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组学分析揭示瘢痕形成和创面再生愈合中的不同分子轨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再生是组织修复的“圣杯”,但皮肤损伤通常会产生纤维化的、无功能的瘢痕。如何通过再生治疗避免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需要对损伤到纤维化或再生进程中的分子过程进行深度理解。该文报道了导致皮肤创面细胞瘢痕化或再生的不同分子事件,从转录(单细胞RNA 测序)、蛋白质(timsTOF蛋白质组学)和组织(ECM 超微结构分析)水平上刻画了瘢痕形成与YAP抑制下的创面再生;利用单细胞表面标记,整合长时程多模态数据来揭示纤维化和再生愈合的分子轨迹。结果表明,阻断YAP 机械转导可通过激活Trps1和Wnt信号的Fb实现再生修复。最后,作者通过体内实验进行创面基因敲除和过表达,确定Trps1 是必要的和部分充分的创面再生关键调控基因。该研究建立了一个成年哺乳动物创面再生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蛋白质图谱,为未来研究皮肤创面再生与阻断纤维化瘢痕形成提供了广泛的研究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PCAS与C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治是改善PCAS预后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和规范我国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对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和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经临床调研确定中西医结合诊治PCAS的14个临床问题,对每个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借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指南意见形成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当文献证据不足时,经专家讨论形成推荐建议及推荐级别,结合可推广性、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围绕PCAS患者早期循环、呼吸支持及可逆病因解除,中期神经保护、改善凝血、防治感染、肾与胃肠保护及控制血糖,后期康复等3期14个方面形成28条推荐意见,为现阶段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 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 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 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 min、241.0(199.0,329.0) min、78.0(68.0,96.5) 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 min与130.0(76.3,216.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 Ⅲ、Ⅳ级( OR 2.618,95% CI 1.244~5.509, 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 OR 4.562,95% CI 2.167~9.603, 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 OR 2.227,95% CI 1.087~4.563, 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对护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家医疗保障局于2019年在全国启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按DRG付费从临床角度对有限资源进行优化再利用,控制住院费用及医疗成本,降低平均住院日。文章通过阐述DRG付费的概念及应用,从临床护理视角出发,阐述按DRG付费在国内外研究的进展,试图分析按DRG付费与护理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对临床护理发展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冠病毒感染"乙类甲管"期间定点医院集束化院感防控体系的建设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波及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持续3年,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国的疫情防控经历了应急性超常规防控阶段、应急常态化防控阶段和应急常态化向"乙类乙管"常态化过渡转段阶段,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天津市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定点医院在疫情防控的各阶段均圆满完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总结定点医院"乙类甲管"期间院感防控(感控)体系建设经验,概括为集束化"3、2、1"感控体系,即外、中、内"三环",绿、橙、红"三区",前、中、后"三事";"两天预净化"和"双点长制";"一个模块"化管理。应急情况下,可采用简化版的集束化感控体系,其特点为:一是强调"集束化",即关键措施的整体效能,避免任何短板的发生。二是强调感控理念的转变,使感控最大化地为医疗服务提供安全保障。三是强调流程的优化,防控措施既要全面和重点突出,又要防止过度;利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佳的感控效果。四是强调对感控工作的质量控制,关注流程的重要性,提倡"制度瘦身,流程增肥"的理念。五是强调未来的发展寄希望于人工智能,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防控质量和效率。六是强化持续的培训和再培训,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方法,确保感染控制的政策和程序清晰易懂、易于遵循,并建立实施评估和反馈机制,使医务人员随时保持应急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龄孕妇不同产前诊断方案的结果分析及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并对3种不同产前诊断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科就诊的单胎高龄孕妇2000例,由孕妇自主选择方案。方案1:先行无创性产前基因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NIPT),NIPT异常或者后续超声诊断异常再行羊膜腔穿刺术选择方案2A或者2B。方案2A:直接行羊膜腔穿刺术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案2B:直接行羊膜腔穿刺术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NGS)。统计高龄孕妇胎儿异常染色体检出情况,并对3种不同产前诊断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高龄孕妇胎儿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为4.8%,其中21三体及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最为常见,其次是18三体。方案1与方案2A和2B相比,每确诊1例胎儿染色体异常所需费用,仅需要方案2A或2B费用的1/3。结论:高龄孕妇采用NIPT初筛较直接侵入性产前诊断可以节省医疗费用,充分利用有限的产前诊断医疗资源。建议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将NIPT用于高龄孕妇的一线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PCAS与C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治是改善PCAS预后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和规范我国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对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和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卫健委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专家组,制定了《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经临床调研,确定了中西医结合诊治PCAS的14个临床问题,针对每个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检索了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借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指南意见形成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当文献证据不足时,经专家讨论形成推荐建议及推荐级别,结合可推广性、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围绕PCAS患者早期循环、呼吸支持及可逆病因解除,中期神经保护、改善凝血、防治感染、肾与胃肠保护及控制血糖,后期康复等3期14个方面形成28条推荐意见,为现阶段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回收及其细胞生物学特点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临床对成分输血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无论是制备浓缩红细胞还是单采血小板,均主要采用白细胞滤器。白细胞滤器可使成分血中的绝大部分白细胞被阻隔在滤器内而被清除,并且最终白细胞滤器通常也作为生物垃圾被处理。然而,白细胞滤器中的白细胞是可供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细胞资源,并且逐步获得相关研究者的关注。笔者拟就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的回收方法、细胞活性及生物学特点等进行介绍,旨在为促进白细胞滤器中白细胞的再利用,以及白细胞滤器回收所得白细胞的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耳廓再造二期立耳术中自体组织注射移植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全耳廓再造二期立耳术中利用废弃的自体真皮、脂肪组织注射移植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57例单侧小耳畸形合并同侧轻、中度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同期治疗组(32例,女13例, 男19例, 年龄6~33岁, 平均12.5岁)与传统治疗组(25例,女10例, 男15例, 年龄6~21岁,平均11.3岁)。同期治疗组在行改良Nagata法耳廓再造术二期立耳术(颅耳角成形术)的同期以自体真皮、脂肪组织注射填充治疗患侧颜面短小畸形;传统治疗组仅行改良Nagata法耳廓再造术二期立耳术。术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效果满意率。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282.0±3.4)min]较传统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243.0±3.1)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84, P<0.05);同期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4±0.3)d]与传统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5±0.2)d]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6, P>0.05);同期治疗组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2.5%,4/32)与传统治疗组(12.0%,3/25)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 P>0.05);同期治疗组术后效果满意率(90.6%,29/32)高于传统治疗组(56.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081, P<0.05)。 结论:耳廓再造术同期利用废弃自体组织移植注射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并没有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虽略有延长,但减少了患者总体手术次数,节约了医疗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动脉-右心房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后吻合口残腔建立扣眼穿刺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后无法建立有效血管通路的患者利用吻合口残腔作为长期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例罕见的肱动脉-右心房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转流术建立血管通路闭塞后,利用人工血管吻合口残腔建立扣眼穿刺作为长期血管通路的使用及相应护理方法。结果:目前患者ACUSEAL人工血管吻合口残腔穿刺规律透析32个月,钝针穿刺23个月。结论:肱动脉-右心房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是一种罕见的血管通路手术,作为患者自体血管资源枯竭的一种新型通路方式疗效并不确定,与传统移植血管手术不同,一旦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将导致内瘘闭塞失去功能,通过介入或手术方式再次开通的风险和难度极大,因此闭塞后利用吻合口有限残腔作为长期血管通路以延长人工血管使用寿命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是合理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