗前后黄斑区血管密度、FAZ参数比较行配对 t检验;治疗后6个月BCVA、CRT与血管密度、FAZ面积及其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治疗前,患眼logMAR BCVA为0.506±0.159,CRT为(375.4±81.3)μm;治疗后6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0.294±0.097,CRT为(266.3±46.7)μm。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CR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503、9.843,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SCP、DCP整体血管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1、-0.320, P>0.05);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01、3.936, P<0.05);DCP受累区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8, 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眼FAZ面积、PERIM有增加趋势,AI、FD-300有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071、-12.835、2.555、8.610, 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t=2.532, P=0.024)。 结论:BRVO-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CRT降低,BCVA提高;SCP中心凹血管密度下降,DCP受累区血管密度增加,FAZ面积逐渐扩大,PERIM和AI逐渐降低。患眼治疗后BCVA与FAZ面积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雷珠单抗治疗后复发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 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 t=1.350)、眼压( t=1.929)、SFVD( t=-1.716)、DFVD( t=-1.143)、CRT( t=-1.207)、AI( 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VR治疗次数( t=5.912)、BCVA( t=5.003)、SVD( t=-4.617)、SPFVD( t=-4.110)、DVD( t=-5.503)、DPFVD( t=-4.772)、FAZ面积( t=2.172)、PERIM( t=2.606)、FD-300( 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 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的眼底影像特征。方法: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20日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患者10例20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9例;均为双眼发病。年龄17~49岁,中位年龄26岁。确诊COVID-19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0~2 d;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的时间为1~14 d。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就诊期间行血清D-二聚体检查3例。BCVA中位数0.4;眼压及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眼中,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5例10只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3例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4只眼。观察分析患眼眼底影像特征。结果:患眼眼底病变主要表现为AMN、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PAMM)、PLR、棉绒斑、视网膜出血点、视盘水肿、黄斑水肿等。AMN 10只眼,黄斑区中心凹或旁中心凹黄白色"楔形"病灶,其中合并血管弓旁棉绒斑和PAMM 2只眼;IR检查,AMN呈黄斑区中心凹或中心凹旁"楔形"或不规则弱反射;OCT检查,见外核层、外丛状层强反射。PAMM的OCT表现为带状内核层强反射,棉绒斑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呈丘性隆起的均匀致密强反射。PLR 6只眼,后极部和(或)视盘周围可见Purtscher斑;OCT检查,与Purtscher斑对应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增厚和反射增强。其中,合并AMN 4只眼;合并PAMM、黄斑水肿1只眼。CRVO 4只眼中,可见玻璃体细胞、视盘水肿以及视网膜"火焰状"、点状出血和不典型棉绒斑2只眼。结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表现多样;累及视网膜多层结构,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微血管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徐州复兴眼科医院诊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91例(91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试验组(46例)采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结果:治疗后,试验组黄斑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区无血管区面积均高于对照组( t=1.932、3.382及3.006, P=0.028、0.001及0.002),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 t=2.061, P=0.022);试验组视力高于对照组( t=6.053, 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χ2=5.680, P=0.017)。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糖尿病黄斑缺血患者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糖尿病黄斑缺血(DMI)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23年1~7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I患者23例3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23只眼,女性9例8只眼;年龄(59.5±4.6)岁。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小组制定的DMI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分别为8、12、11只眼。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1 mm范围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的血流密度(VD)、灌注面积(FA)、小血管VD(SVD),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VD、FA以及外层视网膜、脉络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对比观察不同程度DMI组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DMI严重程度与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层视网膜VD、FA和SVP的VD、SVD、FA的相关性。 结果: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患眼GCC( F=70.670)、外层视网膜厚度( H=12.393),视网膜SVP的VD( F=105.506)、SVD( H=25.300)、FA( F=107.655),内层视网膜VD( H=24.098)、FA( H=25.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2.441, P>0.05)。组间两两比较:GCC厚度和SVP的VD、SVD、FA以及内层视网膜VD: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中度DMI组与轻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层视网膜FA: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轻度D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CC( r s=-0.918)、外层视网膜厚度( r s=-0.448)以及内层视网膜VD( r s=-0.894)、FA( r s=-0.918),视网膜SVP的VD( r s=-0.919)、SVD( r s=-0.924)、FA( r s=-0.939)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P<0.05);脉络膜厚度与DMI程度无相关性( r s=-0.081, P>0.05)。 结论:不同程度DMI患眼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网膜SVP的VD、SVD、FA和内层视网膜VD、FA降低,且除脉络膜厚度外,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眼黄斑微血管结构与黄斑色素密度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黄斑微血管结构和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变化,初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RVO继发ME (RVO-ME)患者62例6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33只眼,女性29例29只眼;年龄(58.30±12.15 )岁。其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12.29±7.65)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MPOD检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流密度(VD)、血管骨架密度(S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采用异色闪烁光度测量法测量MPOD。