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取-消退范式调节条件性恐惧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恐惧记忆在经过多次提取之后,会被暂时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消退。如何减少甚至消除恐惧记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治疗的关键。基于巴甫洛夫恐惧调节任务的单一消退训练只能够抑制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表达,并不能消除已获得的条件性恐惧记忆。而基于记忆的再巩固理论所提出提取-消退范式,对恐惧记忆的擦除和改写具有更持久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阻止恐惧记忆的返回。研究表明,提取-消退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如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GluR)、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AR)、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L-typ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LVGCCs)以及大麻素等密切相关,并且其效果也与提取-消退记忆阶段等因素有密切关联。目前对于提取的边界条件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行为学层面,分子机制等层面探究较少。文章从分子神经生物学层面出发,以记忆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受体及分子机制为切入点,整理近年来与提取-消退相关的机制研究,为PTSD等恐惧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号通路、分子靶点,并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行为学实验和网络药理学的至宝三鞭丸改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至宝三鞭丸对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东莨菪碱诱导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和避暗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TCMSP、TCMID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至宝三鞭丸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通过ADMETlab 2.0筛选潜在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PPI网络,进行MCODE模块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至宝三鞭丸高剂量组小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缩短( P<0.05),第四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增多( P<0.05)。获得至宝三鞭丸组方药物863个活性成分,401个潜在靶点,至宝三鞭丸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通路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Ras相关蛋白-A(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传导通路、5-羟色胺受体通路等。 结论:高剂量的至宝三鞭丸可改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MAPK信号通路等多条神经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异性敲除兴奋性神经元 AMPKα1基因对小鼠大脑能量代谢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re-loxP重组酶系统构建的兴奋性神经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 AMPKα1)基因特异性敲除模型小鼠大脑能量代谢及认知功能的改变。 方法:将杂交繁育获得的16只基因型为 AMPKα1 flox/flox/Camk2a-Cre/ERT2 的6月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MPKα1敲除组( n=8)与 AMPKα1野生组( n=8), AMPKα1敲除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0.1 mL他莫昔芬(20 mg/mL,溶于玉米油)以控制 AMPKα1基因在兴奋性神经元中的敲除, AMPKα1野生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玉米油以作对照。连续注射5 d,并等待7 d后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和T迷宫实验检测2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及空间工作记忆能力,采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CEST)观察2组小鼠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2组小鼠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的AMPKα1、谷氨酸受体1(GluR1)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 AMPKα1野生组比较, AMPKα1敲除组小鼠第3、4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13.90±3.72) s vs. (22.40±6.28) s;(11.95±3.86) s vs. (22.39±9.77) s],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5.25±1.83)次 vs. (1.75±1.28)次],自由交替率明显降低[(73.21±9.16)% vs. (48.21±11.29)%],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明显降低(2.77±0.67 vs. 1.51±0.81;2.42±0.95 vs. 1.31±0.83),海马及海马周围皮层AMPKα1、GluR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AMPKα1:0.70±0.05 vs. 0.49±0.03,0.98±0.04 vs. 0.64±0.06;GluR1:1.22±0.18 vs. 0.60±0.11,0.96±0.08 vs. 0.79±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特异性敲除兴奋性神经元 AMPKα1基因可导致小鼠大脑葡萄糖代谢异常,从而引起其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引起兴奋性突触障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iR-126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诊疗应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微血管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键病理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代谢记忆"现象,即使其血糖控制良好,也无法避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因此,从基因角度来探索DR的发病机制非常必要。