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示踪动力学分析原理(第1部分):原理和方法概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PET可以实现局部体内肿瘤生物学的无创显像。通过设计放射性示踪剂来靶向与肿瘤相关的特定生物过程(例如肿瘤代谢、血流、增殖和肿瘤受体表达或配体结合),PET可以检测肿瘤扩散,表征肿瘤表型,并评估其对治疗的反应。例如,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 18F-FDG糖代谢显像已被广泛用于完成上述3种任务,并在癌症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临床实践通常是在示踪剂注射后的单个时间点进行显像(即静态显像),并没有使用PET肿瘤显像可提供的所有信息,尤其是在解决肿瘤检测以外的问题时,仅依赖从静态显像获得的示踪剂测量信息可能出现误导性结果。该篇论文由2部分组成,描述了肿瘤PET显像动力学分析的原理(第1部分),然后举例说明了肿瘤PET显像动力学分析的具体实现(第2部分)。该综述旨在介绍肿瘤显像中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阐明动力学分析如何增强对体内肿瘤生物学的理解,改进临床决策方法,并指导对静态图像定量测量的解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公立医院医师的医疗类网络直播风险意识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公立医院医师的医疗类网络直播风险意识现状,为促进我国医疗类网络直播良性发展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3月15—31日,课题组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借助《医师报》网络平台,对公立医院医师进行医疗类网络直播风险意识问卷调查,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收回问卷1 015份,其中有效问卷828份,有效回收率81.6%。741人(89.5%)了解医疗类网络直播,752人(90.8%)认为医疗类网络直播存在风险;超过50.0%的医师认为对公众产生误导、泄露患者隐私、意识形态风险为直播风险点,健康科普、医患人文活动、义诊活动为直播适宜内容,直播带货、医疗诊断是直播不宜行为;不同职称医师对直播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泄露患者隐私、健康科普、医患人文活动内容、直播带货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19人参加过医疗类网络直播,其中进行直播报备者148人(67.6%)。 结论:公立医院医师普遍对医疗类网络直播有所了解,认为医疗类网络直播存在风险,但不同职称的医师对医疗类网络直播风险点、适宜内容、不宜行为和直播报备方面的认知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时间点警告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的警告在记忆重复提取过程中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初步测试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目击者记忆试验流程,初步试验共纳入46名正常健康被试,正式试验纳入101名正常健康被试。采用3(警告组别)×4(记忆测试时间)混合试验设计,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了101例正常健康被试(前警告组33人,无警告组30人,后警告组38人)的记忆状况。以三组被试在不同测试时间的记忆正确率、记忆被误导率、答题信心作为因变量,以警告组别和测试时间为自变量,分析不同测试时间各组被试之间记忆状况的差异。结果:(1)在前两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的记忆正确率[(0.67±0.11),(0.67±0.12)]均高于无警告组[(0.58±0.15),(0.60±0.1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第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无警告组(0.60±0.13)及后警告组(0.63±0.12)的记忆正确率均低于前警告组(0.69±0.1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在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与后警告组的记忆被误导率[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均低于无警告组[0.63(0.34,0.78),0.63(0.34,0.75),0.63(0.25,0.7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在相同测试时间,三组被试两两之间的答题信心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误导信息之前给出警告对记忆的保护作用优于在误导信息之后给出警告,在前或在后警告对误导信息的抵御作用均持续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试验中招募广告的伦理审查与规范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试验的招募广告是发生在受试者参加试验之前的研究信息的交流载体,是受试者招募和告知的重要形式之一.招募广告应包括必要的临床试验信息,但不能包含不恰当的内容,如某些误导性和诱导性信息,招募广告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方能使用.目前临床试验招募广告存在法律法规、伦理审查、研究者认识和不规范操作等各方面问题,因此需要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伦理审查能力、提高研究者认识以及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招募广告的审查与管理,保护受试者权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筛查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全自动化学发光仪(A2000)筛检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选取住院的输血前和手术前常规检查患者及门诊就诊患者10 715例,应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 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以皮肤性病科(52例)最多,占总检测人数的0.49%,无假阳性现象;妇产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增高,仅次于皮肤性病科,妇产科初筛阳性24例,假阳性6例;整个内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5例,假阳性2例;整个外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3例,假阳性3例;五官科初筛阳性9例,无假阳性;骨科初筛阳性1例,假阳性1例;重症医学科初筛阳性2例,无假阳性;儿科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10 715例血标本总共假阴性0例,假阳性12例,结果均为弱阳性,S/CO值介于1~3.32,总假阳性率0.11%.结论 全自动化学发光仪(A2000)应用CLIA法对于梅毒的大批量初筛检测,快速且灵敏度高,可满足临床需要,但正因为它的高灵敏性,所测得的阳性结果,不应作为临床诊治的唯一依据,应结合患者的体征、病史、其他的实验室方法学检查、患者的治疗反应及流行病学等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尤其要重视筛检S/CO值介于1~3.32的弱阳性结果,工作中要注意血样本离心要充分,避免技术性假阳性.