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史女性再发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生育史女性妊娠再发风险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阐明新发突变家系DMD基因突变规律,并探讨此类家系遗传咨询的模式。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DMD家系64例,首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DMD家系患者及其母亲DMD基因79个外显子进行缺失或重复分析,选取患者DMD基因突变而其母亲DMD基因未见突变的新发突变家系纳入本研究,然后利用MLPA技术联合短片段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连锁分析对新发突变家系女性再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结果:64个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均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家系;共对65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其中性别决定基因(SRY)阴性26例,SRY阳性39例,DMD基因无突变63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2例,产后随访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MD基因新发突变家系外显子突变主要表现为外显子的缺失突变,集中在45~55外显子区域,对于新发突变家系,有DMD患者生育史的女性,即使DMD基因外显子未见突变,仍建议其孕期进行DMD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X连锁隐性遗传的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胎儿的产前遗传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例产前超声提示牙胚完全缺失疑为X-连锁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胎儿及其母亲进行 EDA基因变异分析,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母亲的临床资料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纯化后NGS测序,变异位点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在胎儿的羊水细胞中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同一位点。结果:母亲的 EDA基因第8外显子检测到c.574G>A杂合错义变异(p.Ala192Thr),胎儿为同一位点的半合子变异。根据变异类型及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均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EDA基因第8外显子的c.574G>A错义变异可能为该家系的致病性变异,结合临床资料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个颈动脉体瘤家系的 SDHD基因变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个颈动脉体瘤家系进行变异检测,明确其病因。方法:对家系成员进行查体、彩超检查、CT扫描,对先证者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再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对候选变异进行功能预测,并在家系成员中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携带 SDHD基因第3外显子剪接区c.170-1G>T杂合变异,15个家系成员携带致病变异,其中6人已死于心脑血管病,现存9人均已发生颈动脉体瘤、高血压。本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结论:SDHD基因c.170-1G>T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本家系发病的原因,颈动脉体瘤患者除了常规临床检查还应进行基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丙酮酸激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细胞酶病,以肤色苍白或黄疸、肝脾肿大、严重贫血为特征,治疗以长期规律性输注红细胞、脾切除为主。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PKD,患儿生后出现极重度溶血性贫血,基因检查发现PKLR基因编码区存在2个杂合错义变异,输血治疗后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6,XX男性性反转综合征伴无精子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32岁,因"婚后未避孕未育4年"就诊。女方平素月经规律。男方体健,无勃起及射精障碍,否认糖尿病、前列腺炎、腮腺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史。患者为家中独子,父母体健,否认近亲结婚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身高155 cm,体重72 kg,左侧睾丸约2 mL,右侧睾丸约1 mL,质软,双侧输精管及附睾均可扪及,未发现精索静脉曲张。患者3次检查精液均未发现精子。性激素检查:卵泡刺激素33.13 IU/L(正常参考值0.95 ~ 11.95 IU/L),黄体生成素12.28 IU/L(正常参考值0.57 ~ 12.07 IU/L),睾酮8.93 nmol/L(正常参考值4.94 ~ 32.01 nmol/L),雌二醇113.22 pmol/L(正常参考值40.4 ~ 161.5 pmol/L),泌乳素149.57 nmol/L(正常参考值72.66 ~ 407.4 mIU /L)。抑制素B < 10 pg/mL(正常参考值40.4 ~ 161.5 pmol/L)。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X(图1)。PCR-探针法检测 SRY基因结果为阳性,体征如图2(已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其父母核型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罕见嵌合型2-三体综合征1例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孕妇 27岁,G 1P 0,孕21 +2周因无创产前检测提示胎儿2号染色体数目偏多就诊。孕妇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放射性接触史。平素月经不规律,(2~3)/(30~45) d。孕8周曾因少量阴道出血保胎治疗一周,早孕反应不明显。血清学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未见报告)。孕19周行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提示胎儿2号染色体数目偏多。孕21 +5周超声提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双顶径、肱骨和股骨经线均小于2 SD(双顶径46 mm,头围173 mm,腹围144 mm,股骨长27 mm,肱骨长28 mm,最大羊水池深度48 mm),胎儿偏小2 +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RISPRi在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及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导致的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巨大挑战。