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性粒细胞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所属的免疫微环境对肾癌进展有抑制和促进发展双重作用,其通过介导炎症反应、表达趋化因子、生成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等机制产生的促癌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晚期肾癌患者的全身系统治疗,其疗效和预后均与中性粒细胞活跃存在相关性,肿瘤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增高提示肾癌患者的不良预后。中性粒细胞表型与功能可受到肾癌相关炎症影响,通过高表达CXC趋化因子导致肾癌不良预后。此外,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可捕获血液中肿瘤细胞,协助其生存与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髓免疫在驱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类发病机制复杂的自身免疫病。骨髓是一种中枢免疫器官在调控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驱动SLE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SLE疾病状态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s)呈现出类似"训练免疫"特征,表现为异常活跃增殖和髓系偏倚,导致持续炎症损伤反应。HSPCs髓外迁移增强,循环中CD34 + HSPCs可迁移并定植在肾脏,可能与局部组织炎症损伤有关。在狼疮肾炎患者中,肾脏浸润的免疫细胞高表达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免疫细胞迁移异常活跃。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在CXCR4/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轴介导下从组织逆向迁移至骨髓,影响骨髓造血干细胞(HSCs)造血发生髓系偏倚,放大炎症损伤并驱动疾病进展。本文将从不同层面解析SLE中骨髓免疫病理学特征,对骨髓与肾脏潜在相互作用及驱动疾病进展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国土空间韧性与效率的耦合关系及跃迁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在中国国土空间面临结构转型和"蓝图"重塑的关键时期,探究韧性与效率的耦合关系及跃迁驱动机制,对于破解国土空间路径依赖与低效利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研究中国国土空间韧性与效率耦合关系的差异格局、动态演化及跃迁机制.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国土空间韧性和效率均符合区域发展菱形结构板块分异的共性特征,在数值指数与动态演进方面,国土空间韧性呈路径依赖与锁定,效率呈波动式增长等个性特征.(2)全国耦合关系与中部地区演化轨迹相似,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四大区域呈东部(0.832)>中部(0.661)>东北(0.623)>西部(0.427)的梯度分异特征,东南省份与西北省份相比呈协作态势强于竞争态势.(3)跃迁模式的驱动机制表明二者耦合关系发展方向呈自西北向东南的"同向制约-反向发展-同向发展"梯度格局,并存在"产业-经济驱动、经济-产业-城镇化驱动、政府-科技-人口制约、科技-政府制约"4种跃迁模式.因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权衡韧性或效率的单一增长方式,还需要考虑二者耦合过程中不同跃迁模式的驱动机制,以期实现"共性兼具个性"的协同优化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平均预期寿命的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时空分异与影响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以平均预期寿命为指标探究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时空分异格局、交互关系及其影响机制,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ISA时空跃迁分析来揭示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关联和转移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经济、人口、环境和医疗卫生因素塑造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分异格局的动力机制.结果: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发展态势,但近 20 年来地区间的相对差异有所收敛,平均预期寿命的泰尔指数从2000 年的0.098 降至2020 年的0.060.健康水平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但健康关联效应逐渐减弱,未发生类型改变的研究单元占比从 77%下降至 48%.经济、人口、环境和医疗卫生因素共同影响我国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地理因素对我国人口健康水平的制约在不断弱化,健康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关联效应不强且受到医疗卫生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大.未来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导下,地区间健康水平的差异也有望进一步收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流体剪应力作用下趋化因子CXCL12诱导的白细胞整合素LFA-1的激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剪应力下趋化因子诱导的白细胞上整合素LFA-1激活过程.方法 采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在10~30 mPa剪应力下,观察分析可溶性及固定趋化因子CXCL12对Jurkat细胞在ICAM-1上瞬时黏附行为的影响,提取特征参数.结果 CXCL12仅能介导Jurkat细胞的短暂栓缚(0.13~0.20 s).只有固定的CXCL12才能有效激活Jurkat细胞上LFA-1与ICAM-1键合,从而提高栓缚事件的发生率,并大大延长细胞的栓缚时间(0.8~1.2 s).激活的LFA-1/ICAM-1解离速率呈现明显双态性:k1(1.09~1.24 s-1),k2(0.28~0.7 s-1),剪应力主要通过调节k2及k2对整个黏附时间的贡献率β来控制细胞的瞬时黏附行为.结论 剪应力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与CXCL12的作用可在0.2s内快速激活整合素LFA-1,进而调控白细胞的黏附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趋化因子-力偶联调控整合素激活机制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叶酸代谢障碍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叶酸参与一碳单位代谢,在核苷酸合成、氨基酸转化和甲基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细胞的增殖分化活跃,因此叶酸代谢障碍与早期胚胎发育异常及出生缺陷的关系密切.研究表明补充叶酸可以降低先心病的发生,其代谢通路关键酶基因多态性与先心病关系紧密.叶酸代谢障碍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后者是先心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叶酸代谢障碍在先心病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其可能通过影响心脏神经嵴细胞形成和迁移、阻碍DNA合成、干扰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导致先心病.