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IVAS所有含细胞毒性药物的处方,筛选出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的ME(定义为处方错误),并翻阅PIVAS"用药错误记录本"筛选出同时段PIVAS内部发生的ME(定义为调配错误),对所有细胞毒性药物相关ME的分级、分类、发生环节、引发人员、错误内容和涉及的药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将在PIVAS未被发现而传递至下一环节的ME定义为出门错误。结果:设定时段我院PIVAS共收到细胞毒性药物处方347 367例,发现1 080例ME,ME发生率为0.31%。1 080例ME均为未造成患者伤害的B级错误,其中处方错误841例(77.87%),调配错误239例(22.13%);调配错误中有5例未被拦截而导致出门错误,出门错误发生率为0.01‰(5/347 367)。错误内容排在前5位者分别为溶媒错误(63.15%,682/1 080)、处方不完整(11.67%,126/1 080)、数量错误(8.80%,95/1 080)、用量错误(6.11%,66/1 080)和静脉给药方法错误(4.35%,47/1 080)。1 080例ME共涉及细胞毒性药物32种,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紫杉醇(23.24%,251/1 080)、氟尿嘧啶(12.59%,136/1 080)、多柔比星(6.39%,69/1 080)、顺铂(5.46%,59/1 080)和依托泊苷(5.37%,58/1 080)。结论:我院PIVAS细胞毒性药物ME发生率为0.31%,均为B级错误。ME分类主要为处方错误,内容主要为溶媒错误,涉及的药物主要为紫杉醇、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顺铂和依托泊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用于PIVAS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工作培训效果。方法:在PIVAS工作培训中,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培训,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的培训模式。比较两种模式培训下的药品调剂差错发生率、业务考核评分及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调剂差错发生率比较: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0.008%)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0.012%)(χ 2=8.18, P < 0.05)。业务考核评分: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92.31±2.73)分、(93.48±3.20)分]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83.77±1.57)分、(85.28±1.63)分]( t=17.15、14.44,均 P < 0.001)。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96.79%)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87.14%)(χ 2=17.61, P < 0.001)。 结论:在PIVAS应用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能够减少调剂差错,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增加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射器连续配制西林瓶包装药物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药品大规模集中调配,一支注射器配制多袋相同医嘱的药品的安全性。方法:实验用空西林瓶作为配制对象替代药物,选择的输液是0.9% 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使用4支注射器分别完成1、2、3、4支西林瓶包装药物的配制,标记所得成品输液。通过对样品进行不溶性微粒数量检测和细菌培养,探讨注射器连续应用配制的可行性。结果:配制1支和2支西林瓶药物所得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数量检测符合药典规定;配制3支西林瓶药物,第15袋输液≥25 μm不溶性微粒超标;配制4支西林瓶药物,第11袋输液≥25 μm不溶性微粒超标;所有输液未见细菌污染。结论: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配制环境下,1支注射器可以完成1支或2支西林瓶药物的30次配制,3支西林瓶药物的配制上限是14袋,4支西林瓶药物的配制上限是10袋;250、500 ml的输液,注射器连续应用30次不会造成输液的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新生儿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采用区块化收费方式,分析该收费方式对院内药品节余、患儿住院药品费用的影响,为集中调配药品合理收费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院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结合患儿均次医嘱剂量和均次用药人数拟定区块化收费的药品种类和方案;以月均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和日均药品费用、相关药品的不良事件为指标,考察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效果。结果:实施药品区块化收费的药品14个,其中抗生素类药品4个,普通输液类药品2个,肠外营养液类药品8个。区块化收费方式实行后,月均药品节余数量由(5 047±541)瓶/袋/支降至(1 856±225)瓶/袋/支,月均节余金额由(65 811±10 265)元降至(20 659±6 002)元;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显著降低,降幅为39.2%~90.1%,住院患儿日均药品费用及日均抗菌药品费用均显著降低( P<0.05)。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后,未发生相关药品不良事件。 结论:药品集中调配的区块化收费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品利用率,减少药品节余,降低患儿住院药品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年度报告(2021)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21年收到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275家医院的用药错误(ME)报告19 585例。上报ME的医院较2020年(255家)增长了7.84%,报告ME例数较2020年(15 849例)增长了23.57%。19 585例ME报告中A级错误278例(1.42%),B级16 221例(82.82%),C级2 442例(12.47%),D级410例(2.09%),E级95例(0.49%),F级133例(0.68%),G级1例(<0.01%),H级4例(0.02%),I级1例(<0.01%)。B~I级ME涉及的19 307例患者中男性10 528例(54.53%),女性8 779例(45.47%);年龄1 d~102岁,其中儿童(<18岁)2 236例(11.58%),青中年人(≥18~<60岁)9 794例(50.73%),老年人(≥60岁)7 277例(37.69%)。导致患者伤害的严重ME(E~I级)涉及患者234例,男性129例(55.13%),女性105例(44.87%);年龄3个月~99岁,其中儿童45例(19.23%),青中年人88例(37.61%),老年人101例(43.16%)。因误服药物导致严重ME的16例患者中14例为儿童,与2020年相比,误服药物儿童例数增加了1倍(2020年为7例),而2012至2019年儿童误服药物的报告仅为3例。278例A级错误未涉及错误引发人员和错误发生场所。19 307例B~I级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为医师者13 932例(72.16%),药师3 961例(20.52%),护士541例(2.8%),患者/家属412例(2.13%),其他人员461例(2.39%),医师和患者/家属引发ME占比已经连续4年逐渐升高(2018、2019和2020年医师分别为60.89%、65.46%和68.05%,患者/家属分别为1.06%、2.04%和2.08%);发生场所在门诊者8 662例(44.87%),病房5 256例(27.22%),药房3 856例(19.97%),静脉用药调配中心977例(5.06%),护士站289例(1.50%),患者家中239例(1.24%),社区卫生站6例(0.03%),其他场所22例(0.11%),发生在门诊和患者家中的ME占比已经连续4年逐年升高(2018、2019和2020年发生在门诊者分别为37.32%、37.74%和43.24%,发生在患者家中者分别为0.41%、0.89%和1.02%)。错误内容居前3位者分别是用量、品种和给药频次。错误发现人员居前3位者分别是药师、患者/家属和医师。