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危重症急诊室患儿接诊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危重症急诊室患儿接诊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行传统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该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基于JCI标准下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转运情况、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就诊时间、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应用于危重症急诊室患儿可有效提高接诊质量,优化治疗结局,提高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车祸伤院前急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高端模拟仿真系统,构建车祸伤院前急救虚拟救援场景,提高学生在复杂现场环境下评估、沟通、应急救援能力。方法:选取扬州护理学院2018级大学生213名为研究对象。以项目设计构建-项目应用-效果判断为主导线,采用虚拟场景下的真实案例模拟,将院前急救中"120接诊沟通""现场安全评估与判断""伤员伤检评估""现场急救""患者转运"的五个模块融合,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完成"学习模式"、自行完成"训练模式"的课后练习、参加"考核模式"下急救能力考核。结果:车祸伤院前急救中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患者转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高端模拟仿真系统学习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能均较应用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高端模拟仿真系统能给学生直观的抢救体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置信职业行为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胜任力评价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进行基于置信职业行为(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s)的评价,以发现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不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2017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0名学生进行EPAs的自我评价(自评)和带教教师评价(他评),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自评和他评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将每个指标评价为3级及以上的比例和无法评价的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大多数指标的自评和他评结果一致,如EPA1(接诊患者)、EPA5(医疗文书书写)、EPA6(病例汇报)的自评和他评结果均为3(3,4);少数指标存在差异,如EPA10(知情同意)的自评和他评结果分别为3(3,4)和3(2,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部分指标自评和他评为3级及以上的比例均较高,如EPA1(接诊患者)、EPA5(医疗文书书写)、EPA6(病例汇报)的比例分别为100.0%和88.2%、94.0%和91.8%、90.0%和91.8%。部分指标自评和他评为3级及以上的比例较低,如EPA8(危急重症识别与处理)、EPA9(患者转运与交接)的比例分别为30.0%和43.6%、50.0%和51.8%。 结论: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EPAs自评和他评结果基本一致,基本达到临床实习教学要求,部分EPAs指标评价结果与住院医师入职基本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临床实习教学,以促进与毕业后教育的平稳过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方案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阐明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方案及其实践效果。方法:对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实施方案(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医疗保障运行体系、标准化培训与保障流程、亚运智能急救保障系统等)进行描述,并通过高仿真模拟演练验证主场馆医疗保障的运行效果(团队运行模式与演练反应时间);最终通过亚运会和亚残会期间医疗服务效果(数量、病种、转运等)验证该保障方案可行性与效能。结果: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团队包含管理团队与运行团队,其中44名医护人员(22名医生、22名护士)组成运行团队主体;并布置到16个保障位点,保障位点位配备16名志愿者用于辅助医疗人员完成患者急症识别与转运。此外,在观众医疗区的网格化区域内总共设置300名医疗观察员,用于满足观众突发急症的快速识别、干预、与保障点位医疗团队协作诊疗。网格化立体覆盖的医疗保障人员可以实现在接到任何保障需求后均能2 min内到达患者所在区域、8 min转运到救护车待命点、10~20 min内将患者转运至医疗保障定点医院。亚运会和亚残会期间保障团队共接诊患者3 742人次,场馆区内点位与医务室转诊9人次,完成场馆区—医疗定点医院间转诊83人次。结论: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实施方案为亚运会、亚残会的顺利完成提供了良好医疗保障;为国际重大赛事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控区新生儿转运就诊和住院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防控策略不断精准化和科学化,降低疫情防控成本、保障民生安全已成为共识。设立新冠肺炎疫情封控区(简称封控区)是目前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如何在避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基础上建立封控区医疗需求人群医疗服务绿色通道,成为疫情防控部门和医疗机构面临的新问题。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需要专业性强的医疗救治。为保障封控区新生儿能够得到安全、有效、快捷的救治,本共识衔接《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与服务工作精准化精细化指导方案》,制定封控区新生儿转运就诊流程,包括转运就诊工作组织管理及人员职责、转运就诊、救治定点医院接诊流程、新生儿住院及出院管理,以及接诊医院的感染防控管理5个方面,供新生儿救治相关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参考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专科医院五年到院死亡病例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专科医院5年到院死亡病例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趋势,为有效减少儿童到院死亡提供数据支持及策略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5年间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接诊的到院死亡病例,分别对死亡儿童的性别、年龄、籍贯、死亡季节、死亡时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儿童到院死亡病例的相关特征。结果:共收集到院死亡病例151例,年份分布上呈逐年递减,性别上男童多于女童,年龄以1岁以内婴儿为主,外地籍贯多于上海户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死亡季节、死亡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推测死亡原因方面:围生期疾病占33.8%(51/151),伴严重基础疾病占39.1%(59/151),明确意外因素占14.6%(22/151),不明原因死亡占12.6%(19/151),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497, P<0.001);同时伴明确基础疾病的到院死亡病例在性别、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98, P=0.027; χ2=32.169, P<0.001);意外伤害所致的到院死亡病例在年份、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636, P=0.002; χ2=14.727, P=0.002)。 结论:做好围生期保健及筛查,减少早产及出生缺陷,积极宣教减少儿童意外伤害,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加强儿童转运系统,是未来减少儿童到院死亡的有效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规范化培训对住院医师胜任力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对住院医师胜任力的影响,为完善住培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全国310所住培基地的15 830位带教教师,使用住院医师置信职业行为量表对住院医师在住培初期和住培结束时的胜任力分别进行评价。