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在修复手指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定位下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手指损伤保指治疗术后皮肤坏死患者7例(7指)。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6~50岁,平均31岁;手指创面面积3.5 cm×3.0 cm~5.5 cm×4.0 cm,均伴有骨与肌腱外露。患者均二期采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3.5 cm~6.0 cm×4.5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定位穿支,术中通过将皮瓣源血管或穿支血管与手指指动脉及皮下静脉吻合重建皮瓣血供,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等治疗,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予皮瓣切口湿敷及放血治疗后顺利成活,术区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5~15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感觉恢复至S2~S3+。皮瓣供区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正常。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85.7%。结论:应用游离臂内侧皮瓣修复手指保指术后存留创面,可保留指体完整性,且皮瓣切取方便,供区相对隐蔽,修复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重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瓣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瓣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瓣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舒适护理在IshikawaⅡ区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舒适化护理模式在Ishikawa Ⅱ区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9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收治的61例70指Ishikawa Ⅱ区完全离断伤患者,应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术后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并记录术后24 h内及术后72 h疼痛程度、夜间睡眠质量及负面情绪。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组间比较用 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 χ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采用复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再植指的并发症及成活情况。 结果:术后24 h内VAS评分[(5.92±1.46)分]高于术后72 h评分[(2.08±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h内PSQI及SAS结果[分别为(6.42±1.18)分和(30.81±2.03)分]均高于术后72 h评分[分别为(3.33±1.07)分和(44.0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本组61例70指中,66指未出现血管危象,均顺利成活。4指发生血管危象,予以对症处理后,1指成活,3指坏死。术后随访5~47个月,平均11.3个月,再植指体血供良好,外形饱满。 结论: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提高Ishikawa Ⅱ区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舒适度,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增强患者依从性,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及成功率,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IshikawaⅡ区断指再植回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IshikawaⅡ区断指再植静脉回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70指IshikawaⅡ区完全离断患者进行再植术,术中因无指背皮下静脉吻合,采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其中吻合指腹静脉77条,吻合指侧方静脉86条,吻合甲床静脉12条。结果:本组70指,其中66指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无需湿敷放血治疗,指体血运良好,一期顺利存活;4指出现静脉危象,予甲床或指端小切口肝素棉球湿敷放血治疗,1指存活、3指坏死。再植成活率95.7%。存活指体术后随访时间为5~47个月,平均11.3个月,再植指体血供良好,皮肤质地良好,外形饱满。46指指甲生长良好,13指轻微畸形,8指畸形明显或生长不全。感觉恢复均S 3以上,两点分辨觉为3~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67指存活指体:优59指,良8指;优良率100%。 结论:了解IshikawaⅡ区断指静脉分布规律,采用非常规静脉吻合方式重建静脉回流,可明显提高再植指体成活率,恢复良好的外观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在体左/右半肝劈裂式肝移植技术改进和创新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供者在体左/右半肝劈裂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及应用于临床肝移植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实施在体左/右半肝劈裂供肝(27例)及相应受者(49例)的临床资料,按供肝采用的劈裂肝技术分为常规劈裂组(A组,13例)和创新劈裂组(B组,14例),相应受者分为常规劈裂受者组(C组,25例)和创新劈裂受者组(D组,24例)。比较分析A、B两组供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应两组受者近期疗效,随访截至2022年9月30日。结果:27例供者中男性23例,女性4例,死亡原因颅脑外伤12例,自发性脑出血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B组供者体重和体重指数大于A组,血钠水平低于A组( P< 0.05)。A组供肝劈裂中位手术时间230 min高于B组的175 min( P=0.022)。左/右半供肝脉管分配比例A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供肝下腔静脉劈裂A组1例,B组10例( P=0.001)。20例需要Ⅴ/Ⅷ段流出道重建的右半肝移植中,A组12例和B组3例采用传统的独立架桥重建(独立式),B组5例采用创新的下腔静脉成型联合重建(联合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受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C组与D组手术时间、无肝期及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中7例留置"T"管,D组为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近期疗效比较,49例受者中12例出现26起Clavien-Dindo分级≥Ⅲ级并发症,其中C组7例,D组5例,但Ⅲ级及以上胆道并发症C组6例,D组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因术后严重并发症死亡2例,其中C、D组各1例。移植肝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5.9%和87.7%,受者6个月和1年存活率分别为95.9%和92.4%。 结论:左/右半肝劈裂式肝移植经一定手术量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手术时间可趋向缩短。改进的下腔静脉劈裂术式和创新的Ⅴ/Ⅷ段静脉回流联合下腔静脉重建术式经临床应用证明是可行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abbe静脉CT灌注成像三维重建的临床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三维可视化重建对Labbe静脉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9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行头颅CTP检查,且无颅内静脉系统疾病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50例(100侧)。