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对慢性鼻炎的认知及“鼻窒”的定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梳理中医学对慢性鼻炎的认知与命名的发展脉络,发现以鼻塞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在《黄帝内经》与《武威医简》中已见记载,但未提出病名。古代医家多数未将慢性鼻炎与急性鼻炎等病严格区分,古籍中的“鼻齆”“鼻塞”“不闻香臭”“鼻窒”“鼻塞不闻”“气息不通”等病证包含相当比例的慢性鼻炎。近代中医曾将“鼻渊”“鼻齆”“鼻塞”等中医病名与西医之慢性鼻炎对应,“鼻渊”使用较广,但因词不达意而遭淘汰。1970年代,多部教材提出将“鼻窒”用作慢性鼻炎的中医病名。1980年第4版全国中医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首次将“鼻窒”确立为规范病名。“鼻窒”病名虽然在术语定名的单义性、科学性上也存在欠缺,但通过统编教材、标准规范、临床指南等途径的大力推介,仍被中医界普遍接受。“鼻窒”的规范化过程表明,古代文献中不存在慢性鼻炎的等价中医病名。提示中西医病名对照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且即便如此,也经常徒劳无功。在阅读和利用中医古籍时,必须了解术语内涵的古今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近代首部汉译眼科学著作《西医眼科撮要》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西医眼科撮要》是近代首部翻译出版的西医眼科学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西医眼科的临床诊断技术、相关器械以及具体疾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具有行文详实易懂、术语表达较为贴切等特点。对于眼病高发地区,此书的编译无论是救治病人抑或培养学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于中国接受和传播西方眼科学知识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近代首部西医儿科学译著《西医儿科撮要》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科撮要》是晚清时期译介的第一部西医儿科学专著,在中国近代儿科学发展史与近代西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由美国传教士医生富马利选编、中国西医学者尹端模笔译,共2卷14分册,包括儿科总论、儿科疾病诊断以及论出牙、论喉咙各症、论胃肠各症、论虫症、论肝病、论腹统膜症、论传染新症等内容,涵盖了西医儿科学中诊断、治疗、养护等知识。《儿科撮要》的底本尚不可考,可能为多种材料综合选编而成,翻译中采用了意译、音译的方法和中医术语,语言通俗易懂。《儿科撮要》反映了近代早期西医儿科学发展的水平,弥补了中医儿科学知识的不足,在小儿常见病、流行病、外科疾病诊治和营养不良防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北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略》评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晚清以来,西方医学知识与技艺在中国的引进、发展与演变,不仅直接促成了中西医学分庭抗礼的格局,也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而言,医家和史家分别进行了大量的阐释,作为殊途同归的“医学史”研究将两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医学史是一门研究医学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医学的发展演进为研究对象,不仅探究医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变化,更是将医学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探讨医学发展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关关系与影响。医学史是医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一般可将它分为综合史和专门史两大类 [1]。医学史最初是一块遗世独立的狭小的园圃,完全由医生们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而灌溉栽培着。只是到了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的后期,这个题目才吸引了其他类型的历史学家的兴趣,这些人把这个专门化的体裁携入了更加宽广的社会史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他们也把社会史的方方面面都引进了医学史研究,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我们今天经常要把它叫作“医学与健康的历史” [2]。只是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者的基本关注点并不在疾病和医学本身,而不过是希望通过疾病医疗这一角度来增益史学研究的维度和深度,藉此探讨来体现、说明和诠释历史上社会文化的状况及其变迁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清代宫廷口腔疾病诊疗概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清代宫廷口腔疾病诊疗史历时200余年,有文献档案存世。清宫医学承继明代体制,采取分科诊疗,虽历朝变化频仍,但口齿一科始终存在。纵览目前公开的38例口腔病案,涉及现代医学定义的牙周病、口腔黏膜病、龋齿、腮腺炎等,患者也关涉宫中各类人等,可见口腔疾病在清宫较为普遍。而诊治医家官阶多元,用药方式多样,熏蒸、熥熨是其中很有特色的治疗手段。16世纪开始西方近代医学入华,清康熙时期入宫西洋医者数量颇多,他们参与到口腔疾病的诊疗中。清末西医入华出现第2次高峰,清宫也出现了陈镜容以西医技术开设的牙医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代日本医学范式转换的历史与逻辑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历史上日本长期学习借鉴中国医学并建立起了本国的"汉方医学"体系,西方传教和商贸活动将西方医学代入日本,使日本在 18 世纪至 19 世纪完成了医学领域的全盘西化过程,发生了以汉方医学逐渐消亡为结局的向西医学范式的全面转换.汉方医学的不同学派本身具有改变医学认知方式的意愿,西医学的科学性质和知识体系为医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强大的动能.西方世界的对外扩张和日本自身的社会变革,都为近代日本医学范式转换提供了条件和土壤,是医学领域内部与外部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传播的价值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近代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的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自其出版发行后,得到了广泛传播,享誉百年.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衷中参西思想启发下,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科学化探索.本文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传播的角度来深度挖掘其学术价值和对现今意义,以期更好地做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从中国护理发展史看护理专业的历史文化自信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加强护士队伍对中国护理历史的知晓,增强护理专业的历史文化自信,提升护士的职业认同感,促进护理队伍的稳定.方法 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外护理发展史为基础,研读中国近代护理原始史料,追溯并分析护理专业的历史文化基因.结果 中国护理随西医的传入而萌起,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发展壮大,既有作为奠基石的南丁格尔精神,又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同时兼有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论 护理专业的历史文化基因足以让中国护理人建立专业自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活血化瘀法在肝硬化中医药治疗中的实践应用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阐释肝硬化的血瘀病机及其活血化瘀治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围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证治,首先分析了中西医肝脏的概念异同,认为肝脏微循环系统即是中医"肝络",其在维持肝脏生理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微循环障碍(或"肝络"瘀阻)则是肝硬化的核心病理(病机);继而,从中医经典文献、近代名医经验、现代循证医学评价方面论证了活血化瘀是肝硬化的重要中医药治法,在具体实践时需根据活血化瘀中药的不同功效、疾病不同阶段等灵活应用,并注重与其他治法合理配合;最后,提出改善肝脏微循环是活血化瘀中药祛瘀生新治疗肝硬化的重要药理基础与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产后发热病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12
产后发热病始载于《黄帝内经》,及至《金匮要略》,产后发热病的诊治思路已初步形成.隋代《诸病源候论》始将产后发热病病因细分为外感、内伤,后世各家多宗其述.元代朱震亨提出"产后禁用寒苦发表",并对明清医家影响深远.近代,随着"西医东渐",各医家在反对滥用温补的同时,尝试将西医知识融入中医体系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