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的建立及其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不稳定型锁骨外侧端骨折的新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37例,男22,女15例;平均年龄为49.1岁(范围22~78岁)。天津市天津医院上肢二病区提供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7.6岁(范围19~76岁)。通过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CT测量喙锁间隙和锁骨下表面骨折块至锁骨远端的距离来判断韧带损伤情况。以肩关节Zanca位X线片及锁骨下表面CT三维重建像测量为基础,根据骨折与喙锁韧带止点关系、喙锁韧带损伤、肩锁关节是否受累及骨折稳定性等要素建立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对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型骨折推荐采用手术治疗。3名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和3名放射科医生独立观察67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新建立的公济分型确定骨折类型,间隔4周后随机进行再次分型;最后随机选取15例资料由2名经简单培训的低年资骨科医生进行分型(内部验证);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锁骨外侧端骨折公济分型共5型,1型:孤立的锥状结节撕脱性骨折,骨折线位于喙突内侧;2型:完整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骨折线延伸至锁骨中段,肩锁关节完整;3型:锁骨下表面骨折块分别累及斜方韧带和锥状韧带锁骨止点;4型:锥状韧带断裂,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5型:锥状韧带完整,斜方韧带锁骨止点撕脱性骨折。67例中例1型18例,2型4例,3型8例,4型32例,5型5例。公济分型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良好(骨科医生 ICC为0.782,放射科医生 ICC为0.750;骨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第1次 ICC为0.764,第2次 ICC为0.778;内部检验 ICC为0.793)。1型和2型骨折行锁骨外侧端解剖钢板固定联合喙突锚钉固定,3型和4型骨折行锁骨钩钢板联合喙突锚钉固定,5型骨折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肩关节不稳和疼痛,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和固定物断裂。 结论:建立的公济分型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中等可靠性,锁骨远端骨折公济分型对锁骨远端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及治疗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远端重排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联合远端重排手术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recurrent dislocation of patella,RDP)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了15例(17膝)的RDP患儿,术前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临床体格检查,完善膝关节X线片、髋膝踝CT检查,了解下肢力线、扭转角度、髌股关节对合关系、髌骨高度等情况。手术步骤包括:①外侧支持带松解;②胫骨结节-股骨滑车间距(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TT-TG)>20 mm者进行髌腱止点外侧半内移,Insall指数大于1.2者内移同时进行髌腱止点下移;③大收肌腱转位双束解剖重建MPFL。末次随访时膝关节X线片评价髌股关节对合关系、髌骨高度和运动轨迹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23个月),均未出现髌骨再次脱位、感染及重建韧带再断裂的情况,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76.7±8.6改善为术后94.2±5.6( P=0.000),髌骨倾斜角从28.6° ± 3.4°减小到7.6° ± 5.6°( P<0.05)。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远端重排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解剖学观察与治疗重度糖尿病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技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用红色乳胶经股动脉灌注10侧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骨结节下方6.0~10.0 cm以内在胫骨内后缘胫后动脉发出骨筋膜皮支的出现率,以及其所发出的皮支和骨膜支的数目、分布、外径等指标。结合解剖学观察结果设计带胫骨后内侧骨筋膜皮支的嵌合瓣,改良TTT治疗糖尿病足。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按Wagner诊断标准确诊为Ⅲ~Ⅳ期糖尿病足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12例,采用改良TTT进行治疗,其中截骨骨瓣大小为10.0 cm×2.5 cm。术后5例患者坏疽足趾于拆除骨搬移外固定架时行不同程度足趾残端修整,2例患者足跟、足底创面行拱顶石皮瓣修复,3例患者创面自行愈合,2例Wagner Ⅳ期患者行小腿近端截肢。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结果:10侧标本中,在胫骨结节远端6.0~10.0 cm以内从胫骨内后缘共发出骨筋膜皮支11条(1例为2条,9例为1条),距离胫骨结节为(9.23±0.62)cm,外径为(1.10±0.10)mm,骨筋膜皮支穿出深筋膜后发出皮支营养小腿内侧皮肤,外径为(0.59±0.09)mm,同时也发出营养胫骨内侧骨膜的骨膜支,外径为(0.85±0.10)mm。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与术前比较,术后所有患者足部皮温显著升高、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2例患者随访时间24~36(29.33±4.36)个月,术后10例患者患肢疼痛及麻木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消失,足部创面均完全愈合,小腿TTT创面均得到I期愈合,胫骨骨搬运节段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6.17±0.83)个月。2例截肢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 结论:改良TTT通过设计胫骨后内侧骨筋膜皮支的嵌合瓣治疗重度糖尿病足,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足部的症状,促进创面愈合,而且可减少骨搬移区域的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制备股后内侧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 flap,PAPF)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股后内侧区,结合6例12侧腿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据,分析股深动脉穿支在部分层面的血管外径、长度、走行方式及分布特征。