观察Labbe静脉的显影情况和形态,测量Labbe静脉的管径及其在颅骨表面的投影。结果:50例(100侧)患者观察到90支(左侧48支,右侧42支)Labbe静脉。其中单干型60侧(60%),双干型15侧(15%),未显影25侧(25%;左侧10侧,右侧15侧),左、右侧Labbe静脉的管径分别0.57~2.46(1.66±0.62)mm、0.67~2.81(1.63±0.64)mm。86支回流至横窦的Labbe静脉中,回流点的后缘在下水平线上方0.33~1.54(0.98±0.35)cm处,在颧弓中点后方2.83~7.56(4.48±1.36)cm处。结论:CTP三维可视化重建图像能较清晰地显示绝大部分Labbe静脉,并能标注Labbe静脉在横窦上回流位置的体表投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在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告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重建髂外静脉异常受者的移植肾静脉回流系统。方法:总结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和2017年的2例采用人工血管重建肾脏血流移植术。1例25岁男性,髂外静脉分枝畸形,髂总静脉很短,并且供肾静脉三支汇合后肾静脉共干部分很短,无法完成常规静脉吻合;1例45岁女性由于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髂外静脉无法与肾静脉吻合。结果:2例受者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16 mm×8 mm(Y形),重建移植肾静脉回流系统,未出现血管及其他并发症,分别随访60个月和40个月,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肾移植手术中人工血管在遇到血管变异时可作为应急处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血管应用于活体肝移植流出道重建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中应用人造血管进行静脉流出道重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期间,14例活体肝移植受者使用人工血管进行流出道重建,共重建25支血管,回顾分析术后重建血管通畅率及闭塞血管引流段交通支形成率,受者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重建血管通畅率及闭塞血管引流段交通支形成率分别为88%、84%、63.6%、59%及0%、50%、62.5%、66.7%,术后2周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血管重建区域感染、血肿及间置血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血管重建移植肝流出道,增加了肝静脉回流,利于移植肝功能恢复,重建血管相关并发症并未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的带蒂轴型皮瓣选择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的带蒂轴型皮瓣选择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6例高压电烧伤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单侧缺损者11例、双侧缺损者5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5~75岁。彻底清创后拟用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4.0 cm~12.0 cm×8.0 cm。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充分评估患肢血管损伤程度,明确血管网的分布和交通吻合情况,及早应用具有可靠血运的带蒂轴型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3.0 cm×2.0 cm~13.0 cm×8.0 cm。供瓣区创面采用头部刃厚皮或大腿中厚皮修复。统计足踝部各区创面采用的皮瓣情况,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患者行走功能。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足踝部功能并评级。结果:采用逆行足背皮瓣修复2个趾区创面,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3个内踝区创面、2个足跟区创面,采用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采用逆行足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5个足底前区创面,采用趾足底固有动脉皮瓣修复1个趾区创面,采用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1个足背区创面、1个外踝区创面,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个外踝区创面、1个足背区创面。1例患者术后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治疗后成活;其余皮瓣和皮片术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较佳,患者行走功能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足踝部功能评分为76~95分,评级为优者11例、良者5例。结论:根据足踝部高压电烧伤情况,早期彻底清创,术前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估患肢血管情况,选择血运可靠的带蒂轴型皮瓣是修复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及重建相关功能的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缔组织病合并淋巴管梗阻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总结结缔组织病(CTD)合并淋巴管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住院患者中CTD合并淋巴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转归等数据.将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多的SLE和RA患者,按照性别、年龄1:2匹配,随机选取同时期入院的不合并有淋巴管回流障碍的SLE、RA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之间进行比较时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有44例CTD合并淋巴管梗阻患者,男性7例,女性37例;其中类风湿关节炎(RA)1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8例,系统性硬化病(SSc)1例.CTD发病年龄14~68岁,平均(37±15)岁;CTD病程1~480个月,中位病程66个月.出现淋巴管梗阻症状如肢体水肿或者胸腹腔积液的平均年龄(42±17)岁,有淋巴管梗阻症状病程3~480个月,中位病程12个月.59%患者(26/44)先诊断CTD后出现淋巴管梗阻并发症,41%患者(18/44)以淋巴管梗阻症状为CTD首发表现.44例患者均行淋巴管相关影像学检查,分别表现为胸导管梗阻(64%,28/44),胸导管畸形或者变异(36%,16/44),肢体淋巴回流障碍(34%,15/44),小肠淋巴管扩张或肠蛋白质丢失(18%,8/44).RA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12/14),与无淋巴管受累的对照组相比,有淋巴管受累患者发病年龄较低[(34±14)岁和(44±13)岁,t=-2.15,P=0.037],有更长的RA病程[(17±11)个月和(7±7)个月,t=3.38,P=0.002];而SLE患者则表现为乳糜性多浆膜腔积液(20/21).与对照组相比SLE合并淋巴管梗阻患者,出现狼疮肾炎[60%(12/21)和86%(36/42),x2=4.87,P=0.027]和狼疮脑病[0(0/21)和 16.7%(7/42),x2=6.11,P=0.013]的比例较低,但更易出现多浆膜腔积液[95%(20/21)和62%(25/42),x2=7.63,P=0.006).27%(12/44)患者经积极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54%(24/44)的患者需要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淋巴管重建手术,5例失访,死亡2例.结论 CTD可累及淋巴管导致淋巴管梗阻,也可以淋巴管梗阻为CTD的首发症状,应引起风湿科医生的重视.育龄期女性出现难治性多浆膜腔积液或者淋巴水肿应警惕是否合并CTD.淋巴管梗阻可能与CTD长期慢性炎症相关,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外科手术是治疗CTD淋巴管受累策略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