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图像结构转换和demons配准的无标记BEV肿瘤跟踪算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出可应用于图像质量差、多叶准直器(MLC)遮挡和非刚性变形的兆伏级图像的无标记射束方向观(BEV)肿瘤放疗跟踪算法。方法:采用窗口模板匹配、图像结构转换和demons非刚性配准方法,解决兆伏级图像中的配准问题。在模体中生成质量保证(QA)计划并在加速器上手动设置治疗偏移后执行,收集治疗过程中的682幅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图像作为固定图像;同时采集计划系统中对应射野角度的数字重建影像(DRR)图作为浮动图像,验证算法的准确性。此外收集21例肺部肿瘤治疗患者的共533对图像进行肿瘤跟踪研究,提供治疗过程中肿瘤位置变化定量结果。图像相似度用于跟踪结果的第三方验证。结果:算法可应对不同程度(10%~80%)的图像缺失,模体验证中86.8%的跟踪误差在3 mm以下,80%在2 mm以下。配准前后归一化互信息(NMI)变化为(1.182±0.026)~(1.202±0.027)( P<0.005),豪斯多夫距离(HD)变化为(57.767±6.474)~(56.664±6.733)( P<0.005)。病例结果以平移为主(-6.0~6.2 mm),但非刚性形变仍存在。配准前后NMI变化为(1.216±0.031)~(1.225±0.031)( P<0.005),HD变化为(46.384±7.698)~(45.691±8.089)( P<0.005)。 结论:本文算法可应对不同程度图像缺失,且在数据缺失图像的非刚性配准中表现较好,适用于不同放疗技术,为多模态、部分数据及图像质量较差的兆伏级图像处理提供了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气肿性肾盂肾炎的初步研究(附5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气肿性肾盂肾炎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5例气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年龄(61.4±6.6)岁。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5例;腰痛5例;恶心、呕吐3例。4例合并电解质紊乱;4例肾功能异常。5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水平均高于正常值;3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1例均低于正常值。5例均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输尿管结石并梗阻。根据文献报道的气肿性肾盂肾炎的CT检查结果分为Ⅰ~Ⅳ型:Ⅰ型为积气局限在肾集合系统内,Ⅱ型为积气蔓延至肾实质,Ⅲ型为积气或脓肿蔓延至肾周组织内,Ⅳ型为双侧气肿性肾盂肾炎或孤立肾气肿性肾盂肾炎。本组5例中Ⅲ型3例,Ⅳ型1例(双侧);1例为Ⅱ型进展为Ⅲ型。在控制血糖及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下,5例均行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3例行经皮肾穿刺引流,治疗无效后行负压封闭引流;2例直接行负压封闭引流,其中1例为Ⅳ型患者,1例CT检查提示肾积气重,正常肾实质少。负压封闭引流方法:手术打开肾积气囊并用半透膜封闭创面,在肾周放置泡沫海绵敷料负压冲洗,进行充分减压、引流。结果:5例患者术后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趋于正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炎症指标较术前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且患者体温等指标渐趋于正常。1~3 d更换一次负压封闭引流装置,需更换3~5次,经治疗2~8周,患者血常规及肾功能均恢复正常。随访3~24个月,均预后良好,无感染复发,随访过程中复查CT,未见肾脏萎缩。结论:在内科治疗联合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及经皮肾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或结石合并梗阻无法有效穿刺引流时,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气肿性肾盂肾炎,在减少手术难度的同时可保留肾脏。但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结论需增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EPID和MLC运行日志文件的调强放疗在线剂量验证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线剂量验证是确保个体化精确调强放疗得以安全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基于模体测量的剂量验证方法一般在患者首次治疗前予以实施。该方法不能对患者所有分次治疗时的计划执行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价。利用加速器运行过程中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或者生成的多叶准直器(MLC)运行日志(log)文件获取放疗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治疗中的患者剂量验证,可对患者所有分次治疗时的计划执行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价。本指南系统介绍在线剂量验证方式的原理、方法、步骤、技术要求、结果分析与评价等内容。给采用基于EPID与MLC运行日志文件进行在线放疗剂量验证的单位及个人提供参考的指南依据,以便正确、合理使用该剂量验证方法,提升调强放疗剂量验证的效率和覆盖面,确保治疗安全和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VADA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42~74岁,均接受PED治疗。以O'Kelly-Marotta(OKM)分级法评价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栓塞程度;通过观察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以评估PE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每例成功置入1枚PED,除1例小脑后下动脉缺如外,其余10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均被置入的PED覆盖且未发生闭塞。围手术期内未出现颅内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显影10例(OKM A级),瘤体不完全显影1例(OKM B级)。出院时mRS评分10例为0分,1例为1分。