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内技术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发展、演变和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之一,可导致运动功能受限和膝关节退行性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关节镜下ACL重建已成为治疗ACL损伤的金标准。为进一步提升ACL重建手术的精准化与微创化,进而实现快速康复,全内重建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近30年发展该技术不断趋于成熟。与传统重建技术相比,全内技术在临床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异。全内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节省肌腱、保留更多骨量、减轻术后疼痛、防止关节液渗漏、增加腱-骨愈合面积、避免挤压螺钉相关并发症以及适用于骨骼未成熟的儿童及青少年。然而,由于全内技术为新兴技术,学习曲线和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费用较传统重建高,骨隧道制作与移植物固定不当还可能导致术后骨隧道增宽,从而影响手术疗效。通过对全内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临床疗效、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全内技术重建ACL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氢杨梅素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运动训练后小鼠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G)、运动组(EG)、二氢杨梅素(100mg/kg·d)+运动组(DHM组).干预期4周,同时进行运动训练,每天1小时.训练结束后的次日,EG组和DHM组进行一次坡度为0、速度为18 m/min、持续90 min的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24小时按组别取材,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骨骼肌线粒体酶复合体Ⅰ和Ⅱ的活性,观察骨骼肌病理学组织形态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功能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与EG组相比,DHM组小鼠骨骼肌形态改变和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DHM显著抑制了运动后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CK和LDH及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了骨骼肌T-SOD活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HM显著增加小鼠骨骼肌沉默调节蛋白3(SIRT3)、雌激素相关受体α(EE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 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1 alpha,PGC-1 α)的表达.结论DHM有助于减轻小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其机制可能是DHM可激活肌肉SIRT3信号通路,促进大强度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中医药疗法治疗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damage,EIMD)是骨骼肌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治疗周期长且恢复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药疗法具有方法多样、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EIMD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药疗法对促进受损骨骼肌组织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线粒体自噬、调控内质网应激与自噬、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相关信号通路6 个方面对中医药疗法治疗EIMD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中时钟基因BMAL1与MyoD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一次大负荷运动后会引起肌联蛋白titin降解导致骨骼肌损伤,成肌调节因子家族MyoD参与骨骼肌生成,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一次大负荷运动不同时相下骨骼肌MyoD、时钟基因BMAL1与titin表达变化,以期明确BMAL1与MyoD在运动诱导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n=4)和运动组(n=20).运动组大鼠于跑台进行90 min下坡跑,运动后即刻(0 h)及运动后12,24,48,72 h取比目鱼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BMAL1、MyoD的mRNA表达量;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观测MyoD与BMAL1、BMAL1与titin的定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显示:一次大负荷离心运动后,大鼠比目鱼肌部分位置肌节变宽,Z线模糊不清呈水波状,其中运动后12 h损伤最为严重,72 h后基本恢复;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运动组BMAL1的mRNA表达呈现先升高,后趋于正常的状态;MyoD 的mRNA表达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③免疫荧光观测:运动组可在12,24 h观测到BMAL1和MyoD的共定位;可在0,12,24 h观测到BMAL1和titin的共定位;④结果表明,MyoD与BMAL1共同参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修复,可能是通过titin进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运动性骨骼肌记忆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不习惯的运动使骨骼肌损伤,但可以产生一种减轻肌肉再损伤减轻疼痛的特定训练效果-肌肉记忆.目的:基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病因,综述延迟性肌肉酸痛中骨骼肌记忆的存在及其可能机制,提出防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新见解.方法:第一作者以"DOMS,Skeletal muscle memory,Exercise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Repeat turn effect,exercise and autophagy,Autophagy and inflammation"为英文检索词,"延迟性肌肉酸痛,骨骼肌记忆,运动性骨骼肌适应,重复回合效应,运动与自噬,自噬与炎症"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2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0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由于代谢紊乱、机械损伤和氧化应激所致的急性期炎症反应,而运动性骨骼肌记忆具有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减轻运动再损伤的作用,当离心训练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时,损伤症状可以被最小化,甚至可以避免.因此基于运动性骨骼肌记忆机制,寻找防治或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及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综述的主要目的:①明确运动性骨骼肌记忆的存在;②探讨运动性骨骼肌记忆的可能机制,并提出该记忆与骨骼肌自噬的关系;③通过改善骨骼肌自噬水平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金线莲苷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金线莲苷(Kin)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成5 组(n =20):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他组大鼠通过 8 周递增负重游泳建立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模型.