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菌株使得结核病治疗更加困难。不断研发新遗传工具,探索MTB生理,有望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其中,最近用于MTB研究的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干扰(CRISPRi)与高通量测序相结合,为揭示MTB生理和遗传提供了基础。本文综述了CRISPRi在MTB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技术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海省2005-201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青海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规律与趋势,对2005-2019年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青海省布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青海省2005-2019年布病报告数据,描述和分析其时间、地区和人群三间分布。采用BCSP31聚合酶链式反应(BCSP31-PCR)、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方法鉴定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05-2019年青海省累计报告病例577例,平均发病率为0.07/10万,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集中在每年的3-10月。577例病例分布在6个自治州(市)的31个县(市、区)中,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是门源回族自治县(22.88 %,132/577)、天峻县(10.57 %,61/577)、西宁市(10.57 %,61/577)、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0.51 %,58/577)和海晏县(9.53 %,55/577)。年龄范围8~82岁,男女性别比为1.8∶1(374/203),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47.83 %,276/577)。从人全血中分离的10株菌株均为羊种Ⅲ型布鲁氏菌,分为5种基因型(2种基因型为单基因型,3种基因型为相同基因型),MLVA-16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青海省已发表文献的26株羊种Ⅲ型布鲁氏菌的遗传关系较近。 结论:青海省布病疫情呈回升趋势,应加强人群监测和疫情通报,MLVA-16分型呈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以提高布病监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9月12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数据规范与分类,同时使用Excel 2019、Cytoscape 3.8.0及Qrigin 2021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系统聚类等分析,获取用药规律及核心组方.进一步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分别获取核心组方活性成分、治疗靶点、疾病相关靶点,利用STRING 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运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 1.2.3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纳入方剂192首,包含药物225味,药性以寒、温、平者最为多见,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肝、肺、胃及脾经.功效类型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关联分析显示常见配伍为白术-郁金-茯苓-丹参、白术-郁金-茯苓、黄芪-珍珠草-丹参等.聚类分析分为4类,聚类效果较好.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提示,核心组方有效成分201种,作用靶点4 208个,疾病靶点2 920个,药物疾病共有交集靶点104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1 369条,细胞组分(celluar component,CC)87条,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20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通路190条,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构象趋于稳定.[结论]运用文献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总结出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及核心组方,进一步探究到核心组方干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潜在的治疗靶点及信号通路,并且分子对接结果良好,能够为今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副脾的临床特点及术后残留的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副脾的临床特点及脾切除术后副脾残留患儿的预后,完善HS的诊疗流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脾切除术的54例H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4例,手术年龄为(8.2±3.5)岁。根据手术记录、术后病理及超声结果筛选存在副脾的患儿,分析影像学资料和副脾情况。通过电话或微信随访预后,包括有无严重感染和溶血性贫血复发,分析副脾残留患儿的预后。结果:26例(26/54,48.1%)患儿存在副脾,4例(4/26,15.4%)术前检查提示存在副脾。分别有16例、6例和3例患儿存在1个、2个和3个副脾。明确具体位置的副脾共37个,主要位于脾门(30/37,81.1%)和脾结肠韧带(5/37,13.5%)。共50例(50/54,92.6%)患儿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1.5,3.6)年,随访年龄为(11.1±3.4)岁。1例(1/50,2.0%)术后出现2次严重感染。7例(7/54,13.0%)脾切除术后残留副脾,4例为术中未发现副脾,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7±0.9)年。1例术中发现副脾,但未切除,术后3年内间接胆红素持续升高,残留副脾体积逐渐增大,且术后3年复查超声检查提示存在2个副脾;之后随访2年,胆红素和副脾性质未再变化。其余副脾残留患儿随访未出现严重感染和溶血性贫血复发症状。结论:HS患儿存在副脾比例高,主要位于脾门,术前诊断副脾困难,需术中仔细探查予以切除。HS脾切除术后出现黄疸需注意有无副脾残留。副脾残留患儿术后存在溶血情况但短期内可不出现贫血症状,能否长期稳定需规律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