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对图表的要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作者投稿时,原稿中若有图示,每幅图表应单占1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应冠有图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以5:7为宜.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方向及作者姓名.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电子版投稿中图片建议采用JPG格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毛发移植治疗头皮烧伤后瘢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脂肪移植联合毛发移植治疗烧伤后质硬、菲薄头皮扁平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收治的烧伤后质硬、菲薄头皮扁平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于下腹部或大腿外侧抽吸脂肪,静置15 min后注射于头皮瘢痕下,质硬、菲薄瘢痕区域约0.8 ml/cm 2,较厚柔软瘢痕区域0.2~0.4 ml/cm 2。脂肪移植3个月之后再于瘢痕秃发区行毛发移植,移植密度:质硬、菲薄瘢痕区域为25~35毛囊单位(FUs)/cm 2,较厚柔软瘢痕区域为30~40 FUs/cm 2。由2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分别在头皮脂肪移植术前和移植3个月后毛发移植前对所有患者头皮质硬、菲薄的瘢痕区域进行评分。VSS评分以 M( Q1, Q3)表示,术前和术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植发术中记录质硬、菲薄的瘢痕区域内植入毛发的密度,毛发移植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该部位成活头发的密度,计算出毛发成活率(成活毛发密度/植入毛发密度×100%)。由1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评价植发区头皮瘢痕被遮盖的程度,包括完全被遮盖、基本被遮盖、部分被遮盖。患者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结果:共纳入57例烧伤后头皮瘢痕患者,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13~47岁;头皮瘢痕形成至就诊时间为8~41年;头皮瘢痕面积为17~120 cm 2,平均63.3 cm 2。57例患者脂肪注射量为13~75 ml,在1次脂肪移植术后3~8个月行毛发移植,移植毛发总量为510~3 120 FUs。脂肪移植术后VSS总分为4(3,4)分,明显低于术前的7(6,7)分( W=6.70, P<0.001),其中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均较术前降低( P<0.01)。毛发移植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质硬、菲薄瘢痕区域毛发成活率为68.2%(22.7 FUs/cm 2/33.3 FUs/cm 2)~89.7%(26.1 FUs/cm 2/29.1 FUs/cm 2),平均为81.3%;32例患者头皮瘢痕完全被遮盖,25例基本被遮盖;29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非常满意,28例表示满意。 结论:在质硬、菲薄的头皮瘢痕下方先注射脂肪再行毛发移植,能获得较高的毛发成活率,是一种有效的改善头皮瘢痕外观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照护者遮盖治疗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照护者行遮盖治疗的真实体验,为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视力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14名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照护者,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分析、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3个主题,7个亚主题,分别为情绪体验(病耻感明显、正性发展);应对困难(遮盖初期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治疗信心受损);缺乏他人支持(缺乏专业支持、缺乏家庭支持)。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照护者存在明显的病耻感,进行遮盖治疗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与他人支持。医护人员应关注照护者的心理状况,构建规范的术后视功能康复方案,合理利用健康教育手段,帮助其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念,完善医疗专业支持,促进家庭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治疗轻度上睑下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求一种新的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方法。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外科对轻度上睑下垂患者31例,13例为双侧,18例为单侧,共44只眼;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18~51岁;用眶隔翻转向下与下方眼轮匝肌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观察其效果。结果:31例44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重睑线形态良好,眼睑闭合良好。随访6个月,轻度上睑下垂均得到矫正,无上睑退缩,无眼睑闭合不全。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双眼平视前方时睑缘遮盖角膜高度分别为3.03±0.32,1.55±0.19( P<0.01)。术后25例(80.6%)达到满意效果,6例为基本满意,无不满意者。 结论: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双眼复视239例的病因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39例儿童双眼复视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主诉双眼复视患儿23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5例,女性94例;年龄3~18(10.2±3.68)岁。