miR-126是血管内皮细胞唯一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关系密切,可影响DR微血管的稳定性及内皮细胞的萌芽和迁移,且其基因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细胞内和循环中的miR-126在DR微血管稳态调节、早期诊疗和病程监测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报道多以假说为驱动,仍有一定局限性。相信随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miRNA谱及其在眼发育和眼部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将会逐渐清晰,未来可能会在个别难治性视网膜疾病的干预中率先获得突破,建立一种新型的miRNA诊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儿童睡眠健康百问百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良好的睡眠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充足和高质量的睡眠对儿童的生活质量、记忆力、学习、注意力、情绪和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不同年龄儿童睡眠需求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睡眠问题各异。因此,满足各年龄阶段、从各维度解决中国儿童睡眠问题的科普,对于引导儿童获得健康睡眠具有重要意义。现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汇总关于儿童睡眠生理、良好睡眠习惯、常见睡眠问题、睡眠呼吸障碍、异态睡眠、发作性睡病、失眠以及干扰儿童睡眠的其他问题相关内容,由全国睡眠医学专家对医务工作者及家长最关心的儿童睡眠健康100个问题进行汇总和解读,以期推广儿童睡眠健康概念,普及睡眠问题解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肠道代谢物在术后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肠道代谢物紊乱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8月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麻醉/手术(1.5~2.0%异氟醚麻醉2 h持续3 d+腹腔探查术组)、油酸酰胺组[(5 mg/(kg·d)]。模拟临床过程建立麻醉/手术诱导的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模型。使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麻醉/手术前和麻醉/手术后3 d认知水平变化。对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麻醉/手术组小鼠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结肠远端内容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将获得的代谢组学原始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麻醉/手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选取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之一油酸酰胺进行补充。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4.3±3.0) s比(8.3±1.3) s, P<0.05],靶向象限探索时间缩短[(24.1±4.6) s比(44.0±4.2) s, P<0.05],两组小鼠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3±28.9) mm/s比(214.6±8.9) mm/s, P>0.05]。在旷场实验中麻醉/手术组小鼠相比于对照组总活动路程减少[(3 636.6±539.6) mm比(12 398.4±2 812.5) mm, P<0.05],中央探索时间缩短[(11.7±2.7) s比(63.1±9.3) s, P<0.05],平均速度减慢[(10.6±2.0) mm/s比(21.7±4.8) mm/s, P<0.05],静止时间延长[(464.8±41.3) mm/s比(388.9±51.7) mm/s, 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存在35种差异代谢物(VIP>1, P<0.05)。老年小鼠接受油酸酰胺补充后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油酸酰胺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相对于麻醉/手术组明显缩短[(14.9±2.8) s比(22.2±5.2) s, P<0.05],对靶向象限的偏好性增强[(36.2±2.3) s比(20.0±3.8) s, P<0.05]。 结论: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肠道内源性代谢物紊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及其与大脑结构网络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大脑结构网络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6例小脑后叶梗死患者作为小脑梗死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以及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与小脑梗死组患者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神经认知和行为学测试以评估其认知功能以及进行MRI扫描获得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并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算法以及图形理论获得受试者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估小脑梗死组患者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降低,听觉词语学习测试(RAVLT)、数字广度测试(DST)、画钟测试(CDT)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降低,连线测验(TMT)-A、TMT-B用时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脑网络全局效率(Eglob)和局部效率(Eloc)降低,聚类系数(Cp)和最短路径长度(Lp)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14个脑区[左侧、右侧的内侧和旁扣带脑回(DCG),左侧岛盖部额下回(IFGoperc),左侧、右侧的补充运动区(SMA),左侧、右侧的楔前叶(PCUN),左侧眶部额下回(ORBinf),左侧颞极颞上回(TPOsup),左侧颞极颞中回(TPOmid),左侧顶下缘角回(IPL),左侧、右侧后扣带回(PCG),左侧三角部额下回(IFGtriang)]的区域效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小脑梗死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脑网络Lp呈负相关关系( P<0.05),与Eglob及右侧DCG、左侧DCG、右侧PCG区域效率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5);小脑梗死组患者的RAVLT评分与Eglob呈正相关关系( P<0.05),TMT-A用时与左侧DCG区域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P<0.05);TMT-B用时与右侧DCG、右侧PCUN、左侧DCG区域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P<0.05),但是与Lp呈正相关关系( P<0.05)。 结论:急性小脑梗死患者存在记忆、执行能力、视空间及注意力认知障碍,同时双侧PCUN、PCG、DCG和额颞叶信息传递效率降低,其中右侧PCG、双侧DCG以及右侧PCUN的异常改变可能在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减重步行训练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该病致残率较高,患者多以偏瘫等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后遗症。如何帮助脑卒中患者最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是当前康复研究热点,步行训练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行走能力的重要措施 [1];但在实际治疗中发现患肢往往因支撑力不足而无法完成既定训练计划,不利于患者正确行走模式及肢体功能恢复 [2]。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下肢训练方法,已在康复领域中广泛应用,并被证实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 [3]。运动想象疗法则是通过在大脑中反复模拟、演练某一运动过程,根据运动记忆激活大脑特定区域神经功能,从而促进患者受损运动功能恢复 [3]。基于此,本研究联合采用减重步行训练及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获得满意康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母体接种寨卡DNA疫苗后可使乳鼠获得抵抗病毒攻击的被动免疫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自2015年以来在全球大范围暴发流行,ZIKV感染除可引起发热、皮疹等常见的临床症状外,还可引起孕妇流产及新生儿小头畸形等有别于其他蚊媒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因此,成功的寨卡疫苗除了需要对成人接种者提供保护外,还应对胎儿及新生儿提供保护作用。虽然寨卡疫苗的开发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但鲜有关于寨卡DNA疫苗为母婴提供双重保护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ZIKV前膜蛋白和包膜蛋白构建寨卡候选DNA疫苗并免疫成年小鼠,成功诱导成年小鼠产生了较高水平的ZIKV特异性抗体,并且此抗体水平及其中和活性可至少维持至末次免疫后30周,长效体液免疫反应效果显著。与此同时,疫苗接种可显著增强小鼠CD8 +记忆T细胞反应及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疫苗除了可以在成鼠体内诱导高水平的免疫应答外,免疫后的雌性成鼠在受孕并分娩后,于初乳及1日龄乳鼠的血清中均可检出具有中和活性的ZIKV特异性抗体,提示高水平的特异性母体抗体可跨胎盘转移至乳鼠体内,使乳鼠在一定时间内具备抵抗ZIKV攻击的能力,有效抑制ZIKV在乳鼠体内的感染及播散,更可避免由ZIKV感染而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为乳鼠提供特异性的围产期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免疫功能健全的BALB/c母鼠免疫-乳鼠攻毒的动物模型成功评价了寨卡疫苗对母婴的保护作用,对寨卡DNA疫苗的围产期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BALB/c乳鼠模型用于ZIKV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顶盖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顶盖胶质瘤(TG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儿童TGs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84例患儿先行脑积水手术治疗,分别采取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各42例);共24例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包括经胼胝体-穹窿间或脉络膜裂入路11例、经枕下后颅窝入路(小脑幕下小脑上或小脑延髓裂)10例和枕下经小脑幕入路3例。术后根据MRI判断脑积水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的进展和切除情况。结果:88例TGs患儿就诊时的中位年龄为9.3岁(6个月至18岁);因梗阻性脑积水导致的颅内压增高45例(51.1%),为其主要临床症状。V-P分流术组中有33.3%(14/42)的患儿治疗失败后需另行分流管调整术;而ETV组只有14.3%(6/42)的患儿需另行V-P分流术治疗,其成功率为85.7%(36/42),其中9例同时行肿瘤活组织检查术。24例(27例次)行开颅手术的患儿中,肿瘤全切除7例次,近全切除14例次,部分切除6例次。58例治疗脑积水后长期随访观察而未行开颅手术或活组织检查术,余30例获得病理学确诊,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5例,高级别胶质瘤3例,胶质增生2例。88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4~288个月),随访发现早期未行开颅手术的76例患儿中,24例(31.6%)出现肿瘤进展,其中2例(8.3%)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2.3%),余86例患儿均能正常生活。4例出现短暂性记忆力下降,3例出现轻度眼球活动障碍,脑积水复发20例。结论:儿童TGs的临床表现以脑积水多见,且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ETV是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案,仅部分TGs需行手术切除,多数TGs仅需控制脑积水后长期随访观察,但应注意肿瘤的进展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