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各项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与预期评分,采用Marginal Homogeneity检验比较住培初期和住培结束时各项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结果:住培初期,住院医师的治疗决策、危急重症识别与处置、患者转运与交接、本专科基本操作、告知坏消息、临床教学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7个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为1(1,2)分,其他8个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为2(1,2)分;住培结束时,住院医师的危急重症识别与处置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2个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为3(3,4)分,其他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分别为4(3,4)或4(4,4)或4(4,5)分,各项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均高于住培初期时的带教教师评分,如接诊患者的带教教师评分分别为4(4,4)分和2(1,2)分( χ2=107.81, P<0.001)。 结论:经过住培,住院医师的胜任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无论住培初期还是住培结束时,大部分指标的带教教师评分仍然低于预期评分。因此应当加强医教协同,进一步设计好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制度衔接,确保住院医师在进入住培基地时和离开住培基地时均能够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尼玛卿雪山极限越野挑战赛医疗保障救援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享2017至2019年阿尼玛卿雪山极限越野挑战赛医疗保障经验。方法:2017至2019年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阿尼玛卿雪山极限越野挑战赛组委会共派出150余名医务人员,连续3年策划和实施阿尼玛卿雪山极限越野挑战赛赛事的医疗保障和救援。保障分为领导指挥组、专家顾问组、现场医疗保障组、后方医疗保障组和医疗物资保障组,现场医疗保障组配备救护车、应急相应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分别在从包括起点到终点的8个医疗站点以及各站点间的选手路径上进行医疗保障。结果:3次赛事过程中未发生心搏骤停及猝死病例,共接诊患者56例(5例为合并伤),其中21例为轻度高原反应,擦伤8例,肌肉痉挛、拉伤13例,低血糖11例,腹痛3例。伤者均现场及时治疗观察,病情缓解。结论:实现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认证的平均海拔最高越野赛的医疗保障成功,首先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障工作方案;赛前体检,特别是应用运动心肺功能检测,筛查出可能出现医疗意外的运动员;赛中重点监测跟踪可能出现问题的选手;各保障点与保障车紧密配合、衔接;做好各类人员的急救培训,做到有医疗意外能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急救,第一时间转运。阿尼玛卿雪山极限越野挑战赛赛事医疗保障对国际高原运动赛事的安全保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类似赛事保障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儿外科危重创伤患者院际转运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院际转运的小儿外科危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为其安全有效转运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转运中心主动院际转运的232例小儿危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小儿创伤评分(pediatric trauma score,PTS)是否≥8分,分为非重伤组(即PTS≥8分组,108例)和重伤组(即PTS<8分组,124例),对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创伤病因及部位、转运过程中的处理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创伤病因患儿的处理及转归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32例转运患儿中,男160例(69.0%),女72例(31.0%)。平均年龄4岁6个月。3~6岁为接诊人数最多年龄段(96例,41.3%)。转运距离中位数为72 km,总转运时间为(2.68±1.06)h。非重伤组与重伤组患儿性别(男/女:76/32比84/40)、年龄[<1岁/1~3岁(含3岁)/3~6岁(含6岁)/>6岁:11/20/42/35比13/26/54/31]、转运距离[0~100 km(含100 km)/100~200 km(含200 km)/>200 km:62/30/16比66/41/27]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转运时间(<1 h/1~2 h/>2 h:40/45/23比22/64/38)的构成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运患儿病因以碰撞伤最常见,部位以颅脑损伤最常见,两组患儿在创伤病因(碰撞伤/高处坠落伤/交通意外伤/其他:77/12/10/9比12/52/43/17)和创伤部位(颅脑损伤/肢体骨折/多发伤/其他:34/38/11/25比38/26/39/21)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患儿在转运过程中均未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儿的途中处理(机械通气/镇痛镇静药/血管活性药/液体复苏:3/6/2/2比14/16/6/6)和不良事件(气道导管脱出/留置针脱出/发绀/心跳呼吸骤停:1/1/1/0比3/2/2/0)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后处理:经手术处理223例(96.1%)、非手术处理9例(3.9%);两组患儿在手术处理构成比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患儿转归:好转/治愈221例(95.3%),出现伤残/后遗症6例(2.6%),死亡5例(2.2%);两组患儿在转归构成比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配备专业的转运团队和转运设备,在转运前做好准确的病情评估和沟通,转运途中密切监护病情变化并能及时处置,转运后能通过优化的流程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手术等治疗,有助于提高创伤危重患儿院际转运的安全性,并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军事训练中劳力性热射病批量伤患者的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批量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集中救治的流程与环节,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批量救治提供经验与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18日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集中收治的8例EHS患者的救治过程,包括现场急救、转运后送及院内协作救治等情况。结果:根据8例患者高强度运动史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现场迅速诊断为EHS,立即补液物理降温,并紧急启动接诊成批伤应急预案后快速后送转运至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采取边持续降温边转运的原则,同时医院开放绿色通道,重症监护病房(ICU)对极危重伤员采用伤员∶护士∶医师1∶3∶1抢救模式,并保证配有呼吸机、血滤机、冰毯机;各科室间以ICU为中心紧密合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血常规、生化指标、出凝血时间、血气分析等动态变化,给予滴定式、精准治疗。8例患者中4例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2例冰毯机降温,1例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治疗,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在补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8例患者经补液降温、CRRT、机械通气、防治DIC等集束化治疗后,5~11 d各器官功能明显改善转出ICU,11~20 d均康复出院。结论:规范的救治流程(现场快速识别、迅速降温、安全转运后送、院内协作救治)结合降温补液、CRRT、边补充凝血因子边抗凝等集束化治疗方案,可为批量救治EHS患者提供有力保障,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