对于筛检阳性结果要及时通知临床并进行沟通,建议确证,避免因假阳性情况误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眼内液病原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包括病毒性视网膜炎、眼内炎和眼弓形虫病等在内的感染性眼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盲眼病.传统血清学检查很难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帮助,甚至可能造成误导.检测包括房水和玻璃体液在内的眼内液中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为临床提供眼内局部病原和免疫反应信息,有助于快速诊断.本文就眼内液病原学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医疗众筹伦理问题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我国医疗慈善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筹款形式——医疗众筹,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概述医疗众筹的内涵、发展和现状,着重分析其伦理争议,包括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健康公平性、资源分配效率、隐私权、医务人员相关权责以及社会对健康及医疗系统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针对求助方、众筹平台、医务人员和监管部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伦理框架,以期改善我国医疗众筹的监管政策及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国内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不同语言版本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The 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m-YPAS)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汉化该量表及其应用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 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是用于评价患儿术前焦虑水平的一种观察性行为量表.量表包含语言、发声、情绪表达、明显的警醒状态和父母的作用共5个部分,22个项目.介绍其英文源版、瑞典语版、丹麦语版、韩语版、西班牙语版的改版相关信息和信度、效度.结果 不同语言版本m-YPAS虽然均报告信度,由于样本含量和同质性问题,信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只有西班牙语版进行了内容效度评价.结构效度采用的是无因子化分析.在校标量表的选择上,只有英文源版、韩语版选择"金标准"(儿童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作为其校标量表,并确定了量表的临界值.结论 不同语种版本的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经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目前对量表临界值的研究仍局限于小样本,不可避免地对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此外,瑞典、西班牙和丹麦版研究都强调评估者经验的重要性,建议对使用m-YPAS评估者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避免产生意外的、误导性或无效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用好眼内液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由于存在血眼屏障,眼内为独立的微环境.检查血清学指标,常常不能反映眼内的真实情况,甚至可能误导临床医生做出错误的判断.眼内液检测包括房水和玻璃体液在内的眼内液中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为临床提供眼内局部病原和免疫信息,有助于快速诊断.本文中笔者就眼内液检测的不同方面进行概述、总结和分析,为临床医生了解眼内液检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疗卫生机构生物样本库通用样本采集知情同意书示范范本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类生物样本库是集成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技术载体,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系统性"大工程".人类生物样本库的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复杂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遗传资源条例)颁布后,对生物样本库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特别是该条例的第九条"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符合伦理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伦理审查.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尊重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隐私权,取得其事先知情同意,并保护其合法权益.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遵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第十二条"采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应当事先告知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采集目的、采集用途、对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及其享有的自愿参与和随时无条件退出的权利,征得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书面同意.在告知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前款规定的信息时,必须全面、完整、真实、准确,不得隐瞒、误导、欺骗."以及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开展相关活动,没收违法采集、保藏的人类遗传资源和违法所得,处 50 万元以上 100 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在 100 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 5 倍以上 10 倍以下罚款:(一)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未通过伦理审查;(二)采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未经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事先知情同意,或者采取隐瞒、误导、欺骗等手段取得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同意;...",对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时,知情同意书的内容、签署要求乃至罚则进行了明确规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