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接头使用一次性消毒帽后免消毒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接头使用一次性消毒帽后免消毒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8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使用一次性消毒帽连接输液接头,B组在输液前使用常规70%~80%酒精棉片反复擦拭15 s输液接头。按照输液间隔8、12 h和采样时机将A组分为A1-8 h、A2-12 h组,B组分为B1-8 h、B1-12 h组,每组33例。对4组患者的输液接头分别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输液接头表面细菌抑制情况。结果:A1-8 h组脱落2例,A2-12 h组脱落3例,B2-12 h组脱落1例,最终共126例患者完成研究。A组18例患者的输液接头处有细菌,高于B组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1-8 h组使用消毒帽前后输液接头有无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2-12 h组使用消毒帽前后输液接头有无细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次性输液接头消毒帽消毒效果不等同于一次性酒精棉片消毒方法,但是可在8 h内抑制输液接头表面细菌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种不同材质留置针对脑血管造影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2种不同材质留置针对脑血管造影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120例,依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比较2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时间以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置管后24 h堵管、液体渗出、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0、1.67%(1/60)、0,与对照组的3.33%(2/60)、3.33%(2/60)、3.33%(2/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037、0.348、2.039, P>0.05);观察组置管后48 h堵管、液体渗出、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67%(1/60)、1.67%(1/60)、1.67%(1/60),与对照组的10.00%(6/60)、8.33%(5/60)、6.67%(4/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3.793、2.814、1.884, P>0.05);观察组置管后72 h堵管、液体渗出、静脉炎发生率均为3.33%(2/60),低于对照组的16.67%(10/60)、15.00%(9/60)、1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934、4.905、3.937, P<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48 h、72 h冲管前、后液体单位时间的流速(506.15 ± 66.84)、(483.55 ± 36.87)、(410.62 ± 41.66)ml/h,高于对照组的(474.77 ± 45.71)、(417.80 ± 22.14)、(310.87 ± 20.96)m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002、11.842、16.568, 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8.53 ± 1.41)分,高于对照组的(7.97 ± 1.23)分,留置针留置时间(84.45 ± 8.95)h,长于对照组的(76.97 ± 6.7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18、5.163, P< 0.05)。 结论: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可有效降低脑血管造影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置管期间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留置针患者中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产生自动序列号,将序列号放入密封的信封中,按照进入研究的先后顺序由患者盲抽,进而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例数都是60例,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实验组给予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失效模式的RPN值(风险指数)、静脉炎、感染及堵塞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量表总分及静脉输液应用效应、护士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急护理能力、护士服务风貌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12.072、9.250、4.467、6.381、12.136, P<0.05)。实验组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χ2=4.013、4.288、4.169, P=0.045、0.038、0.041<0.05)。实验组干预后输液装置连接期间不够紧密、穿刺部位选择不恰当、皮肤消毒不彻底、护士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未熟练掌握敷贴粘贴方法、健康宣教不到位、未熟练掌握冲封管技术主要失效模式RPN值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在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降低静脉炎、堵管及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弹力绷带与输液保护罩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弹力绷带与输液保护罩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5月该科住院的婴幼儿100例,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手背位置给予留置针穿刺成功、康惠尔透明贴予以保护后,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针对患儿留置部位进行合理固定,观察组采用输液保护罩进行固定,两组固定原则为安全、耐用,均不采用其他材料协助固定。比较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24 h,48 h,72 h内的留置针固定效果,留置期间弹力绷带与输液保护罩松解次数及花费的时间,留置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观察组平均留置时间长长于对照组留置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57, P=0.082)。②两组比较,总体固定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③两组比较,对照组松解花费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014, P=0.000)。④两组比较,观察组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014, P=0.043)。 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固定留置针效果良好,均有关并发症发生,医用保护罩易于护理人员有效评估,减轻护理工作量,但应用部位有限。护理人员在婴幼儿临床留置针固定过程中,可结合患儿具体位置选择合理的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用平车安装可回收式输液杆的研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为了解决护理人员应用平车运送需要输液或同时输血、持续冲洗患者时,取用输液杆不方便及容易遗失问题,在原来的医用平车上安装可回收式输液杆,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在医用平车安装可回收式输液杆。按照手术时间先后顺序选取在我院手术室手术患者160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应用安装有可回收式输液杆的医用平车,对照组应用普通平车及活动旗杆式输液杆。比较手术结束后需要运送患者时,护理人员从手术室间走出去取平车回来的时间及患者运送完毕后输液杆遗留率,以评价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巡回护士取平车时间(63.34 ± 4.72)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61 ± 3.82)s( t值为-29.89, P<0.01),对照组巡回护士输液杆遗留率为6.25%(5/80),试验组为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16, P<0.05)。 