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后躯干控制评定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在脊髓损伤患者坐位躯干控制能力评估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招募20例依赖轮椅的脊髓损伤患者。所有患者穿戴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完成坐位躯干抗阻测试,嘱患者在躯干左、右、前、后4个方向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直立坐位1 min,评测指标为反映压力中心(COP)摆动情况的8个参数(包括COPx均速、COPy均速、COPx标准差、COPy标准差、包络面积、摆动轨迹长度、平均频率、平均幅值)以及最大自主收缩(MVC)力矩。采用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躯干控制测试(TCT)、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量表)、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和脊髓独立性评定量表第3版(SCIM-III)进行评估。分析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抗阻测试结果与TCT量表、Tinetti量表、mFRT和SCIM-III所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共20例患者完成左、右向抗阻测试,11例患者完成前、后向抗阻测试。左向抗阻测试中,COPx标准差、COPy标准差、包络面积和MVC与TCT、Tinetti、mFRT、SCIM-III呈低到高度相关(| r|=0.474~0.739, P<0.05);右向抗阻测试中,COPx均速、MVC与TCT、Tinetti、mFRT、SCIM-III呈低到高度相关(| r|=0.461~0.740, P<0.05);前向抗阻测试中,MVC与TCT、mFRT、SCIM-III呈中度相关(| r|=0.632~0.672, P<0.05);后向抗阻测试中,MVC与TCT、mFRT呈中度相关(| r|=0.627~0.672, P<0.05)。 结论:采用动态脊柱支撑机器人可以有效评测脊髓损伤患者的反应性姿势控制能力和功能独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轻度脑室内出血对脑损伤高危儿早期运动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轻度脑室内出血(IVH)对脑损伤高危儿早期运动发育的影响,根据其特点指导干预。方法:基于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2022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于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出院,合并一种或多种脑损伤高危因素的高危儿,依据头颅超声是否存在轻度IVH诊断分为轻度IVH组和无IVH组,研究对象排除其他脑损伤疾病。采用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评估运动发育,反映头部控制、对视听觉反应、防御运动、躯干运动、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发育。两组均于生后矫正年龄(CA)16周内完成TIMP测试,比较两组TIMP分值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29例新生儿,轻度IVH组98例,无IVH组231例。轻度IVH组TIMP的Z值低于无IVH组(-0.25 ±0.87 比 0.03 ±0.71, P=0.015)。匹配脑损伤高危因素后进一步比较:CA 2~5周,轻度IVH组TIMP评分(分)总分(74.10 ±12.28比84.24 ±7.71)、观察项目(10.57 ±1.47 比11.24 ±1.29)、引出项目(63.17 ±12.13 比73.00 ±7.36)、坐位(9.14 ±2.90比11.65 ±3.26)、仰卧位(22.07 ±4.73 比 24.79 ±3.55)、俯卧位(10.35 ±3.74比12.82 ±3.15)、侧方位(4.00 ±2.85 比5.48 ±2.13)的分值均低于无IVH组( P<0.05);CA 6-9周,轻度IVH组坐位(10.44 ±4.01 比12.96 ±3.02)、仰卧位(24.04 ±4.60 比26.83 ±3.53)、侧方位(4.83 ±2.53 比6.25 ±2.6)的分值均低于无IVH组( P<0.05)。CA 12~15周,轻度IVH组总分(104.00 ±12.98比114.10 ±13.16)、引出项目(92.00 ±12.64 比102.00 ±13.10)、坐位(17.00 ±3.50比19.13 ±3.55)、侧方位(7.35 ±2.14 比9.00 ±2.37)的分值均低于无IVH组。 结论:轻度IVH影响脑损伤高危儿早期运动发育,主要表现为CA 2~5周时头控相关能力落后,且趋势会持续至CA 12~15周。脑损伤高危儿合并轻度IVH时应该进行早期运动能力监测及头控能力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及机器人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骨盆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TCT评分及骨盆运动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评分[(19.35±2.54)分]、FAC分级[(2.85±0.67)级]、TCT评分[(74.65±7.86)分]及骨盆侧向位移[(10.05±1.54)cm]、高度位移[(14.25±1.94)cm]、旋转角度[(9.15±1.72)°]、侧倾角度[(21.35±2.18)°]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及核心稳定训练(包括腹横肌及多裂肌训练、髂腰肌及臀肌训练和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胸廓放松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BI及FMA评分[分别为(64.7±13.4)分和(48.3±6.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 1、FVC[分别为(3.58±0.31)L和(3.69±0.21)L]、心功能指标LVEF、LVESD及LVEDD[分别为(52.31±3.24)%、(26.58±1.42)mm和(39.82±2.76)m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八段锦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对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与生活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对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与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肢体功能锻炼,试验组采用八段锦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干预时间为6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反映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躯干功能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腹横肌、多裂肌厚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TIS、BBS、FMA、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52±2.68)比(16.78±2.51)分、(43.19±5.03)比(35.62±4.89)分、(71.24±7.39)比(59.26±6.35)分、(69.52±6.81)比(62.31±6.46)分],腹横肌、多裂肌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76±0.39)比(2.39±0.35)mm、(24.37±1.69)比(23.67±1.45)mm](均 P<0.05)。 