1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8.5±6.3)个月,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末次随访mRS评分均为0分。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瘤体完全栓塞1例(OKM D级)、不完全显影1例(OKM C1级),小脑后下动脉均显影良好。结论:应用PED治疗VADA安全有效,但由于样本量少、超适应证应用,其推广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EPID在体剂量验证在肺癌和食管癌动态调强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肺癌和食管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行基于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PID)的在体剂量验证,探讨影响在体剂量验证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并推荐应用在体剂量验证的流程及规范。方法: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放疗科行食管癌和肺癌放疗的患者32例(其中,肺癌14例,食管癌18例),在uRT-TPOIS计划系统上制作动态调强放疗(dIMRT)及EPID在体剂量验证( In vivo EPID)计划,使用uRT-linac 506c直线加速器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行在体剂量验证,其中,肺癌病例行 In vivo EPID的分次共238次,执行图像引导放疗(IGRT)共80次,食管癌病例行 In vivo EPID的分次共414次,执行IGRT共105次。设置阈值并获取每个射野的2D γ通过率,分析低于阈值的分次射野,并结合在线CT影像及三维重建剂量结果,进一步分析影响γ通过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结果:肺癌、食管癌3 mm/5%γ通过率均值分别为95.1%±5.7%、96.5%±4.5%;3 mm/3%γ通过率均值为91.5%±8.4%、92.2%±4.9%;2 mm/2% γ通过率均值分别为:79.1%±14.1%、83.7.2%±8.2%,病种之间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靠近0°/180°射野组(A组)的γ通过率高于靠近90°/270°射野组(B组)(3 mm/5%, Z = -25.4, P < 0.05;3 mm/3%, Z = -26.8, P < 0.05)。通过IGRT纠正摆位误差,可显著提高γ通过率(IGRT和非IGRT下,3 mm/5%γ通过率均值为96.3%±5.1%、96.0%±4.9%, Z = -5.50, P < 0.05;3 mm/3%γ通过率均值92.3%±8.0%、91.3%±7.7%, Z = -9.54, P < 0.05)。肿瘤及正常组织体积变化和运动变化、定位和治疗前准备充分与否等都会影响在体剂量验证的结果。 结论:放疗过程中进行EPID在体剂量验证能避免错误照射,但需规范EPID在体剂量验证流程,以避免人为因素等导致的通过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光学体表监测的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放疗实时三维在体剂量验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光学体表监测下的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门控放疗(DIBH-SGRT)患者进行三维在体剂量验证,研究靶区剂量学差异以及影响通过率指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放疗科行DIBH-SGRT的2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记录光学体表监测下患者DIBH过程中的分次内位移偏差,同时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进行基于电子射野影像装置的三维在体剂量(EIVD)验证,统计2 mm/2%、3 mm/3%与3 mm/5%的3类γ通过率。以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评估肿瘤靶区与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3类γ通过率与剂量学差异、位移偏差间的相关性。结果:2 mm/2%、3 mm/3%和3 mm/5%的平均γ通过率分别为73.43%、86.00%和92.96%,EIVD测量剂量与计划剂量在计划瘤床靶区体积(PTV_TB)和计划靶区体积(PTV) Dmean的平均剂量偏差为0.23%和0.59%( P>0.05)。Pearson分析显示,γ通过率与肿瘤靶区的剂量学差异相关性较弱( R<0.7),与分次内DIBH的左右(Lat)方向和升降(Vert)方向位移偏差相关性较强( R>0.7)。 结论:三维EIVD验证能够有效保证左侧乳腺癌DIBH-SGRT过程中肿瘤靶区剂量传递的精准性,同时EIVD系统能够潜在发现患者屏气过程中的位移偏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来医疗器械压力蒸汽灭菌监测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在不同灭菌暴露时间程序中,测试外来手术器械灭菌参数和不同灭菌指示物的结果,为合理选择外来手术器械灭菌程序,完善和优化灭菌监测方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134 ℃分别运行不同暴露时间的灭菌程序,使用温度压力检测仪在器械包内布点并测试灭菌参数,器械包和标准测试包内放置常规化学指示物和延迟灭菌程序化学指示物,包外放置不同种类的PCD监测灭菌效果,对比灭菌参数,评价不同指示物的监测的效果.结果 在设定的失败的灭菌参数(1 s、1 min)情况下,器械包内维持时间均达不到灭菌要求;六类PCD、管腔PCD、无铅五类卡、延时卡和双五类PCD不合格,而含铅四类卡、爬行卡和综合PCD均合格;灭菌暴露4 min程序,棘轮手柄内部达不到灭菌要求,而其他器械达到足够灭菌维持时间;无铅延时卡和双五类PCD不合格;灭菌暴露7 min和10 min程序,棘轮手柄内部达到灭菌要求,无铅延时卡和双五类PCD也显示合格.结论 现有监测手段需要优化,对于常规灭菌程序和升温延迟不明显的器械,应采用代表器械灭菌难度的六类PCD和管腔PCD监测灭菌效果,而对于延长灭菌程序和升温延迟明显的器械,应采用相应的延时卡和双五类PCD监测灭菌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三维在体剂量验证分析及最佳γ通过率阈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进行基于电子射野影像装置的三维在体剂量验证(EIVD)分析,研究测量剂量与计划剂量间的差异,并通过剂量学敏感性探讨EIVD质控中最佳γ通过率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IMRT的45例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行EIVD验证,获取测量剂量.