对其临床表现、复视特征及复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双眼复视患儿多伴有上睑下垂、视力下降及眼痛,常常遮挡一眼或采用代偿头位。以水平复视(180/239)及持续性复视(174/239)多见。多数合并明显或轻度斜视(207/239),部分患儿需反复交替遮盖或遮盖一眼后发现眼位偏斜(15/239)。病因主要以非麻痹性斜视为主(138/239),22例发现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9.2%)。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所致复视往往较非麻痹性斜视和颅神经麻痹性复视更易合并神经系统症状( χ2=6.16,12.78; P=0.012,<0.001)。治疗以手术及配戴三棱镜为主。 结论:双眼复视多由非麻痹性斜视引起。部分患儿双眼复视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其为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蓝光对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的抑制作用及其视锥细胞密度变化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蓝光干预对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普通级2周龄三色豚鼠48只,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蓝光组和白光组,每组各24只。所有豚鼠右眼佩戴-5.00 D镜片建立光学离焦模型,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予遮盖。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测量豚鼠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取右眼眼球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S及M视锥细胞密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视网膜视黄酸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视黄酸受体(RAR-β)和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巩膜厚度变化。结果:实验开始后8周,蓝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实验眼出现(0.63±0.12)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对照眼较白光组对照眼出现(0.42±0.09)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实验眼较蓝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52±0.09)D,眼轴增长(0.06±0.00)mm;白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66±0.07)D,眼轴增长(0.13±0.0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蓝光组豚鼠视网膜背侧和腹侧M视锥细胞密度小于白光组,背侧和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大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3、52.23、42.09、25.02,均 P<0.05)。蓝光干预后近视延缓与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增加呈强正相关( r=0.95, P<0.01)。蓝光组视黄酸含量、RAR-β和MMP-2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减少,TIMP-2和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73、7.45、3.72、6.19、9.03,均 P<0.05)。蓝光组巩膜厚度为(125.0±7.8)μm,较白光组的(102.0±6.3)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3, P<0.05)。 结论:蓝光可抑制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豚鼠屈光度的改变可能通过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变化影响视网膜视黄酸及巩膜胶原的表达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窄谱中波紫外线围白斑照射治疗难治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围白斑照射治疗难治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治疗的126例难治性白癜风,分别采用遮盖白斑、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围白斑区域皮肤和常规照射白斑治疗,每周2次,持续3个月。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疗效。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按1∶1匹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层分析围白斑照射法对于难治性白癜风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围白斑照射组皮损420处,常规照射组257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各190处,匹配前后,围白斑照射组有效率(71.9%、67.9%)均高于常规照射组(31.9%、30.0%,均 P < 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白斑照射与常规照射对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 = 4.9,95% CI:3.2,7.6, 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围白斑照射与常规照射对疗效的影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OR = 12.0,95% CI:6.5,22.3, P < 0.001)。对不同毛发类型与照射方法对白斑疗效的影响进行分层分析,匹配前,毛白白斑采用常规照射187处,围白斑照射246处,毛黑白斑采用常规照射70处,围白斑照射174处;匹配后,毛白白斑两照射组各140处,毛黑白斑各50处。