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动脉减容术中的远端栓塞保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消融(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和机械性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中远端栓塞保护(distal embolic filter protection,DEFP)的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下肢动脉ELA或PMT术中进行DEFP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保护伞的选择、应用指征及策略,分析较大栓子捕获的高风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70.3±11.0)岁。共计29条肢体,32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5处,血栓形成或栓塞10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17处,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减容装置。保护伞释放与回收技术成功率100%,栓子总体捕获率77.3%,较大栓子捕获率36.4%,术中远端栓塞发生率3.4%。ELA治疗高度钙化CTO病变或长段ISR病变时,较大栓子捕获率均高达60.0%,且前者较治疗非高度钙化CTO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肢动脉ELA和PMT术中选择性应用保护伞,对预防远端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充分认识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作为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在临床得到重新关注。SLT虽已明确具有降眼压作用,但仍须充分认识其效果。本文针对目前SLT治疗青光眼所处地位和治疗我国青光眼患者的效果,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以及POAG以外青光眼的效果,SLT的操作细节及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为临床开展SLT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DCVSD)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共完成食管超声引导下肋间超微创切口DCVSD封堵术共82例,分析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术后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82例患儿,术中2例因穿刺点出血,止血导致开关胸时间延长。余患儿总手术时间24~72(47.54±12.06)min,其中放伞时间5~37(16.16±8.01)min,开关胸时间14~59(31.56±9.58)min。术后2例出现心包积液,出院时间超过2周,余患儿术后住院时间3~9(5.79±1.45)天。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30个月,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肋间超微创封堵DCVSD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可在DCVSD选择性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泌尿外科患儿非选择性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管理策略在泌尿外科患儿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2例泌尿患儿非选择性围术期ERAS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4例,女8例;年龄为(5.05±3.63)岁,范围在14 d~14岁。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手术68例(47.9%),腹腔镜手术55例(38.7%),泌尿腔道内镜手术19例(13.4%);三、四级手术122例(85.9%)。收集患儿围手术期资料,分析患儿术后住院时间、首次大便时间、术后当天(D 0)饮食、D 0离床活动、术后并发症等一般情况。 结果:患儿术后当天(D 0)出院12例(8.5%),术后第1天(D 1)出院74例(52.1%),术后住院时间为(1.94±2.02)d;首次大便时间(0.46±0.57)d;D 0恢复饮食141例(99.3%);D 0离床活动138例(97.2%);非计划手术0次;30天再入院5例;术后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7.7%(11/142),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级5例(3.5%)、Ⅱ级6例(4.2%),无Ⅲ 、Ⅳ 、Ⅴ级并发症。 结论:在泌尿外科小儿患者非选择性实施围术期ERAS管理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患儿更快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病理学类型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因素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学类型儿童颞叶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颞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位年龄为4.0岁(0.4~17.0岁);中位病程为16个月(1个月至13年)。34例患儿中,24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5例行占位病变扩大切除术,2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2例行单纯颞叶病变切除术,1例行前颞叶+额叶结节切除术。对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术后对所有患儿进行≥12个月的随访。依据病理学结果分为肿瘤组和非肿瘤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病程、癫痫发作类型以及Engel分级。结果:34例患儿的手术均成功,所有患儿的MRI均显示病灶全部切除,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22例(64.7%),包括16例(47.1%)神经节细胞胶质瘤、3例(8.8%)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及3例(8.8%)不能分类的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1例(2.9%);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8例(23.5%,6例伴海马硬化);结节性硬化症1例(2.9%);脑动静脉畸形1例(2.9%);无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者1例(2.9%)。34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5个月(12.0~43.0个月)。至末次随访,肿瘤组的患儿均未见复发。复查脑电图显示,2例患儿手术侧颞区仍有大量的痫样放电,余32例患儿痫样放电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或消失。Engel分级为Ⅰ级29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非肿瘤组(11例)比较,肿瘤组(23例)年龄小[分别为11.0岁(2.8~14.0岁)、3.0岁(0.4~17.0岁), P=0.003]、病程短[分别为4.0年(0.3~13.0年)、1.0年(0.1~7.2年), P=0.008]。两组间的性别、癫痫发作类型及Enge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手术治疗的儿童颞叶癫痫中肿瘤较为常见,且多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肿瘤患儿年龄小、病程短,与非肿瘤颞叶癫痫患儿的术后短期疗效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椎板复位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椎板复位术(SPR+RL)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SPR+RL的785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常规给予康复治疗。术后6个月至3年进行随访。疗效评估标准为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85例患儿的痉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末次随访的GMFM评分分别为(34.9±5.2)分和(58.9±8.0)分,MAS评分分别为(4.8±0.4)分和(2.9±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近期(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包括低热(3.18%,25/785)、中度至高热(4.08%,32/785)、头痛(1.91%,15/785)、急性尿潴留(0.38%,3/785)、腹胀或排便困难(4.08%,32/785)、表浅切口愈合不良(3.18%,25/785)、切口深部感染(1.02%,8/785)、脑脊液漏(0.25%,2/785)、肢体感觉障碍(7.77%,61/785);术后远期(术后1个月以上)并发症包括腰背部疼痛(2.04%,16/785)、下肢间断性无力(0.64%,5/785)、脊柱畸形(0.38%,3/785)以及排尿、排便障碍(0.13%,1/785)。各项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效果满意。 