双眼通过检测37例;患眼未通过检测25例。对比观察患眼、对侧眼之间黄斑VD、SD、FAZ面积、CMT、MPOD变化。患眼、对侧眼MPOD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FAZ面积、CMT、VD、SD、logMAR BCVA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黄斑VD、SD及FAZ面积、CMT与logMAR BCVA、MPOD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 结果:与对侧眼比较,患眼黄斑VD ( Z=-5.981)、SD ( Z=-6.021)降低,FAZ面积增大( Z=-2.598),CMT增厚( Z=-6.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眼均通过MPOD检测的37例患者,患眼MPOD值较对侧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0, P<0.05 )。与未通过MPOD检测的患眼比较,通过MPOD检测的患眼黄斑VD ( Z=-2.807)、SD ( Z=-2.460)升高,FAZ面积减小( Z=-4.297),CMT降低( Z=-3.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logMAR BCVA与黄斑VD、SD呈负相关( r=-0.298、-0.461, P<0.05 ),与FAZ面积、CMT呈正相关( r=0.487、0.789, P<0.05 );患眼MPOD与logMAR BCVA呈负相关( r=-0.344, P<0.05 );对侧眼MPOD与CMT呈正相关( r=0.358, P<0.05)。 结论:RVO-ME患眼黄斑SCP的VD、SD降低,FAZ面积扩大,CMT增厚,MPOD降低;MPOD与logMAR BCVA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结构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微血管结构的变化,以及视网膜下积液(SRF)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37例单眼急性CSC患者纳入本研究,患眼为A组,对侧眼为B组。选取同期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的右眼为正常眼组(C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应用自带软件分析并记录黄斑区0~1 mm、0~3 mm、0~6 mm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管密度(VD)、灌注面积(PA)、视网膜厚度(RT)、脉络膜厚度(CT)以及脉络膜大中血管层的脉络膜血管容积(CVV)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同时记录患眼组SRF体积。对比三组VD、PA、RT、CT、CVV及CVI的变化。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SRF体积与微血管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在黄斑区0~6 mm范围内,患眼组与对侧眼组SCP的VD、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眼组及对侧眼组SCP的VD、PA均低于正常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眼组DCP的VD、PA均低于对侧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黄斑区0~3 mm范围内,患眼组及对侧眼组DCP的VD、PA均低于正常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眼组RT高于对侧眼组,对侧眼组RT高于正常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在黄斑区0~6 mm范围内,患眼组CT高于对侧眼组,对侧眼组CT高于正常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眼组、对侧眼组脉络膜大中血管CVV、CV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眼组及对侧眼组脉络膜大中血管CVV、CVI均高于正常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SRF体积与黄斑区0~3 mm范围内DCP的VD呈负相关( P<0.05),与0~6 mm范围内CT呈正相关( P<0.05)。 结论:急性CSC是一种双眼脉络膜疾病,脉络膜增厚主要为大中血管层的增厚;急性CSC可以引起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的降低;SRF体积与DCP的VD呈负相关,与CT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无痛性视力下降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FFA为有创检查,可重复性差,不具备分辨和描绘深层毛细血管的能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无创、安全、简便、高效及较高轴向分辨率等特点,成为目前RVO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有力工具。OCTA还可以快速分层分析RVO患者微血管图像,定性定量评估双眼黄斑及视盘区各层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及灌注状态。本文对OCTA在RVO患者中的应用做一全面综述,包括检测患眼和对侧健眼的黄斑及视盘区视网膜结构及血流变化、评估视力预后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效果、探究黄斑水肿复发机制、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有助于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RVO疾病特征,为准确有效地指导疾病治疗、预测患者预后视力奠定重要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特征性改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RVO继发ME患者15例30眼,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5人1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扫描黄斑区3 mm×3 mm范围,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中心凹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中心凹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比较患眼与对侧健眼对应参数及患眼和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组眼参数;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患眼BCVA、CM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侧健眼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眼FAZ面积和FAZ周长增加,AI、SCP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对侧健眼AI和DCP血流密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眼BCVA(LogMAR视力)与FAZ面积和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 r=0.614、0.609,均 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 r=-0.517、-0.593,均 P<0.05);CMT与FAZ面积、FAZ周长呈明显正相关( r=0.523、0.610,均 P<0.05),与AI、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 r=-0.537、-0.608,均 P<0.05)。 结论:CRVO继发ME患眼黄斑血管特征性改变为中心凹区毛细血管减少所致血流量减少,且其对侧健眼也存在相应的血流量改变;患眼ME程度及视力损害程度与黄斑中心凹形态破坏程度及黄斑中心凹血流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Ⅲ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区OCT及血管成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血管成像(OCTA)观察Ⅲ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RP)患者黄斑区图像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确诊的79例(129眼)Ⅲ级(KWB分级)HRP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眼眼底照相、OCT及OCTA检查,分析其黄斑区OCT及OCTA图像特征,二者检查异常比较采用 χ2检验分析。 结果::79例Ⅲ级HRP患者中,29例为单眼Ⅲ级HRP改变(对侧眼均为Ⅱ级HRP改变),50例为双眼Ⅲ级HRP改变。在总计129眼的Ⅲ级HRP中,OCT检查发现异常病变48眼(37%),OCTA检查发现异常病变93眼(72%),OCTA发现异常病变的敏感性要高于OCT( χ2=28.04, P<0.001)。OCT黄斑区异常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丛状层反射不平整,局部变薄抬高(35眼,27%),神经上皮层间散在强反射光点(30眼,23%),神经上皮层内局部强反射团块(18眼,14%),神经上皮层内层厚度变薄(18眼,14%),神经上皮层局部浆液性隆起(11眼,9%),神经上皮层弥漫水肿增厚(6眼,5%)。OCTA黄斑区异常图像特征主要有浅、深层视网膜拱环局部破坏和扩大(66眼,51%),散在毛细血管稀疏灶(43眼,33%),散在毛细血管瘤样扩张(27眼,21%),深层视网膜散在条片状强反射灶(12眼,9%),毛细血管无灌注区(9眼,7%),且深层视网膜病变重于浅层视网膜。 结论::OCT联合OCTA能够早期及时评估HRP患者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成像特征,OCTA检查对视网膜微血管异常的表现更直观和敏感,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HRP病理生理机制及指导有效的随访和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