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和2021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超额死亡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超额死亡指标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对全球和我国造成的死亡负担。方法: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的与COVID-19相关的超额死亡数据,采用超额死亡率比较COVID-19对全球和我国的影响。结果:2020年,全球COVID-19超额死亡率为57.78/10万,我国COVID-19超额死亡率为-5.22/10万。2021年,全球COVID-19超额死亡率为133.04/10万,我国超额死亡率为1.62/10万。在全球范围内未发现COVID-19超额死亡率存在明显的时间趋势。我国COVID-19超额死亡率2020年与2021年时间趋势相近,春夏季COVID-19超额死亡率低,秋冬季呈上升趋势。在年龄、性别方面,我国60~80岁年龄组男性超额死亡率高于女性,其他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在全球范围内,4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男性超额死亡率高于女性。在4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我国COVID-19超额死亡率均低于其他经济水平地区,中高和高收入国家超额死亡率低于中低和低收入国家。结论:全球COVID-19超额死亡率较高,且存在年龄、地区差异。我国COVID-19超额死亡率远低于全球水平,可能原因是我国针对COVID-19采取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有效地降低了COVID-19对我国造成的超额死亡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EPA/BEIR-VI模型的我国居室内氡致肺癌风险估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估计我国居室内氡导致的居民肺癌归因份额。方法:利用较为权威且适用的EPA/BEIR-VI风险模型,基于我国2015年肺癌死亡率、全死因死亡率以及有代表性的吸烟率和居室内氡平均浓度,预测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致肺癌死亡风险。结果:非吸烟男性人群居室内氡致肺癌死亡超额相对危险(ERR)高于吸烟人群,且达到年龄为50岁时,不吸烟与吸烟的男性ERR值最高,分别为0.511、0.230;假定开始暴露年龄为0岁,相同氡浓度下,不吸烟的男性与女性人群相对终生危险(LRR)要高于同性别吸烟人群,且浓度越高其肺癌死亡LRR也越高。假定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为30 Bq/m 3,2015年由居室内氡所致肺癌死亡人数约为55 512人,据此估算约有6.62%的肺癌死亡是由居室内氡暴露造成的。如果假设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为40 Bq/m 3和70 Bq/m 3,则分别约有8.82%和15.38%的肺癌死亡可归因于居室内氡暴露。 结论:居室内氡是导致我国居民罹患肺癌的重要环境因素,应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升高。为能进一步准确评估我国居室内氡致肺癌死亡风险,还需要更为全面和详细的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等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淄博市大气PM10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的时空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评估淄博市PM10暴露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超额死亡风险.方法 收集淄博市2017-2019年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气象及大气污染数据,利用符合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进行超额死亡风险评估.结果 2017-2019年淄博市年均PM10浓度为112.07 μg/m3,呈现年度降低趋势,日均非意外死亡79例.PM10年均浓度和人群非意外死亡总体均呈现中心城区高、外围区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随着PM10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超额危险度ER为0.36%(95%CI:0.18%~0.54%).当参考浓度分别为150、70 μg/m3时,2017-2019年归因于PM10的非意外总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80、1 504例;以2019年PM10浓度(105μg/m3)为参考浓度,2017-2019年由于PM10浓度降低可避免非意外死亡324例.结论 PM10暴露可导致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增加,PM10浓度降低可导致超额死亡风险逐年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改善前后PM2.5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背景]空气污染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雾霾天气不仅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也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我国陆续颁布"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旨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通过 2017年环境监测数据可知,京津冀地区完成既定目标,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目的]为评估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以石家庄市为例,评估石家庄市 2014-2021年间空气质量改善前后细颗粒物(PM2.5)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情况,包括归因于PM2.5 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健康经济损失评估.[方法]收集 2014-2021年石家庄市死因数据、市区PM2.5 浓度资料、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数、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基于全球暴露死亡模型(GEMM)评估归因于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采用统计生命价值法(VOSL)评估其造成的不同类型疾病的健康经济损失.[结果]研究期间,石家庄市PM2.5 年均浓度在 2014年时最高,于 2017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空气质量开始有所改善,但均超过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35 μg·m-3).2014-2021年,归因于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共计 41326、40246、21792、5022人;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相应的健康经济损失分别共计 373.62、363.69、196.95、45.35亿元;从空气质量改善的角度来看,归因死亡人数与健康经济损失均自 2017年开始呈波动式降低,2019年有明显降低.若PM2.5 年均浓度达到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35 μg·m-3),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相较未达标时分别减少约 1.7、1.6、0.9、0.2万人,相应的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减少 152.01、147.61、79.59、18.59亿元;若PM2.5 年均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的PM2.5 空气质量指导值(5 μg·m-3),PM2.5 污染导致的总死亡、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相较未达标时分别减少约 3.6、3.5、1.9、0.4万人,相应的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减少326.73、317.96、172.11、39.69亿元.[结论]PM2.5 污染可导致严重的死亡负担和经济损失,在国务院"大气十条"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下,石家庄市PM2.5 浓度显著降低,相应减少了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且进一步控制PM2.5 污染能取得更大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收益,肯定了地方开展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重庆市某城区2013-2020年大气细颗粒物与居民死亡风险的时间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重庆市某城区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浓度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城区2013-2020年的日均PM2.5浓度、气象因素(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死亡人数,运用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该城区2013-2020年大气PM2.5浓度中位数为44.00μg/m3,非意外死亡人数48 089例、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19 252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8753例.