结论:SPR+RL结合康复治疗可改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痉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各类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低温停循环双侧脑灌注下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中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双侧顺行性脑灌注(b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bSACP)在全弓替换及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TAAD)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疾病诊疗中心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治疗的15例急性TAAD病例(改良组),采用同期在MHCA(25℃)及单侧选择性脑灌注(unilateral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uSACP)辅助下治疗的26例急性TAAD患者作为对照(传统组)。全组患者均为复杂A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49岁,男性32例(78%),高血压病36例(87.8%)。根部操作包括窦部成型13例(31.7%),升主动脉替换29例(70.7%),Bentall 12例(29.3%)。弓部操作均为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结果:全组住院死亡2例(4.9%),脑梗塞3例(7.3%),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12.2%),截瘫2例(4.9%)。传统组与改良组上述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例(7.7%)对0例, P=0.524]、[3例(11.5%)对0例, P=0.287]、[4例(15.4%)对1例(6.7%), P=0.636]、[1例(3.8%)对1例(6.7%), P=1.000]。改良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及迟发性截瘫各1例。改良组的手术、体外循环、阻断、停循环、顺行性低流量脑灌注、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组间新发急性肾衰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再次开胸探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MHCA(29℃)及bSACP辅助下采用全弓替换及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TAAD早期结果良好。与传统组相较,改良组的呼吸机辅助、ICU滞留时间及术后48 h引流量显著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7 001例心脏大血管手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5月南京市第一医院7 001例行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名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镇痛和镇静药物使用情况、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评分、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不良预后及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分析术后谵妄对于患者住院时间和不良预后的影响,探讨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7 001例患者中,573例(8.18%)发生术后谵妄(谵妄组),未发生谵妄6 428例(非谵妄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孙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45.03%(204/453)比5.64%(369/6 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谵妄组年龄、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不良预后发生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大于非谵妄组[(59.72 ± 12.48)岁比(58.81 ± 12.16)岁、5.49(2.87,9.49)d比1.12(0.90,1.95)d、21.92(17.90,28.22)d比17.85(14.93,21.76)d、7.33%(42/573)比2.13%(137/6 428)、(5.43 ± 2.51)h比(4.06 ± 1.33)h、(140.01 ± 55.13)min比(108.07 ± 42.98)min和(85.23 ± 37.30)min比(72.50 ± 34.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0.922,95% CI 7.444~16.120, P<0.01)。排除AAD患者后,<40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 80岁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2.63%(11/418)、4.16%(34/817)、4.37%(71/1 625)、5.13%(122/2 379)、9.34%(114/1 221)和19.32%(17/88),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谵妄发生率呈明显升高趋势( Z = 2.63, P = 0.009);住ICU 1、2、3、4、5、6、7和>7 d术后谵妄发生率分别为1.47%(45/3 056)、3.22%(63/1 954)、5.69%(34/597)、12.14%(38/312)、18.18%(22/121)、22.62%(38/168)、25.93% (21/81)和41.70%(108/259),住ICU时间越长术后谵妄发生率越高( Z = 3.34, P = 0.001)。根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方法对患者各系统功能进行评分,谵妄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肝功能及肾功能评分明显差于非谵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凝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术后ICU期间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分为单用右美托咪定组(3 355例)和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组(1 396例),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组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右美托咪定组[19.20%(268/1 396)比5.66%(190/3 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年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接受深低温停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病情危重程度及住ICU时间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镇静镇痛药物的选择会影响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改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确定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进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SAH)后生活质量改善达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42例接受SAH手术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18个月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的评估,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达到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4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SAH术后QOLIE-31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其中78.6%(33/42)达到生活质量改善的MCID标准。根据QOLIE-31总分,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和无明显改善的患者,两组间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 OR=0.081, 95% CI 0.009~0.728, P=0.020)、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OR=0.107, 95% CI 0.019~0.615, P=0.01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 OR=0.143, 95% CI 0.025~0.806, P=0.025)及术后癫痫完全控制( OR=13.000, 95% CI 2.194~77.037, 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最终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对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达到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术前无抑郁诊断(校正 OR=10.528,95% CI 1.195~92.783, P=0.034)和术后无癫痫发作(校正 OR=9.669,95% CI 1.103~84.734, P=0.040)。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达到MCI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9%和77.8%,模型总准确率为90.5%。 结论:术前无抑郁和术后无癫痫发作是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SAH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达到MCID的独立预测因子。对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在术前应注意心理障碍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