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探讨不寐证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认为,中土脾胃之气为机体气机升降、脏腑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枢轴。基于此,不寐的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中轴失调(脾胃自身受损)、中土左旋失调(心、肝受损),以及中土右旋失调(肾受损),皆因中气不运,周流不畅,土湿阳虚,己土不升,肝木不荣,心血不足,戊土不降,一阳失陷,肾水寒滞,水火分离,阴阳不接,四象生变而成。附验案一则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轴枢运动"论治失眠合并焦虑症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轴枢运动理论最初由清代御医黄元御提出.中气为人体运动原动力,后天中焦脾胃斡旋,协调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本病病程较长,且病情错综复杂,故在临床诊疗失眠合并焦虑的患者时应注重从"轴枢运动"理论进行辨治,其基本病机为中气衰败、脏腑失调,而根本原因在于轮枢莫运、升降失职.从脾虚土壅、肝木左郁、肺金右滞三方面论述其病机特点,并提出中土衰败者,治以健运中州,使气机运化有司;其肝木左郁者,疏肝解郁,使血瘀无生成之形;其肺金右滞者,肃肺和胃,使气滞无生成之弊,故而提出临证之时应以"调和五脏之原,职在中宫"为主要治疗原则,时刻固护中焦脾胃,使得轴枢运转协调,各司其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一气周流,土枢四象"探讨卒中后抑郁的病机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一种常见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可归属于中医中风后郁证范畴."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为黄元御学术思想的凝练,其认为中气作为人体枢轴周流全身,带动全身脏腑气机.本文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为理论基础,从阳虚、气郁、血瘀、痰饮等方面探讨中气虚弱、枢轴不运导致卒中后抑郁的机理.并结合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探讨通过运用中药或中医特色治疗等健运中气,恢复枢轴运动秩序治疗PS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PS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脑-肠-菌轴探讨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系统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依据解剖学参数设计并制造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系统,采用新鲜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可动固定术后寰枢椎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 方法 采用60套干燥寰枢椎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依据解剖学参数设计并制造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系统,将12具新鲜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制备成生物力学实验模型,分别测定其完整状态、寰椎前弓与齿状突切除减压术后、可动固定术后以及Harms钢板内固定术后四种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 结果 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系统术后,寰枢椎在屈伸、侧屈下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与完整状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旋转运动与完整状态相比有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完整状态、减压术后及假体置换术后相比,Harms钢板内固定术后寰枢椎在各个方向运动下的运动范围与中性区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前路可动固定系统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上对寰枢椎进行仿生模拟,达到了兼顾寰枢椎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为寰枢椎疾患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改良Goel技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评价C2双皮质椎板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联合关节内Cage在寰枢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采集1名35岁正常男性上颈椎(C0~2) CT数据,通过Mimics 10.01和Abaqus6.11软件建立C0~2节段三维有限元完整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在失稳模型上分别建立后路C1侧块螺钉+Cage+C2双皮质椎板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模型(C1 lateral mass screw+Cage+bicortical C2 laminar screw,C1L+Cage+BC2L)、后路C1侧块螺钉+Cage+C2椎弓根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模型(C1lateral mass screw+Cage+C2pedicle screw,C1L+Cage+C2P).在枕骨髁上施加40 N轴向压力模拟头颅重力,同时在枕骨上施加1.5 Nm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记录C1L+Cage+BC2L组及C1L+Cage+C2P组的应力云图及应力峰值,计算C1~2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 结果 在任何工况下C1L+Cage+BC2L组和C1L+Cage+C2P组的C1~2节段ROM差异均小于0.1°,且两组内固定所有螺钉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峰值无明显差异.在后伸工况下两组内固定Cage内植骨应力最小,存在明显应力遮挡,尤其是C1L+Cage+C2P组.结论 对于BI的治疗,C1L+Cage+BC2L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与C1L+Cage+C2P相当,与C2P技术相比,BC2L技术简单、易行,同时能有效避免椎动脉和脊髓的损伤.为了避免内固定失效和应力遮挡,术后患者应避免颈部后伸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T三维重建的上颈椎三维活动度在体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CT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健康成年人上颈椎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及其耦合运动,以及颈椎病患者上颈椎最大旋转位的三维活动度,并作对比分析,同时验证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选取20个健康成年受试者(健康成年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2~26(24.0±1.2)岁;26个颈椎病患者(颈椎病组),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36~72(52.8±8.6)岁.