同时采用股后内侧PAPF对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缺损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外形、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解剖发现股后内侧股深动脉穿支19条。源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34±0.25)mm,血管蒂总长度为(11.12±1.06)cm。6例腿部CTA数据分析发现,12侧股后内侧区域共发现15个股深动脉来源穿支,其中肌间隔穿支11个,肌皮穿支4个。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和共干穿支沿X轴与耻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9.95±2.43)、(21.84±2.54)和(19.48±0.55)cm;沿Y轴与股薄肌后缘距离分别为(3.54±1.10)、(3.72±0.30)和(3.85±1.48)cm;穿支起始管径分别为(2.4±0.4)、(2.6±0.6)和1.9 mm。临床取用10例股深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均顺利存活。皮瓣面积为(8 cm×6 cm)~(12 cm×7 cm)。术后随访9~36个月,患者受区外形理想,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大腿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股后内侧PAPF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满足修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充分,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后内侧的骨质量及骨折线形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 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 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 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 β=0.06, P=0.018)有统计学意义, OR=1.06[95% CI(1.00,1.12)];骨厚度( β=-2.02, P=0.041)有统计学意义, OR=0.13[95% CI(0.03,0.71)];骨密度( β=0.43, 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肌变异伴腋静脉3支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6岁,因“发现左乳包块2 d”于2021年3月31日入住铜陵市人民医院乳腺和甲状腺外科。查体:双乳对称,皮肤表面无红肿、橘皮样改变及酒窝征。左乳内上象限距离乳晕约3.0 cm处可触及1枚约2.0 cm×1.5 cm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无明显压痛,无乳头溢血、溢液。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侧腋窝及双侧锁骨上区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既往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史。乳腺彩超检查示左乳11~12点钟方向、距乳头约3.0 cm处可见约17 mm×18 mm×11 mm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改变,纵横比大于1,包膜不明显,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级4A级。乳腺钼靶示左乳内上象限中带11~12点钟方向可见一不规则形肿块,高密度,边缘呈毛刺状,局灶性不对称,并段性分布的细小多形性钙化,BI-RADS 5级。初步诊断:左侧乳腺肿物。2021年4月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乳腺肿物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左乳浸润性癌,前哨淋巴结1/2枚见癌转移。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行左侧乳房切除时发现一处长约12 cm的变异肌肉(图1A),位于左侧胸大肌内侧、胸骨左侧,上下端均为扁平的肌束,覆盖在左侧胸大肌内侧上方,肌纤维走向与左侧胸大肌呈60°左右夹角,从肌肉的形状和位置判断为胸前壁的异常肌,考虑为胸骨肌,临床上较为少见。同时,对该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解剖、分离腋静脉时发现左侧腋静脉呈3支变异,在胸小肌外侧缘距离腋静脉入口约2.0 cm处可见3支静脉共同汇合成腋静脉,目测3支静脉直径相近,约为0.5 cm(图1B)。术后病理报告: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Ⅲ级,大小约35 mm×15 mm×15 mm,未见明确神经、脉管侵犯,左侧腋窝前哨淋巴结1/2枚、左侧腋窝淋巴结4/17枚见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跟腱周围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解剖关系的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RI的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在跟腱周围的解剖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门诊招募的志愿者18名,其中男11名、女7名,年龄20~48[29(26,29)]岁,体质量50~80(65.5±9.3)kg,身高156.0~182.0(167.2±7.1)cm。志愿者均行双小腿中下段及双踝MR扫描,从跟骨结节至跟骨结节上18 cm处,每间隔1 cm层面测量腓肠神经与跟腱外侧缘交点距跟骨结节上缘水平面的垂直距离(Pn)、小隐静脉与跟腱外侧缘交点距跟骨结节上缘水平面的垂直距离(Pv)、小隐静脉至跟腱的最短距离(V-T)、腓肠神经至跟腱的最短距离(N-T)、腓肠神经至小隐静脉的最短距离(N-V)。观察指标:(1)分析Pn、Pv与身高和体质量的相关性。(2)在不同层面MRI中分别观察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跟腱外缘走行特点。(3)对比不同层面MRI中V-T、N-T、N-V在不同性别和侧别间的差异及其与身高和体质量的相关性。(4)观察MRI中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空间关系模式及各模式占比。(5)根据不同层面MRI中N-V测量结果计算腓肠神经走行参考范围,拟定腓肠神经损伤的相对危险区。结果:(1)36侧下肢中,Pn为8.32~12.39(9.96±1.10)cm,Pv为7.46~14.1(10.43±1.56)cm。Pn、Pv均与身高呈正相关( r=0.34、0.43, P值均<0.05),与体质量均无相关性( r=0.18、0.26, P值均>0.05)。