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数字化技术结合BOPPPS多模式教学在根管治疗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析3D数字化技术结合导学互动叠加式教学(BOPPPS)多模式教学应用于根管治疗实践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62名口腔全科住培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入学的31名学生纳入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入学的31名学生纳入观察组(采用3D数字化技术结合BOPPPS多模式教学),两组学生均在牙体牙髓入科实践前开展教学.教学后,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教师、患者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实践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教师对观察组教学效果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观察组学生的整体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3D数字化技术结合BOPPPS多模式教学应用于口腔全科住培生牙体牙髓入科前根管治疗教学,可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学生、教师、患者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导一体"模式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以国家卫生健康事业未来发展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需求为背景,探究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医工)专业电子技术实践课教学改革新模式.方法 针对现阶段医工专业电子技术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医工特色不突出问题,提出了医工专业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基于学生岗位任职需求的成果导向和教学方式基于应用电工电子专业技术解决实际医工问题的任务导向的"双导一体"实践课教学改革新模式,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存在于课程的宏观和微观设计,任务导向的教学方式强调课程微观设计中的实践教学以具体医工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构成完整闭环,促进"教""学"持续自我完善.文中以医工专业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多模神经电刺激仪的设计"为案例,探讨"双导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下的医工特色实践教学.结果 相比传统实践教学,"双导一体"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评分平均分高于85分,学生的课程学习、竞赛和医疗仪器设计调试的积极性显著增加,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成绩明显提升.结论 "双导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医工专业学生使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医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投身于国家卫生健康事业起到积极作用,为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工电子类课程的特色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垂体Crooke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TPIT,又称transcription factor 19,TBX19)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诊断的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结果:6例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4岁,均发生于鞍内。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2例,月经紊乱1例,库欣综合征1例,头痛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术前血清学检查2例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同时升高,2例皮质醇升高,1例ACTH升高,1例仅出现垂体柄效应引起的泌乳素轻度升高。磁共振成像均显示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占位,直径1.7~3.2 cm,均为大腺瘤。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实性片状或围绕血管呈假乳头状排列,细胞核偏位或居中,大小不一,细胞质丰富,部分肿瘤细胞可见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区域。免疫组织化学显示TPIT 5例弥漫强阳性,1例局灶弱阳性,ACTH细胞膜或细胞质弥漫强阳性,少数细胞核周可见淡染区,细胞角蛋白(CK)8/18可见>50%肿瘤细胞呈环状、戒圈状强阳性,p53局灶性弱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细胞质近胞膜处阳性,核周阴性。结论:垂体Crooke型TPIT谱系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特征性核周环状透明样变及免疫标记CK8/18环状、戒圈状强阳性。该肿瘤属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高危亚型之一,侵袭性强,易复发,明确诊断对患者术后随访及多模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多模联合检查在淋巴结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多模联合检查在淋巴结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初诊疑似淋巴结分枝杆菌感染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淋巴结负压穿刺术,观察涂片抗酸染色、细菌培养、病理诊断及三种检查联合诊断,并与痰液和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染色及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结果:穿刺液涂片抗酸染色、细菌培养、病理联合诊断的阳性率为71.4%(30/12),显著高于穿刺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26.2%(11/42)]、细菌培养阳性率[42.9%(18/42)]、病理阳性率50.0%[(2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20、7.00、4.04, P < 0.001、 P < 0.01、 P=0.040)。痰液涂片和培养阳性率为21.4%(9/33),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染色和培养阳性率为28.6%(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1、15.43,均 P < 0.001)。 结论:超声引导下对疑似分枝杆菌感染病变淋巴结进行负压抽吸、穿刺活检,采用抗酸染色、细菌培养、病理检查等多模式诊断相结合,可提高分枝杆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黄斑中心凹旁孤立动脉瘤病变伴有出血与硬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进程现阶段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多模式影像学研究普遍认为PEVAC是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异常,并伴有黄斑囊样水肿(CME)及硬性渗出。临床易将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3型黄斑新生血管(Ⅰ期)混淆。PEVAC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动脉瘤及CME可在随访中自行消退。激光光凝是治疗PEVAC的有效措施。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研究的进展和理论的更新有望为PEVA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构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以纳米材料为平台发展起来的诊疗一体化技术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其在疾病诊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随着纳米医学的迅速发展,磁性纳米颗粒(MNPs)的合成工艺不断成熟。MNPs具有表面易于进行化学修饰、形状和粒径可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及磁学性能优良等优点,使其在疾病诊断、药物靶向递送、医学成像、热疗和放射治疗等临床治疗领域广泛应用,也使其成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质材料。综述了MNPs在磁导向递药、磁热疗和多模式成像这3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诊疗一体化平台的优势,并对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亚型报告的国际新命名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眼底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多模式影像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新命名系统对于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由视网膜专家、眼底读片专家以及眼病理学家组成的nAMD研究组经过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在原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病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等新型影像和当前的病理认识,建立了nAMD亚型和相关病变的新命名,以帮助眼底病医师对各种不同表现nAMD患者进行分组和研究。该共识提出术语"黄斑新生血管",并将其分为1型、2型、3型;同时针对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出血、纤维化、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等黄斑新生血管相关病变进行了命名。这一新命名有助于改善不同研究之间、临床诊疗上的沟通,在读片中心和研究者之间建立标准定义和术语,将进一步推动眼底病医师对nAMD的认识和交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模式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病变阶段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多模式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不同病变阶段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确诊的28例(56眼)Stargardt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自发荧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炫彩眼底成像、血流成像OCT(OCTA)等多模式检查,总结各类影像检查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结果::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随病变进展黄斑区的萎缩病变逐渐扩大,伴后极部眼底色泽改变。炫彩成像通过多波长的组合,可用更好的对比度和层次感显示出萎缩的细胞和范围。眼底自发荧光通过自发荧光的高低变化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受损情况,同时能清楚直观地显示黄斑区萎缩病灶的大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Stargardt病中的观察可直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血管的损伤程度。随着Stargardt病的发展,黄斑区RPE层萎缩范围扩大,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继发进行性萎缩。OCT提供了断层眼底的影像信息,随病变进展,中心凹周围神经上皮层变薄,光感受器不同程度萎缩、消失,RPE层不同程度萎缩,反光减弱,脉络膜层毛细血管萎缩,从层次深度和范围的广度都体现了病变的发展。OCTA中本研究观察到随着病变的进展,各层次血管密度呈减少趋势。扫描视网膜深层血管时,透见了下方的脉络膜血管,随着萎缩加重,透见的脉络膜血管的范围扩大。结论::不同的眼科影像技术在Stargardt病的不同阶段表现有各自特点和优势,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角度的追踪随访、病情评估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吸附可选择性清除致病抗体,目前在神经免疫性疾病中取得良好效果。致病抗体的类型和滴度对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严重程度起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脑炎一线免疫治疗包括类固醇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免疫吸附可选择性快速消除自身抗体,可作为多模式免疫治疗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