实验过程中,低、中和高剂量实验组大鼠每天分别灌胃给予 50、100 和 200 mg·kg-1·d-1 金线莲苷2 mL.末次运动24h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 β、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α(PGC-1α)的mRNA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骼肌磷酸化-AMP依赖的蛋白激酶α(p-AMPK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的IL-1β水平分别为(154.28±15.55)、(432.56±44.55)、(308.80±45.29)、(247.04±20.44)和(188.05±16.96)pg·mL-1,SOD水平分别为(97.02±5.40)、(61.83±3.63)、(74.40±5.52)、(87.55±6.35)和(96.02±6.62)U·mg-1 prot,PGC-1α mRNA水平分别为 1.00±0.05、0.31±0.04、0.44±0.02、0.56±0.03 和0.82±0.08,p-AMPK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00±0.06、0.29±0.03、0.43±0.04、0.59±0.05 和 0.78±0.06.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金线莲苷降低了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大鼠的骨骼肌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并提高了线粒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AMPKα介导的线粒体再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大鼠膜修复蛋白dysferlin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关于 dysferlin 的研究多集中在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上,而针对运动后肌损伤发生后细胞膜的修复与dysferlin的关系鲜有研究.目的:观察急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细胞膜通透性及膜修复蛋白dysferlin及calpain3表达变化,为深化肌组织再生分子机制及肌肉疾病的运动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后24,48,72 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及qRT-PCR等方法检测大鼠腓肠肌细胞膜完整性和dysferlin,calpain3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后24 h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Calpain3 mRNA,dysferlin蛋白表达及骨骼肌细胞膜损伤程度均增高(P < 0.05或P < 0.01);运动后 24,48 h组大鼠dysferlin mRNA表达量高于运动后72 h组(P < 0.05).结果说明,离心运动后24 h,骨骼肌细胞膜损伤最为严重,人体通过Ca2+内流,激活了细胞内钙激活酶calpain3基因表达,进而通过促进膜特异性修复蛋白dysferlin表达修复受损的骨骼肌细胞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肢运动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体上肢是人类各部分肢体中最灵活的部分,由手骨、尺骨、桡骨、肱骨以及相互协调运动的关节和肌肉、韧带等周围软组织组成,结构复杂,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灵活性高、运动范围广、各部分协调性强等特点.人体上肢创伤性骨折、运动性损伤、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对这些疾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上肢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动力学、运动学及上肢骨骼肌肉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从医学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人体上肢骨骼肌肉系统相关的力学问题,上肢运动过程中肌肉力、关节力的变化情况和骨骼的应力、应变规律.确定人体上肢骨骼的力学相关参数及主要肌肉功能的力学特性,为动力学、运动学仿真分析提供较为合理的分析平台,为临床上肢手术的术前规划和术后的康复功能研究及评价提供合理的有限元分析平台.对预防骨折、关节退行性变、运动性损伤、康复锻炼以及体育竞技方面有指导作用.本文从骨肌系统建模、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有限元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对大负荷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针刺对大负荷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恢复和预防的作用.方法:1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n=8)、单纯运动组(E组,n=40)、单纯针刺组(A组,n=40)和运动针刺组(EA组,n=40).其中,E和EA组进行一次下坡跑运动,A组和EA组在运动后即刻施加针刺处理.各组根据干预后不同时相又分为0h、12h、24h、48h和72h组(n=8),分别于对应时间点分离比目鱼肌进行检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比目鱼肌线粒体定量酶CS的含量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Ⅳ的活性,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骼肌COX Ⅰ的蛋白表达.结果:单纯针刺后骨骼肌COX Ⅰ蛋白表达上调.大负荷运动后比目鱼肌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肌膜下积聚等超微结构异常变化,且伴有大量自噬体形成,同时柠檬酸合成酶(CS)的含量明显减少,呼吸链复合体Ⅱ、Ⅳ活性以及COX Ⅰ蛋白表达出现一过性的下调(P<0.05).与运动组相比,运动针刺后明显改善了大负荷运动所致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有自噬溶酶体的出现,CS含量有所增加,呼吸链复合体Ⅱ活性及COX Ⅰ蛋白表达上调.结论:针刺促进了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结构的恢复,有效增加了运动后线粒体的数量,减轻了大负荷运动对线粒体功能的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核受体在骨骼肌运动适应性变化中的作用及机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动诱导的骨骼肌适应性变化是骨骼肌在受到长期运动刺激后出现骨骼肌质量、快慢肌纤维比例、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自噬和氧化代谢水平以及骨骼肌运动损伤后修复等方面的变化,导致肌肉肥大、氧化代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核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性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Rev-Erbα以及孤儿核受体Nur77、Norl和雌激素相关受体等,它们在运动诱导的骨骼肌适应性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可通过影响快肌肥大促进抗阻运动对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增强、慢肌纤维比例的增加以及慢肌线粒体合成、自噬和氧化代谢酶的提高等途径促进耐力运动对肌肉耐力的增强等.该文就以上核受体在骨骼肌运动性适应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这对理解运动增加骨骼肌质量、提高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运动防治肌肉流失、改善骨骼肌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