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手指末节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应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手指末节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们共收治拇手指末节组织缺损患者30例,12例拇指、2例示指、2例中指末节缺损病例采用趾腓侧皮瓣修复,6例示指、3例中指末节缺损采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5例2个及以上手指指端缺损采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联合应用修复.术后予显微外科常规护理,记录皮瓣存活情况.出院后定期随访皮瓣外观、皮瓣两点分辨觉、手指甲板外观、指关节屈伸活动功能、手功能评分、足部供区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30例皮瓣全部存活.末次随访时再造拇手指外观与对侧拇手指相似,皮瓣质地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3~10 mm.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评分:优26例,良4例.30例病例再造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良好.所有病例足部供区切口愈合良好,足部行走、跑跳无影响.本组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 应用趾腓侧与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饰性再造拇手指末节各类组织缺损,再造拇、手指外形美观,感觉功能良好,足部供区损伤小,且两种皮瓣优势互补,血供同源,切取方法类似,是各类拇、手指末节缺损的理想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体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Arteriovascular malformations,AVM)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3例体表软组织AVM病例的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8~62岁,平均27.3岁.病灶位于头颈部29例,躯干部5例,上肢4例,下肢5例.对病灶进行Schobinger临床分期和Yakes血管构筑学分型,分析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总结手术治疗策略.结果 本组43例患者,根据Schobinger临床分期,本组病例Ⅰ期8例、Ⅱ期21例、Ⅲ期13例、Ⅳ期1例.根据Yakes血管构筑分型,本组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7例、Ⅳ型17例,1例缺少血管造影结果未分型.手术方法包括直接手术切除(29例)、介入栓塞后手术切除(5例)、应用扩张器分期手术切除(6例)和截肢/截趾/截指(3例).创面修复方法中,14例直接关闭创面,15例采用皮片修复,6例采用扩张皮瓣修复,8例采用局部皮瓣修复.所有切口一期愈合,皮片和皮瓣成活好.随访6~112个月(平均33.7个月),治愈37例,改善6例,治愈率84%.结论 根据动静脉畸形的部位、解剖关系、临床分期和血管构筑分型,联合介入栓塞和扩张器治疗等方法,进行个性化手术治疗,能获得比较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CT三维分析在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LAAO)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心脏CT三维(CT-3D)分析在LAAO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相关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CT-3D分析在简化式LAAO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手术效率及术后随访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 2021 年 5 月—2024 年 1 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简化式LAAO的52例患者,采用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前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研究组术前行CT-3D分析.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和术中数据,包括左心耳(LAA)最大开口直径和深度,输送鞘管和LAA轴匹配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造影剂用量、封堵器一次性展开率和选择成功率、术中封堵器残余分流(PDL)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在术后 90 d对患者进行CT-3D随访.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 26 例,均使用WATCHMAN封堵器,均成功完成LAAO,均未出现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入选患者术前检查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对照组LAA最大开口直径在术前TEE和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值分别为(22.9±4.1)mm和(25.4±2.9)mm,两指标无相关性(r=0.374,P=0.060);对照组LAA可用深度在术前TEE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5.7±8.1)mm和(23.7±3.4)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392,P=0.048).研究组LAA最大开口直径在术前CT-3D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5.0±3.3)mm和(24.9±5.8)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566,P=0.003);研究组LAA可用深度在术前CT-3D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3.5±4.2)mm和(23.1±4.0)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774,P<0.001).研究组输送鞘管和LAA轴匹配率[25 例(96.2%)]高于对照组[20 例(76.9%)](χ2=4.172,P=0.042);研究组房间隔穿刺时间、封堵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微小PDL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共 37 例患者(对照组 16 例,研究组 21 例)完成术后 90 d随访,未发现器械相关血栓(DRT)或>5 mm 的PDL,部分患者封堵器未完全内皮化.结论 简化LAAO术前使用CT-3D引导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降低术中微小PDL的发生率,术后随访在检测封堵器表面是否完全内皮化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随着CT-3D在LAAO应用的进展,将来可以结合 3D打印技术,真实模拟手术过程,使LAAO手术更加安全、高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空气加压法在腹腔镜腹壁嵌顿疝修补术中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空气加压法在腹腔镜腹壁嵌顿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16 例腹壁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壁疝8 例(侧腹壁切口疝4 例,中线切口疝2 例,造口旁疝2 例),脐疝8 例.在空气加压法辅助下行腹腔镜手术,分析手术时间、术中疝大小与还纳情况、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16 例患者均在空气加压法辅助下顺利完成嵌顿疝的还纳与修补.手术时间85~220 min,平均(154.70±39.06)min,还纳疝内容物时间(18.35±4.98)min,疝环口直径 3~10 cm.16 例患者均伴有小肠嵌顿,5 例肠管坏死中转开腹,行小肠切除术;术中发现隐匿性缺损2 例.术后排气时间1~5d,平均(3.00±1.08)d;术后疼痛评分(3.56±4.01)分,予以对症治疗后疼痛缓解.术后住院3~10d,平均(6.27±1.93)d.随访8~32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 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肠梗阻、补片感染、复发等并发症.结论:熟练掌握腹腔镜疝修补术技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空气加压法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腹壁嵌顿疝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I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分级及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分别测量手术前后颈、胸、腰椎使用双Y型钛板PLC回植的各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评估术后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 6例患者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2.9)个(1~8个),手术椎管共 24个节段,其中固定节段23个,包括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为15段,两孔微钛板固定节段为8段.除1例术后切口为Ⅰ类乙等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类甲等愈合,无感染、局部异常积液、脑脊液漏,未出现钛板置入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局部微钛板固定良好,无塌陷、移位、断板等情况发生,椎管无后凸、侧凸畸形.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4.1)个月(3~12个月).McCormick分级,术前:Ⅱ级5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临床症状好转3例,不变1例,恶化2例.IJOA评分术前(16.33±1.97)分,末次随访升至(17.67±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0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术后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均<5分,无1例出现脊柱失稳.与术前比较15个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髓脊柱手术采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椎板技术重建椎管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术后无脊柱失稳及椎管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症状硬脑膜动静脉瘘进展至丘脑痴呆:1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总结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丘脑性痴呆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例经脑血管造影诊断为BordenⅢ型或CognardⅣ型DAVF 41岁女性病例资料,尤其是病程中随访MRI.结果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性认知障碍,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异常信号.在接受经动脉栓塞治疗后,瘘口完全栓塞,后续认知功能和丘脑异常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恢复日常工作.结论 从无症状进展至痴呆的连续头颅MRI检查,提示大脑大静脉持续扩张,可为阐明DAVF病程提供新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术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术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术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 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 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 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告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共收治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患者9例。统计手术治疗次数及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彻底清创后Ⅰ期直接闭合创面4例,Ⅱ期缝合创面4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1例。行一次手术治疗4例,两次4例,三次1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感染。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5~6.0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为特殊类型的手部高压注射伤,因聚氨酯发泡剂化学性质稳定,损伤机制主要在于高压产生的物理力及注射物膨胀力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应在Ⅰ期尽早对组织进行彻底清创和减压,如无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或皮肤缺损的患者可Ⅰ期直接闭合创面,无需多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