结论:在医用平车上安装可回收式输液杆,保持了输液杆的清洁,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使用平车时,也减少了重新拿取输液杆的时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杜绝了输液杆的遗失,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VAS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实施传统工作顺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6 580份医嘱作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传统工作顺序基础上进行PIVAS集中调配模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7 164份医嘱作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配置差错率、摆药差错率、核对包装环节差错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认知、职业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药品破损率、调配错误率、退药错配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输液批次分配错误率、输液贴签错误率、成品输液放置错误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核对包装错误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设备运行、环境管理、针刺伤、体液污染4个维度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职业风险事件总发生率(17.86%)低于实施前(46.43%),实施后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低于实施前,工作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VAS在集中调配模式下能有效提高药品人均配置速度,减少配置药物、摆药及核对包装环节差错发生,增强风险管理认知,降低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改善工作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模态保温护理模式在经皮肾镜碎石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多模态保温护理模式对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体温、平均动脉压及寒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收治的98例接受经皮肾镜手术的肾结石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术中采取常规保温护理模式,实验组术中采取多模态保温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体温与平均动脉压(麻醉插管时、麻醉后30、60 min及手术结束30 min后),记录低体温事件及寒战发生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冲洗量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在碎石30 min后、碎石60 min、手术结束30 min后的体温与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中低体温事件、寒战以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寒战等级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经皮肾镜碎石术中采用多模态保温护理模式能有效减少术中低体温情况,有利于维持平均动脉压,并减少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5G网络的日间化疗过程移动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研发基于5G网络的患者日间化疗过程移动监测系统,解决日间化疗过程监测规范化管理、数据自动化保存和核对问题.方法:基于5G网络,使用MySQL5.6数据库和WebService中间层连接,采用客户端与服务器(C/S)架构研发基于5G网络的患者日间化疗过程移动监测系统,护理人员使用平板电脑扫描患者腕带及配液条码,系统自动完成患者、药物、化疗床位和化疗药物输注顺序核对,在患者化疗过程中定时提醒护理人员巡视患者、输注完成预警、治疗后评估等指令,并将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自动完成过程数据记录.选取2021-2022年遂宁市中心医院进行日间化疗的11297例次患者日间化疗数据,对比采用日间化疗过程移动监测系统应用前(5269例次)和应用后(6028例次)化疗的患者化疗药物使用正确率、输液顺序正确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采用日间化疗过程移动监测系统后,患者化疗药物正确率和输液顺序正确率分别为99.43%(5994/6028)和97.15%(5856/6028),均高于系统应用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28、96.55,P<0.05);采用日间化疗过程移动监测系统后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35±0.744)分,高于系统应用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6,P<0.05).结论:日间化疗过程移动监测系统的使用,能够自动核查患者和配液信息,降低化疗药物配给出错率和输注过程中的顺序差错,减少医疗事故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3 年1~3 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西区分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 64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将2023 年 1 月 1~31 日收治的 32 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 2023 年 3 月 1~31 日收治的 32 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急诊输液室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比 2组间自我效能(GSE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以及随访 1 个月时、2 个月时与 3 个月时的饮酒次数.结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2 组患者自我效能(GSE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但试验组更高(P<0.05).2 组患者干预后疾病不确定感(MUIS-A)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随访1 个月、2 个月与3 个月时的饮酒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减少患者饮酒次数,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正向影响,建议应用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某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分析及防控策略实施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降低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方法 调取医院PIVAS工作系统 2022 年 1 月至 6 月(防控策略实施前)发生的医院感染的资料,根据PIVAS工作环节分析和排查潜在的医院感染影响因素;2022 年 7 月至 12 月(防控策略实施后)制订并实施PIVAS环境动态监测与针对性感染防控策略.比较实施前后PIVAS医院感染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空气培养菌落数量及医疗人员综合能力.结果 防控策略实施前后分别进行现场抽查 30 次,分别配置成品输液 107 151,114 166 袋;风险因素为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配置环境空气消毒不合格、工具消毒不合格、工作人员手消毒不合格、药品存放顺序不合格,发生总频次由实施前的 86 次降至实施后的 11次(P<0.05),且与实施前比较,防控策略实施后上述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实施前比较,防控策略实施后,生物安全柜表面、物体摆放车表面、工作人员手部、配置仓的空气培养菌落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实施 1,3,6 个月后,工作人员的药品配置、药品管理、环境管理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工具消毒不合格、药品存放顺序不合格、配置环境空气消毒不合格等是PIVAS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实施PIVAS环境动态监测与针对性感染防控策略可降低PIVAS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减少空气培养菌落数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