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智慧物联技术住院部药品闭环可追溯管理模式建立与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介绍医院住院部药品调剂全流程可追溯闭环管理模式应用.方法 依据智慧医疗建设思路和六级电子病历要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设计了住院部药品调剂全流程的无纸化模式,建立可追溯闭环管理体系,并对体系的实践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结果 流程改造后,任务派领时间缩短,药品调配时间缩短,退药时间压缩,提高药师培训效率,降低人力耗材成本,促进安全合理用药.结论 基于智能设备和信息化手段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住院药品调剂全流程闭环式可追溯管理,具有安全、规范、高效、闭环可追溯的优势,降低调剂差错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可推广性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用于PIVAS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观察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工作培训效果。方法:在PIVAS工作培训中,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培训,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的培训模式。比较两种模式培训下的药品调剂差错发生率、业务考核评分及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调剂差错发生率比较: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0.008%)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0.012%)(χ 2=8.18, P < 0.05)。业务考核评分: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92.31±2.73)分、(93.48±3.20)分]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83.77±1.57)分、(85.28±1.63)分]( t=17.15、14.44,均 P < 0.001)。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96.79%)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87.14%)(χ 2=17.61, P < 0.001)。 结论:在PIVAS应用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能够减少调剂差错,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增加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对比,选取2018年1~12月在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开展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改进项目,将2018年1~6月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参照组,使用传统静脉药物配置;2018年7~12月将该院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改进组,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人员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操作规范落实率及各科室退药率的价值。结果:干预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操作规范落实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各科室的退药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可显著降低药配中心的差错率与各科室的退药率,并有效提高操作规范落实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VAS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实施传统工作顺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6 580份医嘱作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传统工作顺序基础上进行PIVAS集中调配模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7 164份医嘱作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配置差错率、摆药差错率、核对包装环节差错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认知、职业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药品破损率、调配错误率、退药错配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输液批次分配错误率、输液贴签错误率、成品输液放置错误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核对包装错误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设备运行、环境管理、针刺伤、体液污染4个维度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职业风险事件总发生率(17.86%)低于实施前(46.43%),实施后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低于实施前,工作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VAS在集中调配模式下能有效提高药品人均配置速度,减少配置药物、摆药及核对包装环节差错发生,增强风险管理认知,降低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改善工作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DCA循环法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记录的静脉药物配置情况及相关护理管理资料,其中2018年1~6月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2018年7~12月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对比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和护士考核情况。结果: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37‰,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的理论考核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的操作考核评分也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CA循环法应用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考核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目视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目视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于2017年6月将基于目视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措施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采用前后对照法,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考核情况及医务人员满意度。结果:采用基于目视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后,相似药品调配错误、剂量错误、标签错误及病区错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士理论及操作考核不合格率、配置差错率明显降低( P<0.05),临床科室护士及医生满意度显著提高( P<0.05)。 结论:基于目视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能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士专业水平,提高临床科室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疗机构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防范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已应用到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调配、使用等各个方面,在药品信息核对、药品与患者匹配等重要环节起到了减少人为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及减少用药错误的作用。但由于人为操作、技术水平等因素,条码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可发生用药错误。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的防范,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药学、护理、信息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历经数次论证,形成本指导原则。与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可发生在药品入库与出库、药品调配与发放、静脉药品配制、患者给药等环节,风险因素包括系统因素(条码质量受损,条码打印质量差,扫描、打印设备问题,包装问题,系统自身缺陷以及内条码不能实现信息共享等)和人员因素(条码信息维护错误、信息更新不及时、贴错条码、内条码信息量过少、操作失误及执行不当等)。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策略、自动化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与管理策略(规章制度、环境与人员)。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机构中涉及药品条码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所有医务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物调配环境、成品输液质量及差错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药物调配环境、成品输液质量及差错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作为对照时间段,选择2019年5~10月作为观察时间段。对照时间段内PIVAS采用常规管理,观察时间段内PIVAS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管理。比较两个时间内PIVAS药物调配环境、成品输液质量及差错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时间段内出现胶塞碎屑、玻璃碎屑、药物微粒等调配环境污染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时间段内发生穿刺点发红、静脉炎、堵管、外渗等明显少于对照时间段,观察时间段内发生审方、贴签核对、摆药、调配、停医嘱退药及成品输液发放差错少于对照时间段,总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时间段实施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责任管理得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均高于对照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精细化管理模式明显改善了PIVAS药物调配环境,降低了差错发生率,提高了成品输液质量,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信息化平台在某医院临床试验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临床试验信息化平台在医院药物临床试验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开发并应用试验用药品信息化管理模块,加强药品的规范化管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应用信息化平台前后调配时间,随机抽取应用前(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共565张)与应用后(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共621张)的处方,比较应用前后处方差错率.结果 试验用药品在应用信息化平台管理后,调配时间明显缩短,处方的药品调配时间平均总用时从19 min缩短至6 min;不规范处方显著减少,不规范处方检出率由14%降至1.3%(x2=16.999,P<0.01).结论 应用信息化平台管理试验用药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差错,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院药学绩效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促进医院药学工作提质增效.方法 探索医院药学绩效考核模式,经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分层保障、药师配备网格化、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式管理,建立院内药事绩效考核体系及药剂科绩效考核体系,以信息化系统对药学工作进行监管,并于 2022 年 1 月对体系进行修订.比较医院 2021 年(修订前)及 2022 年(修订后)超常处方、合理用药指标、临床科室对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满意度的相关数据,以评价院内药事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1 年 7 月至 12 月(381 315 例)及 2022 年 7 月至 12 月(387 105 例)门诊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2021 年及 2022 年门诊药房与住院药房的处方调配差错情况,以评价药剂科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效果.结果 院内药事绩效考核体系应用后,超常处方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超常处方数占不合理处方数的比例分别由5.83%,3.33%,0.83%降至0.55%,0.55%,0;点评处方占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等合理用药指标均改善;30个临床科室(599 名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师各项药学服务的总满意度均提升.药剂科绩效考核体系应用后,门诊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由(10.27±0.49)min缩短为(9.29±0.60)min(P<0.05);门诊药房、住院药房的处方调配差错率分别由 0.32?和 0.04?降至 0.08?和 0.02?,存在药品质量问题、数量错误、一品多规、厂家错误的门诊药房处方及存在数量错误、一品多规、厂家错误、剂型错误的住院药房处方调配差错占比均降低.结论 该医院药学绩效考核模式科学可行,有助于提升药师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