大气PM2.5浓度呈现冬春季节高的特征,但死亡人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PM2.5浓度每升高10 rg/m3,居民非意外死亡(lag03)、循环系统疾病死亡(lag3)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lag03)的风险分别增加0.64%(95%CI 0.07%~1.21%)、0.68%(95%CI 0.05%~1.32%)和 1.72%(95%CI 0.54%-2.90%).调整气态污染物PM10、NO2、O3、SO2和CO以后,PM2.5浓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未发生显著变化.性别和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2.5浓度升高时,女性和≥65岁的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高于男性和5~64岁居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庆市该城区PM2.5污染可能会增加居民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2014-2019年武汉市高温过程中环境因子气象及大气污染因子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武汉市高温过程中气象和大气污染因子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死亡风险的影响,以确定高温过程下影响CVD的关键时期及阈值.方法 利用武汉市2014-2019 年高温过程期间每日的CVD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运用基于Poisson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评估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人体舒适度和PM10与日CVD死亡人数的相关性,得到增加CVD死亡风险的气象及大气污染物浓度的高影响因子及阈值.结果 (1)年首次高温过程CVD死亡风险最高,首次高温过程平均CVD超额死亡率达21.7%;(2)当最高气温达36.7℃、最低气温达25.3℃,CVD死亡风险相对危险度值显著升高;(3)高温过程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PM10是增加CVD死亡人数风险的重要环境因子,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4((95%CI):1.11~1.17)、1.11((95%CI):1.08~1.15、1.06(95%:1.02~1.09)).结论 武汉市高温过程下CVD死亡风险增高,年内首次高温过程CVD死亡风险最高,应加强首次高温过程CVD风险的预报和预警工作,重视高温暴露时间长的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天津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与循环系统疾病负担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天津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与暴露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负担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 收集并整理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天津市每日大气主要污染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的日均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人群死亡监测数据等,以死亡人数和寿命损失年作为疾病负担指标,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利用非参数平滑函数控制时间序列资料中的长期趋势、季节、气象因素和其他一些与时间长期变异有关的混杂因素,定量评价天津市大气PM10与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和每日寿命损失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天津市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10年期间,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为117.6 μg/m3;天津市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每日死亡平均数分别为38.4、14.8和17.2人,其相应的每日寿命损失年平均数分别为776.8、306.5和326.1人年.天津市大气PM10浓度的增加对上述3种病因别每日死亡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影响效应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大气PM10滞后0日与滞后1日滑动平均值的浓度(Lag01),其效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缺血性心脏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相应的超额危险度(ER)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53%(95%CI 0.35%~0.71%)、0.40%(95%CI 0.28%~0.53%)和0.38% (95%CI 0.19%~0.56%).天津市大气PM10浓度的增加对上述3种病因别每日寿命损失年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影响效应的最大值均出现在Lag01,其效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相应的寿命年损失分别为2.86(95%CI 1.79~3.93)、1.59(95%CI0.95~2.23)和1.07(95%CI0.43~1.71)人年.多污染模型中,控制SO2后,大气PM10对人群上述3种病因别每日寿命损失年影响的效应值均高于单污染物模型;控制NO2或同时控制SO2和NO2后,大气PM10对上述3种病因别每日寿命损失年影响的效应值均低于单污染物模型,且控制NO2后,对人群脑血管病每日寿命损失年影响的效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津市大气PM10能显著增加暴露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负担,且对缺血性心脏病人群影响的效应值更大,提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更应注意大气污染的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流感不是“感冒”应重视高危人群早期抗病毒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一直以来,流行性感冒(流感)是全人类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发病率可列为各种传染性疾病之首,每年季节性流行造成的疾病负担高.全球每年季节性流感相关死亡人数达300万例以上,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每年5%~15%的人群感染,因流感到医院就医者超过50万人,超额死亡者达到20万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2007—2013年季节性流感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死亡负担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估计北京市2007—2013年季节性流感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关的死亡负担.方法 以每周死亡监测数据为因变量,流感病毒阳性率为自变量,应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估计流感相关超额死亡数及超额死亡率.结果 2007—2013年,平均每年2 375人(95% CI:1 002~8 688)死于流感,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2%(2 375/73 688).80.1%(1 903/2 375)的流感死亡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该年龄组的超额死亡率高于65岁以下人群(113.6/10万比4.4/10万, P<0.05).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超额死亡率接近于非大流行年份的季节性流感(19.9/10万比17.2/10万).65岁以下人群占全人群流感超额死亡的构成比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高于非大流行年份[27.0%(966/3 576)比17.5%(373/2 135),P<0.05].结论 流感是导致北京市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本研究结果支持老年人优先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十二五"规划期间空气质量改善在31个省会城市的长期健康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十二五"规划期间,为改善空气质量,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控措施.Liu等评估了中国31个省会城市由于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分析2011—2015年间PM10、PM2.5、SO2 和NO2浓度变化趋势,以总死亡率、心血管系统疾病(CVD)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RESP)死亡率、总癌症(TC)死亡率、肺癌(LC)死亡率和乳腺癌(BC)死亡率为健康效应指标,从既往Meta分析和队列研究中,确定每种大气污染物与各健康效应指标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即大气污染物浓度改变1μg/m3对应的RR值,评估大气污染物浓度改变对超额死亡人数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