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 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 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 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 min、241.0(199.0,329.0) min、78.0(68.0,96.5) 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 min与130.0(76.3,216.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 Ⅲ、Ⅳ级( OR 2.618,95% CI 1.244~5.509, 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 OR 4.562,95% CI 2.167~9.603, 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 OR 2.227,95% CI 1.087~4.563, 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2018年6~12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前收治的50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6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后收治的52例STEMI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流程时间指标及MACE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诊挂号、下医嘱、急诊停留及患者自进入急诊至转入导管室行球囊扩张的时间(D2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胸痛中心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制定合理有效的改进机制,缩短STEMI患者诊疗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急诊PCI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研究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 2019 年 9 月—2021 年 8 月收治的 534 例AMI患者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STEMI组中持续改进前和持续改进后患者分别为 224 例和 249 例,NSTEMI组中持续改进前和持续改进后患者分别为 27 例和 34 例.2020 年 9 月医院胸痛中心开展持续改进工作,患者在实施提升远程心电图传输比例、开设 24 小时胸痛门诊、提高胸痛中心三会召开频次、强化胸痛知识宣传等措施后就诊.比较持续改进前后,STEMI组和NSTEMI组诊疗时间节点指标、经济学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STEMI组持续改进后,完成首份心电图至确诊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持续改进前缩短,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绕行急诊比例较持续改进前提升,住院天数、出院后一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持续改进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持续改进后,完成首份心电图至确诊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较持续改进前缩短,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较持续改进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提升了AMI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了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果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果的影响及目前存在的常见问题.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急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35例,将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入院患者设为前组(98例),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入院患者设为后组(137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院前传输心电图比例、绕行急诊比例、转出医院入门-出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总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总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后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47.0 (170.5,395.5) min比281.5 (189.3,381.8) min,P=0.493]、FMC-to-B时间[135.0 (90.5,209.5) min比150.0 (110.8,191.8) min,P=0.205]稍小于前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组患者D-to-B时间[56.0 (34.0,72.5) min比80.5 (58.0,101.5) min,P<0.001]、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14.6%比37.8%,P<0.001)显著低于前组,而院前传输心电图比例(65.0%比24.5%,P<0.001)、绕行急诊比例(21.9%比3.1%,P<0.001)、转出医院入门-出门时间[97.0 (50.0,163.0) min比61.5 (36.5,103.5) min,P=0.007]显著高于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能够缩短D-to-B时间,降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但胸痛中心尚未降低总缺血时间、FMC-to-B时间、总死亡率,因而减少院前延误及转诊时间是胸痛中心持续改进的主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急诊PCI治疗STEMI病人D2B时间延误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我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入门-首次球囊扩张(D2B)时间达标(<90 min)比例差异,并分析D2B时间延误原因.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EMI病人147例,其中胸痛中心成立前组73例,胸痛中心成立后组74例,分析两组D2B时间<90 min比例差异,把D2B时间中各主要时间节点及主要时间延误原因进行划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胸痛中心成立后组STEMI病人D2B时间达标比例明显高于胸痛中心成立前组(P<0.05).胸痛中心成立后组心内科医生接触病人时间延误比例较胸痛中心成立前组有明显降低(P<0.05).而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开始手术知情时间、知情同意沟通时间、启动导管室时间延误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成立后组导管室激活时间延误比例较成立前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立胸痛中心能明显提高STEMI病人D2B达标比例,提高STEMI病人救治水平.同时随着胸痛中心建设的推进,D2B时间延误原因构成会发生变化,需不断分析总结D2B时间延误原因,结合各中心实际情况不断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规范化胸痛中心的建立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并评价规范化胸痛中心的运行模式.方法 通过构建胸痛中心组织构架,完善胸痛中心人员配备、制定胸痛中心工作计划、实施细则及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人员培训方案等,促进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结果 胸痛中心建立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联系导管室到导管室完成术前准备时间、首诊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肌钙蛋白检查完成时间均短于建立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建立前,而患者住院天数少于建立前(均P<0.05).结论 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有利于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快速高效的绿色生命通道,让胸痛患者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个体化持续改进对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个体化持续改进对于提高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2017和2019年1月至4月某院胸痛中心收治的12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数据,其中2017年1至4月(改进前)73例,2019年(1至4月)改进后52例.对比分析在两时间段诊治患者的总缺血时间 、门-球时间 、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等.结果 :改进后,门-球时间由(85.37±15.34)min降至(72.66±19.98)min(P<0.01);穿刺-球囊扩张时间由(24.31±8.61)min降至(16.68±8.36)min(P<0.01);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时间由(102.88±41.23)min降至(93.64±39.41)min(P=0.038);住院时间由(10.06±3.20)d降至(8.87±2.50)d(P=0.024);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达标率由67.31%(35/52)上升为78.08%(57/73,P=0.028);改进后患者预后不良比例由27.40%(20/73)降至11.54%(6/52,P=0.043).结论 :个体化持续改进可以显著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救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PCI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关键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90例,其中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46例为对照组,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4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微信传输比例、绕行急诊和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比例、门球扩张(D-to-B)时间.结果 观察组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D-to-B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微信传输比例、绕行急诊和CCU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可提高STEMI患者的微信传输比例、绕行急诊和CCU比例,缩短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D-to-B时间,为STEMI患者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通知》及《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通知》的精神,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胸痛中心总部制定了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方案;并由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和胸痛中心总部组织成立全国胸痛中心质控专家工作组,建立全国胸痛中心质控体系,形成全国-省联盟-地市级联盟三级外部质控工作机制,促使医院的内部质控机制常态化运行,确保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以逐步提高急性胸痛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持续质量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将运行前期(2019年3—6月)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39例(运行前期组)与运行后期(2019年7—12月)行PPCI的STEMI患者40例(运行后期组)进行比较,包括24 h内用药情况、胸痛中心认证核心指标、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总死亡率.结果 运行后期组患者24 h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使用率显著高于运行前期组(82.5%比51.3%,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时间、抽血至肌钙蛋白报告完成时间、术前谈话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行后期组患者心电图确诊时间[(1.2±0.6)min比(3.3±2.2)min,P=0.013]、首次医疗接触至双抗时间[(12.1±10.2)min比(30.9±27.0)min,P<0.001]、导管室激活时间[(22.4±15.3)min比(31.7±21.9)min,P=0.032]及入门至球囊扩张(D2B)时间[(75.3±25.3)min比(91.8±43.5)min,P=0.044]显著低于运行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行后期组总死亡率较运行前期组下降(7.7%比2.5%,P=0.3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能够缩短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规范二级预防用药,但未能降低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