结论:八段锦联合肢体功能锻炼能提高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悬吊运动训练。于入选时、干预8周后,对比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下肢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量表(TCT)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ASIA评分[(37.55±5.04)分]、BBS评分[(42.03±5.68)分]及TCT评分[(49.43±8.10)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以3~4级为主,对照组FAC分级以1~3级为主,干预后观察组FAC分级≥3级占比(54.76%)显著高于对照组(30.95%)水平( 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肌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持续3周的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肌肌力及吸气肌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良肢位摆放、物理因子治疗及运功功能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渐进性吸气肌抗阻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及作业治疗,每天训练2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核心稳定性、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4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TCT、BBS、FMA-UE、ARAT、肩、肘关节MA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TCT[(73.55±14.16)分]、BBS[(53.28±7.86)分]、FMA-UE[(54.79±7.36)分]、ARAT[(31.86±5.77)分]、肩关节MAS[(1.12±0.46)分]、肘关节MAS[(1.26±0.72)分]及MBI[(70.43±11.26)分]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作业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核心稳定性及上肢功能,改善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频率悬吊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悬吊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和后期步行生活能力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90例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悬吊训练,行前瞻性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1次/d低频组,2次/d中频组,3次/d高频组;20 min/次,共训练3个月。1、2、3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 FAC)、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结果:低、中、高频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CT 、BBS、FAC与M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1个月与2个月低、中、高频组TCT分别为(36.21±6.31)、(42.51±4.33)、(49.52±4.90)分与(41.23±6.31)、(50.32±8.32)、(58.12±7.23)分,BBS分别为(15.11±4.31)、(19.69±5.86)、(24.56±8.74)分与(21.43±5.37)、(27.61±7.50)、(33.81±6.99)分,较治疗前[(23.46±12.80)、(24.69±9.33)、(22.84±10.11)分与(9.32±3.11)、(9.504.10)、(9.47±3.73)]均明显改善,且高频组较中频组与低频组、中频组较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训练3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中、高频组患者在训练1个月时FAC与M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训练2个月与3个月FAC[(1.84±0.41)、(2.39±0.44)、(3.29±0.33)分与(2.74±0.77)、(3.63±0.56)、(4.50±0.43)分]与MBI[(27.32±9.33)、(34.45±9.21)、(44.77±10.27)分与(41.33±11.21)、(52.73±12.31)、(75.94±1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频组较中频组与低频组、中频组较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1 d多次悬吊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人躯干控制平衡和步行生活能力,缩短病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身振动联合镜像疗法对围绝经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雌激素水平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围绝经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雌激素水平、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全身振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对比两组肢体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步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雌激素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统计坐-站-坐时间及躯干前倾距离.结果 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分别为(28.45±2.72)分、(8.98±0.55)°、(19.23±3.52)°及(1.15±0.09)分,对照组 FMA 评分、A-ROM、P-ROM 及MAS评分分别为(25.67±2.60)分、(7.35±0.50)°、(17.86±3.06)°及(1.46±0.12)分,观察组FMA评分、A-ROM及P-ROM升高,MA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23、16.990、2.275及16.010,均P<0.05).干预1个月、2个月后,两组TCT评分、BBS评分及步速均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的雌二醇(E2)水平为(28.46±3.77)pg/ml,高于对照组的(26.93±3.2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P<0.05).干预后1个月、2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坐-站-坐时间短于对照组,躯干前倾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个月、2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围绝经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全身振动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