因此探讨叶酸代谢障碍在先心病中的作用,对探索先心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缓解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身痛逐瘀汤方对椎间盘退变中PI3K/AKT通路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明静水压下髓核细胞凋亡及基质代谢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揭示身痛逐瘀汤方对静水压下髓核细胞凋亡及基质代谢的调控机制及作用靶点.方法:将8只新西兰兔处死后无菌条件下取出髓核,分为8组,将8组髓核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传代后,加入身痛逐瘀汤方含药血清中,在体外静水压加栽系统中进行干预,在0.3 MPa,1 MPa及3 MPa压力下作用4h,24 h后,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髓核细胞加压前后的形态及生长状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髓核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差异;使用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各组髓核细胞的增殖活性;使用Annexin V-FITC/Propidium Iodide双染法检验各组髓核细胞的凋亡状况;使用凝胶电泳迁移法(EMSA)检验各组髓核细胞中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活跃情况;Western Blot法检验Sox9,CollagenⅡ,BAD,Caspase-9及GSK-3在髓核细胞中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同一压力与作用时间下倒置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示中药干预组较单纯压力组髓核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保存更完整,生长状况更好;CCK-8法示中药干预组髓核细胞增殖活性更高;Annexin V-FIT检验结果示中药干预组髓核细胞凋亡百分比更低;凝胶电泳迁移法及Western Blot法示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身痛逐瘀汤能明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有效成分抗宫颈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二大癌症, 因其极高的死亡率而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 大多采用放射性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癌症的副作用较大, 而中药有效成分在抗肿瘤方面有着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毒副作用小等优势, 已成为抗癌药物的重点研发对象.近年来, 相关科研人员对中药有效成分作用于人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尤为活跃.文章拟从中药提取物、多糖、生物碱、皂苷、黄酮类、萜类、醌类、挥发油、酯类、酚类、砷剂类、蛋白组分等中药有效成分为出发点, 以抗宫颈癌作用机制即抑制细胞增殖, 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侵袭、迁移及黏着斑激酶 (FAK) 磷酸化;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过表达;干扰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细胞信号通路;下调HPV E6基因表达;调节机体免疫能力为主要内容, 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与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为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尼泊尔酸模与珠芽蓼对铀矿修复区重金属的累积及化学形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蓼科植物对铀矿区铀及伴生金属的富集、耐受机制,选择若尔盖铀矿修复区的两种蓼科优势植物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研究它们对铀及伴生金属的累积特征及其在植物组织中的化学赋存形态.通过实地采样,分析珠芽蓼和尼泊尔酸模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化学试剂连续提取重金属元素.结果显示,该区域受铀、镉、砷、锌、铜重金属污染;区域污染差异为Ⅰ(露天采矿点)> Ⅱ(人工修复区)>Ⅲ(附属河流);单因子指数和综合指数表明露天采矿点和人工修复区污染严重.采样区域植物体内的锌、镉、铜、铅含量都超过植物重金属含量正常范围.尼泊尔酸模对铀的转移系数和生物富集系数分别可达为16.03和1.11,而珠芽蓼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分别为14.85和3.83,珠芽蓼和尼泊尔酸模适用于铀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尼泊尔酸模中铀元素以去离子水提取态为主,该植物铀的高富集量可能与有机酸有关,其他重金属以醋酸盐和盐酸提取态为主;珠芽蓼中大部分的重金属以迁移性较低的盐酸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氯化钠提取态存在.因此,珠芽蓼和尼泊尔酸模对该铀矿修复区铀多金属胁迫具有良好的耐受与吸附性能;重金属以不活跃的化学赋存形态存在可能是两种蓼科植物应对重金属胁迫的重要耐受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宏组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活性污泥是全球最常用的废水生物处理人工生态系统,微生物是驱动其污染净化能力的关键.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所有物种与基因(简称“微生物组”)的研究先后经历了“显微镜观察和纯菌培养分离”(1915)、“PCR扩增-测序”(1994)和“高通量测序-宏组学分析”(2006)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变迁.相应地,我们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组的认知经历了从最早对微型动物(如钟虫和轮虫)及其他微生物的形貌观察和纯种培养鉴定到今天对整个微生物组的全局多样性认识的飞跃.近13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组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揭示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我们现在充分意识到活性污泥微生物组蕴藏着大量不可培养新物种和基因多样性,驱动着各类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目前,特异性分子标记基因的扩增子测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和典型功能种群(如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时空多样性和群落构建机制,进而为未来实现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功能的精准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宏基因组学研究在群落、种群和个体基因组水平全面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组驱动的碳、氮、磷元素循环过程,以及有机微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转化机理.将来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学研究需要在“标准化的组学分析方法和绝对定量”“高通量培养组学”“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和“多组学方法的结合及多种方法并用”4个方面取得实现精准生态基因组学所需的技术突破,以最大限度发掘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领域的生态学与工程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