采用2 mm/2%、2 mm/3%、3 mm/3%的全局γ指标进行通过率分析,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评估测量剂量和计划剂量之间的差异.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γ通过率与剂量学差异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γ通过率阈值.结果:3类γ指标2 mm/2%、2 mm/3%、3 mm/3%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3.07±5.25)%、(91.69±3.52)%、(95.02±2.46)%;EIVD测量剂量与计划剂量在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Dmean)偏差为2.43%(P=0.016),膀胱、直肠、小肠的Dmean偏差分别为0.35%、0.46%、0.30%(P>0.05).Pearson分析显示3类γ指标与PTV的剂量偏差相关性较强(r>0.7),与危及器官相关性较弱(r<0.7);ROC分析显示2 mm/2%、2 mm/3%、3 mm/3%最佳的γ通过率阈值分别为79.06%、90.04%、94.19%.结论:EIVD能够有效保证宫颈癌IMRT过程中PTV剂量传递的精准性,利用γ通过率阈值能够为下一步宫颈癌自适应IMRT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探头快速复用热封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设计并验证快速复用热封系统对超声探头快速复用的应用效果.方法 ①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设计并检测快速复用热封系统的性能,主要包括防护膜(多层共挤聚烯烃热收缩膜)和热封主机,根据热缩原理使热缩膜快速热缩贴合于超声探头.在探头表面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进行该系统隔热性能测试.②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30例,分别采用3种临床常用措施对探头进行保护,在使用前对穿刺部位周围进行水溶性荧光标记.实验组为热封系统组,采用快速复用热封系统标准操作方法保护超声探头.对照组1为消毒湿巾组,采用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反复擦拭探头表面10~15次后待干;对照组2为保护套组,采用一次性使用腔镜保护套覆盖探头前端,手柄部位采用线绳结扎.对比探头使用前后,实验组与两个对照组超声探头表面水溶性荧光标记(反映探头表面菌落残留)和复用时间(第一次使用结束至第二次使用开始前所用时间).结果 ①超声探头内部的温度均低于40℃,快速复用热缩系统尚不会影响超声探头性能;②热封系统组复用时间[中位数(P25,P75)]为[8.00(7.00,10.00)]s,低于消毒湿巾组的[95.50(8.00,214.00)]s和保护套组的[25.00(8.00,51.0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封系统组与保护套组使用后均未见荧光残留,热封系统组荧光残留少于消毒湿巾组(26例残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2,P<0.05).结论 本研究设计研发的热缩膜可针对设备尺寸、大小随意切割剪裁,热缩后能对设备进行紧密贴附和包裹,牢固美观;热封系统实现热缩膜与主机的半自动化联动,减少耗时复杂的人为操作,缩短复用时间,应用方便快捷,能提高超声探头复用和运行效率.超声探头快速复用热封系统表面菌落残留少,能够为超声探头提供有效的物理屏障,且实验过程中未损坏探头性能,可以作为探头处理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左心室机械卸载心肌微小RNA差异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究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左心室机械卸载心肌微小RNA(miRNA)-mRNA的调控网络.方法 将SD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心力衰竭组和左心室机械卸载组(卸载组),每组8只.采用前降支结扎和主动脉弓缩窄方法构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造模后第3天进行左心室机械卸载,观察至造模后第7天.超声心动图评估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评估心肌炎症反应,采用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评估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率.选取基因表达总库(GEO)数据库中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进行机械卸载前后的心肌表达谱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核心miRNA及其可能的下游效应mRNA.利用qRT-PCR验证心肌中核心mi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心力衰竭组大鼠相比,卸载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20.0%(F=35.37,P=0.027),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下降52.5%(F=118.9,P<0.001)、B型利钠肽水平下降18.2%(F=112.6,P=0.001);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的水平分别下降58.5%(F=62.16,P<0.001)、27.8%(F=26.44,P=0.010)和 31.2%(F=40.42,P<0.001);心肌细胞横截面积降低 31.6%(F=204.7,P<0.001)、心肌胶原纤维面积下降29.1%(F=34.19,P=0.026);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F=7.387,P=0.00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 4 个核心 miRNA(hsa-miR-205-3p、hsa-miR-205-5p、hsa-miR-335-3p 和 hsa-miR-335-5p).miR-335-3p(F=20.72,P=0.020)和 miR-335-5p(F=26.36,P=0.005)在卸载后的心肌中表达显著上调,miR-335的潜在下游靶基因(APOOL、ERBB4和WWTR1)表达水平显著下调(F=14.22、10.13和8.69,P=0.011、0.015和0.033).结论 左心室机械卸载可以有效逆转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构,并降低急性期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率,miR-335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