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椎板复位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椎板复位术(SPR+RL)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SPR+RL的785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常规给予康复治疗。术后6个月至3年进行随访。疗效评估标准为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85例患儿的痉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末次随访的GMFM评分分别为(34.9±5.2)分和(58.9±8.0)分,MAS评分分别为(4.8±0.4)分和(2.9±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近期(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包括低热(3.18%,25/785)、中度至高热(4.08%,32/785)、头痛(1.91%,15/785)、急性尿潴留(0.38%,3/785)、腹胀或排便困难(4.08%,32/785)、表浅切口愈合不良(3.18%,25/785)、切口深部感染(1.02%,8/785)、脑脊液漏(0.25%,2/785)、肢体感觉障碍(7.77%,61/785);术后远期(术后1个月以上)并发症包括腰背部疼痛(2.04%,16/785)、下肢间断性无力(0.64%,5/785)、脊柱畸形(0.38%,3/785)以及排尿、排便障碍(0.13%,1/785)。各项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效果满意。 结论:SPR+RL结合康复治疗可改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痉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各类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生理监测下小切口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型瘫痪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下小切口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型瘫痪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因颅脑损伤等原因造成的下肢痉挛型瘫痪患者进入研究。术前将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为1 +级以上肌群确定目标肌群。术中切除L 1棘突下半部分及L 2棘突上半部分,显露马尾神经。应用双极刺激器对马尾神经逐根进行电刺激,确定目标肌群的感觉神经,随后给予成串的电刺激,若未见对侧肌群收缩则切断50%、若出现对侧肌群收缩则切断75%。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66(GMFM-66)、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Ashworth痉挛量表评估、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时运动功能及肌张力分级。观察患者术后早期及半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0例患者目标肌群最常见为腓肠肌(内外侧头)(20例),其次为股二头肌(12例)和大腿内收肌群(9例)。GMFCS分级1~4级患者术中切断的神经数依次为(5.40±1.84)根、(9.50±6.36)根、(11.67±5.86)根、(14.00±5.66)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06, P=0.009)。2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半年目标肌群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秩次提示术后半年患者目标肌群的Ashworth量表分级明显优于术前。此外,患者术后半年的GMFM-66总评分及主要关节活动度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方面,15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发热,18例患者存在切口疼痛,1例患者出现可逆性下肢感觉减退,随访终末(术后0.5~4.0年)时症状均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下肢肌力减退、尿便障碍及脊柱畸形。 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电生理监测下小切口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缓解因颅脑损伤造成的下肢痉挛型瘫痪,且手术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联合多模式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联合多模式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SC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上海德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单椎板入路的SDR联合术中肌电监测、显微神经外科等微创、精准的多模式技术治疗的31例SCP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接受规律的物理治疗。评估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MA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3、6个月患者的MMT分级增加,MAS分级降低,GMFM-88评分增加,BBS评分增加,FIM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MMT分级增加,MAS分级降低,GMFM-88评分增加,FIM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MAS分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1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下肢一过性肌无力、感觉麻木。 结论:SDR联合微创、精准的多模式技术是治疗SCP有效、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期内容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本刊2023年第5期报道专题为小儿神经外科,重点内容包括:积极促进我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下肢痉挛性瘫痪选择性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进展;儿童遗传性脑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颅咽管瘤分型研究;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手术适应证初探;基于分流术后影像学特征对Dandy-Walker综合征再认识;神经内镜下矢状缝早闭临床疗效分析;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及预后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终丝脂肪浸润/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单中心儿童颅咽管瘤术后下丘脑性肥胖危险因素分析;儿童幕上肿瘤手术后脑室-腹腔分流术危险因素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在儿骨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前三维步态分析技术作为步态和运动异常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评估疗效的精准、量化的手段,在医学临床尤其是儿骨科临床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三维步态分析证据可以使脑瘫、马蹄内翻足等患儿得到更优化的干预方案,如指导巴氯酚泵疗法(ITB)、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等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明确矫形支具适配的适应证等.