采集健康成年人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最大右侧侧屈位及最大屈曲位、最大背伸位5个位置的及颈椎病患者中立位、最大右侧旋转位上颈椎(含枕骨大孔)的CT图像.利用软件Mimics将所得CT重建为三维图像.在各个椎体(或枕骨)上选取明显的解剖标志点进行标注,根据所标注的解剖标志点建立局部坐标系,局部坐标系即代表了所在椎体的位置及方向.利用Pro/Engineer及MATLAB软件运算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活动度及颈部整体三维活动度,并比较颈椎病组和健康成年组差异.因解剖标志点识别有人为差异,选取两名实验员进行3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组内ICC)和组间相关系数(组间ICC)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可靠性验证结果:组内ICC、组间ICC结果均在0.90以上,测量方法有很高的可靠性;健康成年组上颈椎三维活动度:最大右侧旋转位时,寰枕关节有(-6.8±1.5)°的耦合左侧屈和(8.9±2.0)°的耦合背伸活动,其余3个位置寰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很小,最大为(5.3±2.6)°;最大右侧旋转住时寰枢关节右旋(37.9±5.1)°,占整个颈椎活动度[(72.4±5.0)°]的52.34%,其余3个位置寰枢关节仍以旋转活动最为突出;上位椎体(或枕骨)相对下位椎体的平移距离均很小.颈椎病患者颈椎整体平均轴向旋转角度[(62.0±3.4)°]较健康成年组明显下降,但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的平均轴向旋转角度比较健康成年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基于CT三维重建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描述颈椎的这种复杂的三维运动,并且有很高的可靠性.(2)上颈椎运动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运动过程,各个方向活动时均附带有其他方向上的耦合运动.(3)颈椎病患者最大旋转位上颈椎旋转方向的活动度较健康成年人没有明显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2椎板螺钉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中交叉棒与平行棒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椎板螺钉组成的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稍显不足.目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通过连接棒的连接形成近似于"Ⅱ"形的固定结构,或为了增强稳定性增加横联形成近似"H"的固形结构.而交叉棒固定方式呈"X"型,由多个三角形结构构成,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最好,有望进一步增强短节段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评价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采用交叉棒固定和平行棒固定的三维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例新鲜寰枢椎脱位标本,每一例标本均置入C1双侧椎弓根螺钉及C2右侧椎板螺钉、C2左侧椎弓根螺钉.分为3组依次进行观察,不稳组不进行固定,平行棒组采用平行棒连接固定,交叉棒组采用交叉棒连接固定.分别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枕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 与结论:①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上,交叉棒组及平行棒两种内固定方式均优于不稳组(P<0.05);②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方向上,交叉棒组稳定性与平行棒组相当(P>0.05);③在左旋、右旋方向上,交叉棒组稳定性大于平行棒组(P<0.05);④提示应用C1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C2一侧椎板螺钉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时,采用交叉棒方式固定可进一步增强其轴向旋转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寰枢椎固定组合的生物力学测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采用尸体标本测试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0-3),分别测试完整标本模型(完整组)、寰枢椎不稳标本模型(失稳组)、双侧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Gallie固定植骨模型(bTFS+G组)、双侧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模型(bTFS+H组)、一侧寰枢椎经关节螺钉与对侧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非对称固定植骨模型(非对称组),在1.5Nm载荷下,C1/2节段的前后屈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下的活动范围.[结果]三种内固定组模型的ROM较完整组与失稳组模型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内固定组中:bTFS+G固定组在前后屈伸和左右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bTFS+H内固定组在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有最小的ROM.非对称内固定组ROM在前后屈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方向上均较另外两组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与对侧枢椎椎板螺钉联合新型寰椎椎板钩非对称固定植骨可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骨源活性物质的中枢调控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5
骨是机体的主要支持结构,也是参与机体运动和钙磷代谢的主要器官.骨也是一种潜在的新型内分泌器官,其通过骨细胞和骨髓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骨源活性物质还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脑功能和个体行为的调节,骨-脑轴的双向调控也逐渐引起了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综述了骨源活性物质和骨源细胞对个体脑功能和脑疾病的调节作用以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简介了其中枢调控功能的相关机制,为基于骨-脑调控轴的神经精神疾病机制研究和防治策略的建立拓宽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