(2)V-T测量结果显示:小隐静脉在跟骨结节近端1 cm平面位于跟腱外侧(23.3±3.4)mm,向上走行过程中V-T逐渐减少,在跟骨结节近端10 cm平面已转至跟腱内侧,继续向上走行的过程中V-T逐渐增加,在跟骨结节近端18 cm平面位于跟腱内侧(-30.7±7.6)mm。N-T测量结果显示:腓肠神经走行特点与小隐静脉类似,在跟骨结节近端11 cm平面由跟腱外侧转入内侧。N-V测量结果显示: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在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靠近,在跟骨结节近端4~11 cm平面二者伴行紧密,跟骨结节近端11~18 cm平面后二者距离逐渐增加。(3)36侧下肢横断面MRI中,在10~18 cm层面女性V-T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3~3.51, P值均<0.05),在其他层面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层面不同侧别间V-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不同层面N-T、N-V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10~18 cm层面V-T与身高呈正相关( r=0.37~0.49, P值均<0.05),在其他层面V-T与身高均无相关性( P值均>0.05);不同层面V-T与体质量均无相关性( P值均>0.05)。不同层面N-T、N-V与身高、体质量均无相关性( P值均>0.05)。(4)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在跟腱周围存在4种伴行模式,腓肠神经位于小隐静脉前方20侧(55.6%),腓肠神经位于小隐静脉后方11侧(30.6%),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交错伴行2侧(5.6%),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未汇合并与小隐静脉伴行3侧(8.3%)。(5)各平面N-V测量结果95% CI从-10.6~18.6 mm递减至-2.1~2.0 mm,而后递增至-9.6~14.4 mm。经皮穿刺腓肠神经损伤的相对危险区:跟骨结节近端1~3 cm平面处小隐静脉及其前方2 cm、后方1.5 cm,4~11 cm平面处小隐静脉及其前方、后方0.5 cm;12~18 cm平面处小隐静脉及其前方1.5 cm、后方1 cm。 结论: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在跟腱周围走行特点相似,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恒定,在跟腱断裂经皮微创手术中可依靠小隐静脉的走行位置定位出腓肠神经的走行范围,可为定位手术安全区和避免腓肠神经损伤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是一种罕见的损伤,目前对于此类病例报道较少,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简单的脚踝扭伤.如果患者存在特定的损伤机制,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目前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尚无标准化共识,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踝关节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关节镜技术、数字化技术辅助经皮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等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该文就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诊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性矮小症合并习惯性髌骨脱位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家族性矮小症合并习惯性髌骨脱位(HPD)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疗方法.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23年1月收治的1例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文献及对患者及其亲属发病情况的随访,总结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的病因、诊断方法、手术技术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该病例入院体格检查提示矮小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X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0A1)存在基因突变.术前X线提示双股骨上段畸形,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变形,左侧髌骨移位;膝关节CT提示左侧股骨滑车发育不良,髌股间隙增宽,髌股关节对位欠佳,左膝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19.93 mm,左髌骨倾斜角22.1 °,左侧股骨颈前倾角10.2°;膝关节MRI提示左膝髌股关节对位不佳,股骨滑车沟浅,髌骨向外侧移位,滑车沟角159.7°,滑车沟深度0.2 mm,外侧滑车倾斜度4.7 °.行髌骨外侧支持带及股外侧肌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术后3d复查左膝正侧位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髌骨高度Caton指数0.96,随访6个月,左髌骨未出现再脱位,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评分95分(术前74分),Kujala评分93分(术前73分).结论:本例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较为罕见,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基因突变所致长骨干骺端发育不良有关.本报告将为更多家族性矮小症合并HP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伴骨异常髌骨脱位的单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髌骨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尤其以青少年多见.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会出现慢性髌骨不稳,对关节软骨造成继发性损伤,进一步限制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往的研究表明,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在防止髌骨外侧脱位中起主要作用,而在髌骨脱位中常伴MPFL撕裂.因此,MPFL重建术逐渐成为治疗髌骨脱位的主流术式.然而,对于伴骨异常的髌骨脱位患者,单纯MPF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本文就单纯MPFL重建治疗伴骨异常髌骨脱位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