国内在应用步态分析技术影响手术决策以及评价疗效方面起步较晚,该项技术的使用更多地集中在非手术疗法干预的效果评价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长期随访结果(附55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ST)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5年4月至2013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50例ST患者,均行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治疗,即采用枕颈部后正中入路,不打开枕鳞及枕骨大孔,予限制性椎板切除,内镜辅助下行硬膜下双侧副神经、C1脊神经根切断术,C2~C4脊神经前、后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采用Tsui量表评估手术疗效,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0~ 156个月,平均(117.0±5.5)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痉挛改善率分别为73.6% (54.7%,86.4%)、70.2% (48.8%,85.1%)、73.2% (51.1%,88.5%).550例患者的术前Tsui评分为17.2(13.6,20.6)分,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Tsui评分分别为4.6(2.2,7.3)分、4.9(2.6,8.1)分以及4.3(2.0,7.5)分,较术前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出现转颈无力30例(5.5%),耸肩无力34例(6.2%),双臂外展受限32例(5.8%),长期颈背部疼痛及麻木45例(8.2%),颈围变细11例(2.0%),吞咽困难62例(11.3%).其中5例转颈无力及9例吞咽困难无明显改善,其余并发症经康复训练均有好转.随访期间25例患者(4.5%)的痉挛症状复发.结论 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是治疗ST安全、长期有效的外科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3年3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丰台医院神经外科行腰骶段SPR手术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痉挛型CP患者508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标准评估手术疗效(≤2级为痉挛缓解),观察围手术期(手术后至出院前)和中远期并发症(随访>1年)的发生率,分析发生的原因、防治措施及转归等.结果 508例患者中,围手术期痉挛缓解率为93.7%(476例).其中183例(36.0%)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下肢无力76例(15.0%),腹胀、腹痛39例(7.7%),下肢感觉障碍29例(5.7%),低颅压性头痛18例(3.5%),暂时性尿潴留9例(1.8%),切口愈合不良5例(1.0%),切口脑脊液漏3例(0.6%),切口感染2例(0.4%),吸人性肺炎2例(0.4%).76例下肢无力患者中,65例(85.5%)经康复锻炼后改善;29例下肢感觉障碍中,25例(86.2%)转为中远期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7~36个月,平均(22.5±5.4)个月.508例中,共174例(34.3%)出现中远期并发症,其中长期腰背痛51例(10.0%),脊椎不稳或半脱位38例(7.5%),下肢运动功能下降31例(6.1%),脊柱侧弯29例(5.7%),下肢感觉障碍25例(4.9%).结论 腰骶段SPR治疗痉挛型CP有效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多为暂时性,经正确处理多可在术后2周内痊愈;中远期并发症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4例HS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R手术及术后康复的综合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为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切断并椎板复位.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改良Asworth痉挛分级评分、关节活动度和Hoffer步行能力分级.结果 4例HSP患者均表现明显的痉挛状态,步态困难;其中3例为单纯型HSP,1例为复杂型HSP.4例患者SPR术后12个月的痉挛分级评分显示,MAS评分均值显著低于术前(均P<0.01);股角活动度平均改善11.3°,腘窝角活动度改善20.5°,足背屈角活动度改善4.0°.2例单纯型HSP患儿Hoffer步行活动能力得到改善,由Ⅱ级提高到Ⅲ级;1例单纯型HSP成人患者则没有改善,另外1例复杂型HSP患儿的步态和平衡变差.3例单纯型HSP患者的肌力无明显减退,1例复杂型HSP患者的肌力有减退.结论 SPR结合术后康复,可以有效缓解单纯型HSP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患者的步态和移动能力.通过SPR缓解痉挛,有可能降低HSP患者肢体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瘫患者脊神经根亚显微病变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在其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周围神经受累改变的病理特点及意义。方法::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对2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脊神经背根进行了亚显徽形态学观察。结果::粗有髓神经纤维受累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脱髓鞘病变,轴索病变相对不明显;无髓神经纤维以其周围的雪旺氏细胞病变为主。束内微血管亦有病变。神经受损后无修复与再生现象。结论::本病周围神经的继发性病变不仅广泛存在,且为不可逆性,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可以终止这种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利用臂丛神经根相互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臂丛神经根切断术以及腰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肢体痉挛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设计了五种手术方法,1例选择C 7神经根切断术,4例选择C 8神经根单根切断,4例选择C 8神经根分束切断,2例选择C 6、C 8神经根同时切断,2例下肢痉挛的病例采用一侧选择背根切断、一侧选择腰骶神经根切断术,对13例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术后经2个月~1年的随访发现,所有患者肢体痉挛均明显减轻,部分患者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臂丛神经根切断尤其是C 8神经根分束切断治疗手局部痉挛可使手局部痉挛消失或减轻,功能得到部分恢复,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手局部痉挛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