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束化护理策略对复发性流产再次妊娠孕妇焦虑情绪、心理困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复发性流产(RSA)再次妊娠孕妇焦虑情绪、心理困扰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86例RSA再次妊娠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凯勒斯心理困扰量表(K10)、感知压力量表(PSS)、生育生活质量量表(FertiQoL)分别评估孕妇干预前后焦虑情绪、心理困扰、自我感知压力、生育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4周后两组HAMA、K10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PS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FertiQo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6.05%vs.65.12%)(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策略可缓解RSA再次妊娠孕妇的焦虑情绪和自我感知压力,减轻心理困扰,提高生育生活质量和保胎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PDCA循环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会阴Ⅲ、Ⅳ度裂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基于PDCA循环的肛门括约肌损伤组合护理(OASI-CB)集束化干预策略在预防会阴Ⅲ、Ⅳ度裂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2021年18053例阴道分娩孕妇纳入研究,筛选集束化干预策略应用前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1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PDCA循环为指导,从孕妇风险因素、分娩风险因素、新生儿风险因素和助产人员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根本原因,结合产科OASI-CB对会阴Ⅲ、Ⅳ度裂伤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制订改进计划并实施,比较应用干预策略前后会阴Ⅲ、Ⅳ度裂伤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干预策略前,9364例阴道分娩孕妇中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12例,发生率为0.13%;应用干预策略后,8689例阴道分娩孕妇中会阴Ⅲ、Ⅳ度裂伤发生仅1例,发生率为0.0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基于PDCA循环的集束化干预策略有助于预防分娩时发生会阴Ⅲ、Ⅳ度裂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司职协作模式的集束化护理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与哮喘控制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基于司职协作模式的集束化护理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病例肺功能与哮喘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6月到2023年6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儿童哮喘病例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遵循儿童哮喘常规护理模式施护,试验组接受基于司职协作模式的集束化护理干预,对2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哮喘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哮喘患儿治疗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测评指标优于对照组,C-ACT评分、哮喘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基于司职协作模式的集束化护理对哮喘儿童病例施加干预,利于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的减低,可提升患儿治疗完全依从率,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哮喘控制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排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SCT征象.其中,病理确诊为良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组),恶性结节49例(恶性结节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MSCT征象.结果 与良性结节组比较,恶性结节组结节直径>10mm(89.8%vs.70.8%)、形态不规则(75.5%vs.33.3%)、结节-肺界面清楚不光整(83.7%vs.20.8%)、分叶征(83.7%vs.41.7%)、毛刺征(73.5%vs.16.7%)、胸膜凹陷征(57.1%vs.20.8%)、血管集束征(55.1%vs.25.0%)和空泡征或充气支气管征(63.3%vs.45.8%)、亚实性结节(63.3%vs.25.0%)占比较大,钙化(2.0%vs.16.7%)占比较小(P<0.05).结论 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许多MSCT特征与良性孤立性肺结节不同,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MS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7例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总结2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重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术前积极干预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避免胸腹内压急剧升高.术中做好困难气道的管理及急救护理配合;落实集束化肺功能保护措施.术后优化体位管理;实施肺膈肌保护策略;采用渐进式降级脱机疗法,增强呼吸肌耐力;加强肺部感染的监控;开展早期康复及心理疏导.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26例痊愈出院,1例脱机困难予气管切开并转入呼吸康复医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总结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护理要点:组建多学科手术团队,制订手术应急预案;做好设备、物品和环境的准备;利用节点控制理念对手术安全进行管控;集束化的感染防控措施及分段式的隔离技术;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防控;小肠灌洗、修整与低温保存;并发症的预防.经过精准手术配合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转移至重症监护病房行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期吸烟者合并肺纤维化的孤立性肺结节 18F-FDG 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行 18F-FDG PET/CT显像,且有明确吸烟史、同机CT示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SPNs的1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68(63,75)岁。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运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大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 k折交叉验证( k=10)验证模型。 结果:共发现SPNs 222个,其中恶性157个、良性65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结节大小,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 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在良恶性结节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2.514~9.858, χ2值:4.353~18.442,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 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 OR):0.048~2.534,均 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为:恶性概率 P=1/(1+e - x), 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 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95% CI: 0.895~0.969),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 k折交叉验证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5,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 结论:钙化、血管集束征和SUV max是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SPN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的模型判断恶性SPN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脏移植术后预防机械循环辅助感染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成人心脏移植术后预防机械循环辅助感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方法:遵循集束化护理方案制订流程,确定集束化护理主题并组建多学科支持体系后,基于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初步拟定策略草案,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16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计算各指标权重,结合专家意见与试点反馈最终形成成人心脏移植术后预防机械循环辅助感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终稿。结果:最终形成的成人心脏移植术后预防机械循环辅助感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包含4项一级指标、7个二级条目,各条目的重要性与临床适用性均>3.50分。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均较高,权威系数分别为0.73、0.87,协调系数分别为0.216、0.125( P<0.0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成人心脏移植术后预防机械循环辅助感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科学且实用,后续将进一步开展验证性试验研究,以期为心脏移植术后机械循环辅助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栓弹力图联合床旁B超指导预防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床旁B超指导预防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北海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留置颈内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置管组在置管前B超检查双侧颈内静脉,选择内径较大、充盈良好的血管及部位置管,若双侧颈内静脉均不充盈,补液改善后再穿刺;同时在TEG监测下根据凝血功能及出血风险选择抗凝、抗血小板或降低血黏度等药物抗栓;每日B超监测置管颈内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发现置管静脉塌陷或血流缓慢,则查找原因并予以改善,一旦发现血栓形成,拔除导管。常规置管组优先选择右侧颈内静脉并根据体表标志穿刺置管。两组其他治疗均按常规方案执行。记录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情况。结果:最终纳入97例患者,其中联合置管组51例,常规置管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Caprini)、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高出血风险比例、疾病类型、凝血障碍比例、置管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置管组抗凝治疗比例高于常规置管组(66.7%比30.4%, P<0.01),且血栓发生率也低于常规置管组(39.2%比78.3%, P<0.01),形成的血栓也明显小于常规置管组〔cm 3:0.077(0.047,0.089)比0.341(0.070,0.378), P<0.01〕。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 结论:基于TEG及床旁B超指导下的集束化抗栓措施能降低颈内静脉置管后血栓发生率,且形成的血栓较小,未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集束化管理在手足外科负压封闭引流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在手足外科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手足外科住院的患者100例(VSD技术治疗145次)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采取集束化管理,对照组49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VSD治疗失败、感染、疼痛、出血等发生情况,比较护理满意度指标。结果:实验组的VSD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6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1%,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VSD治疗患者实施集束化管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