引发错误因素居前3位者分别是知识欠缺、疲劳和培训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临床安全用药年度报告(2019)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9年收到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234家医院的用药错误(ME)报告15 056例。上报ME的医院较2018年(177家)增长了32.20%,报告例数较2018年(11 761例)增长了28.02%。15 056例ME报告中A级错误52例(0.35%),B级11 175例(74.22%),C级3 351例(22.26%),D级350例(2.32%),E级79例(0.52%),F级44例(0.29%),G级0例,H级4例(0.03%),I级1例(0.01%)。B~I级ME涉及的15 004例患者中男性8 801例(58.66%),女性6 203例(41.34%);年龄1 d~103岁,<18岁者2 027例(13.51%),≥18~<60岁7 377例(49.17%),≥60岁5 600例(37.32%)。导致患者伤害的严重ME(E~I级)涉及128例患者,其中65例(50.78%)年龄≥60岁。严重ME所涉及药品居前3位者为甘精胰岛素、甲氨蝶呤片和华法林片。52例A级ME没有涉及错误引发人员和错误发生场所。15 004例B~I级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为医师者9 821例(65.46%),药师3 561例(23.73%),护士634例(4.23%),患者及家属306例(2.04%),其他682例(4.54%),由医师以及患者和家属引发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60.89%、1.06%);发生场所在门诊者5 662例(37.74%),病房4 001例(26.67%),药房3 721例(24.80%),静脉用药调配中心1 084例(7.22%),护士站224例(1.49%),患者家中133例(0.89%),社区卫生服务站4例(0.03%),其他175例(1.17%),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和患者家中发生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5.52%、0.41%)。错误内容居前3位者为药物品种、用法和用量,发现人员居前3位者为药师、护士和医师;引发错误因素居前3位者为知识缺乏、疲劳和培训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在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菏泽市立医院静配中心于2018年开始实施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模式,以此模式实施后(2018年1~12月)静配中心安全管理情况为观察组,实施前(2017年1~12月)安全管理情况为对照组,每组180例。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安全管理满意、药品管理工序用时、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结果: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总满意度(93.89%)明显高于对照组(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方面,观察组分标签、贴标签、排药、校对工序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方面,观察组的不合理医嘱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更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对照组(26.11%),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在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可使护理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工作有序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有效降低不合理医嘱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对比,选取2018年1~12月在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开展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改进项目,将2018年1~6月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参照组,使用传统静脉药物配置;2018年7~12月将该院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分为改进组,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人员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操作规范落实率及各科室退药率的价值。结果:干预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差错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操作规范落实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各科室的退药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退药管理,可显著降低药配中心的差错率与各科室的退药率,并有效提高操作规范落实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优化管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流程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6~12月住院的患者126例。该院自2015年9月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并在12个科室运行,将2015年6~9月的接受分散式用药护理的患者63例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9~12月的接受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用药护理的患者63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在配置药物各环节的用时及患者对用药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在配药、领药、贴签、摆药、调配及核对环节的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对用药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在临床优质服务中的应用,可进一步优化静脉用药调配的各个环节,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患者的安全用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VAS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实施传统工作顺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6 580份医嘱作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传统工作顺序基础上进行PIVAS集中调配模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7 164份医嘱作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配置差错率、摆药差错率、核对包装环节差错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认知、职业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药品破损率、调配错误率、退药错配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输液批次分配错误率、输液贴签错误率、成品输液放置错误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核对包装错误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设备运行、环境管理、针刺伤、体液污染4个维度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职业风险事件总发生率(17.86%)低于实施前(46.43%),实施后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低于实施前,工作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VAS在集中调配模式下能有效提高药品人均配置速度,减少配置药物、摆药及核对包装环节差错发生,增强风险管理认知,降低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改善工作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