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脏合痹"理论内涵及其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传变复杂多变的特点,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理论.认为体痹非独存在于皮、肉、筋、脉、骨,而可能发生于在外的所有体表组织;脏痹亦非独存在于肝、心、脾、肺、肾,还可能发生于包括六腑、奇恒之腑在内的所有脏器.脏居于内,藏精以养体,体居于外,乃脏的外延;体与脏通过五行生化统属、经络络属相贯、气血津液环流、精神脑髓主宰,构成了内外相合的系统网络,形成了体痹及脏、脏痹及体、体脏合痹的疾病传变规律.提出"和正调衡"的总体治疗原则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的诊疗思路,为风湿免疫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肾脑相关探讨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认知障碍的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的科学内涵。肾脑相关源于中医脏腑相关学说,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其根本在肾。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髓-脑”组成一个系统,内在联系密切。肾精足则脑髓充,脑髓充则神智聪,从而发挥“头为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两者在生理上互相倚行,相互资生,病理上必相互影响。以肾脑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老年患者虚弱、老化、肾气衰弱的生理特点,加之“消渴日久,健忘怔忡”引发糖尿病相关脑病的发展趋势,引出补肾益精、生髓充脑是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的核心治法,再从现代肾脑相关微观研究角度为补肾(精)法治疗老年糖尿病伴认知障碍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刍论器官的脏腑属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器官和脏腑分属于现代医学和中医语言,皆指脏器,而中医将脏器又进一步分为脏和腑.随着器官概念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有必要用中医脏腑理论对器官的属性进行梳理,以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指导医学实践.本文先分析中医狭义脏和腑(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的共性和相互关系,然后用脏腑思想分析主要器官的脏腑属性.按照中医思维进一步归纳出:五脏是藏存神、精、血、气和津液5种生命物质的场所,是生命的核心;奇恒之腑一定程度上具有五脏或传化之腑的属性,直接辅佐五脏的功能发挥;传化之腑则是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本文还基于脏腑思想初步阐述了中医"天人合一""脏病治腑"的理论内涵以及对疾病诊疗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五脏藏神理论运用"调神针法"辨治孤独症撷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期.基于五脏藏神理论,孤独症病机可归纳为五脏所藏之血、脉、营、气、精亏虚,五神失养."调神针法"基于五脏藏神经典理论,是一套以治疗神志病为主的针刺方法.临证治疗孤独症以"调神针法"调神为主,并补养五脏精气,首先选择当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治疗神志疾病时常用的"头三神"穴组,即神庭、本神、四神聪,从神调神,再以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太溪调补五脏精气,同时辅以辨证配穴,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和五脏,畅五神"辨治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简称"多动症",起病于儿童时期,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影响很大.梳理经典古籍,结合临床实践,本团队立足五脏藏神理论,从五脏相关角度出发,认为"脏腑失和,五神失调"为多动症的核心病机,在形神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将调和脏腑与畅神止动相结合,主张从主脏论治,兼顾其他脏腑,最终达到"和五脏,畅五神".本文梳理总结了基于"和五脏,畅五神"思想辨治儿童多动症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旨在为多动症的辨治提供更广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从"昼升阳、夜滋阴"探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失眠在中医学归为"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等范畴,营卫失和、阴阳失交为其主要病机.对于阴阳失调之不眠者,滋阴的同时要注重升阳,才能精足神旺,昼精夜瞑.针对无内外邪气侵犯之不寐者,注重滋阴气、养营血即可.夜间滋阴气、养营血,使气机收敛沉降,将内收之气转化成五脏所藏之阴精营血,则白昼精足神旺.运用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论治失眠,昼方升阳以达"昼精",夜方滋阴以促"眠睡",使机体处于夜间"阳气尽、阴气盛"、白昼"阴气尽、阳气盛"的状态,顺应天时,调和阴阳,达到昼精夜瞑、阴平阳秘的状态.结合临床病案对吴门医派昼夜双处方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思路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心中风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从肺脑共病生物学基础探讨中医"肺藏魄"理论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中医"肺藏魄"指人的本能和动作以及某些自身感觉与肺密切相关.中医学将神按照五行归类分为魂、神、意、魄、志.魄在精神活动中负责感觉和支配动作,魄是指先天所具有的本能反应、知觉与动作,如与耳朵相关的听觉,与眼睛相关的视觉,以及皮肤的痛痒皆属"魄"的范畴,人的自我感觉以及本能动作与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起到重要作用,五脏所藏认为五脏与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并且也都在脑的主宰下进行活动以及发挥相关作用,肺与脑二者在中医方面有紧密联系."肺藏魄"对于人体的日常生命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一些肺部感染性疾病除了能导致肺部的炎症以外,还会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出现肺部以外器官相关功能的损害,肺与脑之间的关系复杂,这些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肺与脑之间的相关性.该文从肺脑共病生物学基础的角度来探讨中医的"肺藏魄"相关理论,为中医治疗肺脑相关疾病提供相关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心"苦欲补泻"理论在双心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最早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脏"苦欲补泻"理论指出心以缓为苦,以软为欲.心苦缓,是指心脏苦患的病理状态,具体体现在心苦气缓、神缓和血缓;心欲软,是指心脏顺应天地之气的生理特性,具体含义为心火欲软、血脉欲软、神志欲软以及舌面欲软.治疗上当遵循"急食酸以收之""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双心疾病是指心脏和心理共病,其心脏、心理之间相互影响,气与血的失调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同时存在,"气—血—神"的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而心"苦欲"理论内涵的根本也在于心气、血、神的失常,二者在病机方面相系紧密.双心疾病患者情绪特点分为生命活力低下的抑郁状态以及紧张担心的焦虑状态两类,治疗时在心"补泻"理论指导下,当辨证选择酸味药、咸味药、甘味药纠正偏颇,通过酸收心气、潜摄心神,甘益元气、泻火缓神,咸破血癥、滋水制火,以恢复心脏气血神三者调和的阴平阳秘之态,以期为双心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全国名中医尤昭玲基于"以胞宫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诊治绝经前后诸证
编辑人员丨2024/3/2
绝经前后诸证对应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或多种因素致卵巢功能衰竭而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表现的患者.全国名中医尤昭玲基于《黄帝内经》"五脏一体观",提出"以胞宫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认为"五脏失调"为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以"调和五脏"为治则,创制经验方更年方.以胞宫为中心,顺应胞宫藏泻有序的特点,绝经前分经期、排卵前、排卵后辨证施以耳穴辅助治疗,绝经后顺应胞宫藏而不泻的生理特性,辅以耳穴静养阴阳.分年龄配合药膳养巢煲或养生安神煲,临证中收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