对于毛白白斑,匹配前后围白斑照射组的有效率(77.6%、72.8%)均好于常规照射组(19.3%、20.7%, P < 0.01)。对于毛黑白斑,匹配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908)。 结论:围白斑窄谱中波紫外线对于治疗难治性白癜风尤其是白斑处毛发变白的皮损疗效优于一般照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共同性伴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1,男,5岁4个月,因"右眼突发内斜伴双眼复视2个月"于2021年3月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和全身病史。眼部检查示:双眼裸眼视力均1.0;1%阿托品凝胶散瞳验光:右眼+3.25 DS,左眼+3.25 DS/-0.50 DC×175°;双眼前节、眼底检查未见异常。主视眼为左眼。无代偿头位。角膜映光法:右眼注视=左眼注视,裸眼+30°;眼球运动正常。神经内科会诊及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未见异常。远视全矫戴镜后内斜视减轻但未完全矫正。诊断:双眼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2022年3月行斜视手术治疗,术前检查示:角膜映光法:裸眼+30°、戴镜+20°;同视机检查(10°画片):Ⅰ级斜视度裸眼+33°、戴镜+27°(自觉=他觉);Ⅱ级融合范围-2°~+4°;Ⅲ级立体视有。棱镜度检查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马氏杆三棱镜和Base-out(BO)恢复点3种方法 [1,2],使用等腰树脂三棱镜,当斜视度大于50 △时在患者双眼前分别放置三棱镜,此时棱镜度根据三棱镜分放双眼与实际棱镜度的换算表计算 [3]。远、近斜视度均依据BO恢复点,手术设计参照Wright增量公式 [4],即手术目标量为裸眼看近和戴镜看远斜视度的平均值,见表1。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无阻力。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检查见表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面积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防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面积热烧伤患者眼睑和角膜病变的特点和不同治疗措施的效果,寻找防治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至2019年收治于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学部并在眼科医学部会诊的全身Ⅲ度烧伤面积大于70%体表总面积且累及眼部的16例(32只眼)热烧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眼睑烧伤深度为深Ⅱ至Ⅳ度。对患者全身及眼部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11例患者(22只眼)因角膜暴露接受手术治疗(其余5例治疗期间死于全身并发症),9只眼行眼睑自体全厚皮植皮术(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治疗,11只眼仅行EFTSG,2只眼因眼睑外翻较轻仅行部分睑裂缝合术未行EFTSG以保护角膜。通过眼睑闭合程度、视力、角膜情况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总结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最佳防治方案。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男性,年龄(36.8±10.4)岁,热烧伤面积占体表总面积的84.0%±9.1%。75%(24/32)的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角膜损伤发生在伤后(35.1±15.6)D,其中18.8%(6/32)发展为角膜穿孔。接受手术治疗的22只眼中,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术的9只眼术后角膜溃疡修复,视功能最大限度保留;EFTSG未联合睑裂缝合术的11只眼中有8只眼术后再次发生睑外翻,其中4例出现角膜溃疡,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在大面积热烧伤累及眼睑的患者角膜溃疡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角膜暴露至关重要。早期EFTSG联合睑裂缝合是预防角膜溃疡的关键。对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结膜瓣或球筋膜瓣遮盖,同时进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是挽救患者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35岁人群近距隐斜视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3~35岁人群近距隐斜视患病率及其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8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3~35岁屈光不正者,以三棱镜遮盖法测量近距隐斜视度,并计算近距隐斜视发生率。分析近距隐斜视度与年龄、屈光参差、等效球镜度、球镜度、散光度及散光轴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受检者477例,近距水平隐斜视发生率为81.55%(389/477),其中外隐斜视占62.26%(297/477),范围为-1 △~-32 △;内隐斜视占19.29%(92/477),范围+1 △~ +14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近距隐斜视度与年龄呈正相关( rs=0.26, P<0.001),与屈光参差呈负相关( rs=-0.14, P=0.003),与左眼等效球镜度( rs=-0.19, P<0.001)和右眼等效球镜度( rs=-0.15, P<0.001)呈负相关,与左眼球镜度( rs=-0.19, P<0.001)和右眼( rs=-0.15, P=0.002)球镜度呈负相关,与左眼散光轴向呈负相关( rs=-0.15, P=0.026),与右眼散光轴向( rs=-0.02, P=0.722)、左眼散光度( rs=0.11, P=0.107)、右眼散光度( rs=0.06, P=0.386)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3~35岁屈光不正人群中近距隐斜视较为普遍,且以外隐斜视为主。近距隐斜视度与年龄、屈光参差、等效球镜度、球镜度、左眼散光轴向相关,但与散光度、右眼散光轴向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