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颅底大金属异物击入损伤颈内动脉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例面颅底大金属异物击入损伤颈内动脉岩段(C2段)的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异物侧颈内动脉颅内段血流完全中断,经手术探查发现异物导致颈内动脉岩段管壁破裂并长段血栓形成,以钛夹夹闭颈内动脉远心端,经颈部结扎颈内动脉近心端后,安全取出异物。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保守治疗老年医源性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微创保守治疗对医源性十二指肠穿孔老年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13例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我院消化内科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十二指肠穿孔的老年患者,其中胆管结石11例、十二指肠乳头类癌2例,患者均行内镜下微创保守治疗,总结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10例穿孔为术中发现,其中9例采用全覆膜肠道金属支架和(或)金属钛夹封闭,穿孔均成功闭合,使用钛夹(3.56±1.26)个,夹闭耗时(15.86±3.18) min;1例采用2T双腔镜下放置全覆膜肠道金属支架封闭成功。3例穿孔为术后发现,其中2例予胃肠减压,保守治疗1~2周后痊愈出院;1例因腹膜后积液明显,行介入治疗,置入腹腔双套引流管行引流和冲洗,住院治疗共118 d后痊愈出院。结论: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十二指肠穿孔的老年患者,采用微创保守治疗安全有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3支杆的末端在同一圆心圆弧上的原理设计腹腔镜缝合引导器,并在离体人肾进行缝合实验,探讨该器械的设计合理性和实用效果。方法:⑴制作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该器械的三支杆按顺序排列装于固定轴上。功能结构上包括限制方向装置和出针定位装置。限制方向装置包括第二、三支杆的"U"形末端、弧形圆筒。出针定位装置为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三支杆的末端在以固定轴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弧上。当同样弧度的长圆针进入弧形圆筒(第一个限制方向装置),受圆筒限制走行至第二支杆的"U"形末端(第二个限制方向装置),受这两个装置导引至第一支杆的"Y"形末端(出针定位装置)。内置扭力弹簧夹持肾脏以固定导引器。将该器械设计画成3D图,以钛合金为材料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打磨后组装成成品。⑵实验部分。4例行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脏,将肾脏剖开,沿长轴设计缝合的8针进针和出针点。肾脏用常规方法缝合,设为常规组。然后采用腹腔镜缝合引导器辅助缝合,设为引导器组。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1.0 cm为缝合有效,如距离>1.0 cm重新调整缝合,观察重新缝合率及偏离距离。实际出针点与预设出针点距离<0.5 cm为出针吻合,观察出针吻合率。观察2组单针缝合时间。结果:实验中,常规组有15针偏离>0.5 cm,10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31.3%(10/32),出针吻合率53.1%(17/32),偏离距离0.6~1.15(0.41±0.48)cm;引导器组有5针偏离>0.5 cm,2针偏离>1.0 cm,重新缝合率6.3%(2/32),出针吻合率84.4%(27/32),偏离距离0.6~1.10(0.14±0.34)cm。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单针缝合时间3~12(6.00±3.32)s,引导器组单针缝合时间5~11(5.94±1.41)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缝合引导器结构设计相对合理,该器械能够确保手术针的走行方向,减少调整手术针的次数,出针位点准确,对于缝合有较好的辅助作用。本次是体外操作,仍需对引导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以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R增强延迟扫描成像在保乳术后俯卧位照射患者瘤床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形变配准探讨保乳术后术腔血清肿不可见或低可见度(CVS≤2)患者行俯卧位照射时MR增强延迟扫描成像在瘤床(LC)勾画中的应用。方法:26例患者入组。分别在俯卧位CT定位图像、俯卧位MR定位T 2WI成像及增强延迟2、5、10 min的T 1WI成像上勾画LC并分别定义为LC CT、LC T2、LC 2T1、LC 5T1和LC 10T1。基于形变配准进行CT与MR图像LC间体积与位置的比较。 结果:LC T2、LC 2T1、LC 5T1、LC 10T1体积似均大于LC CT体积,且LC 2T1、LC 5T1与LC CT间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C 10T1与LC CT间的包含度(DI)、适形指数(CI)、相似度指数(DSC)、靶区中心距离(COM)均似优于LC T2与LC CT、LC 2T1与LC CT及LC 5T1与LC 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俯卧位MR定位增强延迟扫描成像勾画低CVS患者LC靶区是可行的,无论是靶区体积大小还是靶区空间位置,基于T 1WI增强延迟10 min扫描所勾画LC靶区与基于俯卧位CT图像上金属钛夹所勾画的最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致穿孔3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误吞异物致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误吞异物致上消化道穿孔患儿32例。采集患儿年龄、性别、异物类型、穿孔部位、误吞时间、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32例患儿中,男20例(62.5%),女12例(37.5%);好发年龄0~<3岁(21/32例,65.6%)。引起穿孔最常见异物为枣核[13例(40.6%)],其次为纽扣电池10例(31.2%),磁铁3例(9.4%),鱼刺2例(6.3%),棒棒糖柄2例(6.3%),纽扣电池及磁铁混合异物1例(3.1%),金属针1例(3.1%)。食管为最常见穿孔部位(25/32例,78.0%),尤以食管上段多见(15/25例,60.0%)。常见症状有发热22例(68.8%),吞咽困难和/或流涎21例(65.6%),呕吐24例(75.0%),腹痛5例(15.6%),呼吸困难1例(3.1%)。患儿均经内镜或手术顺利取出异物,内镜取出28例(87.5%),手术取出4例(12.5%);旷置穿孔部位、肠内营养后痊愈24例(75.0%),钛夹夹闭穿孔部位后痊愈2例(6.3%),手术修补上消化道穿孔6例(18.7%)。结论:上消化道异物是儿科常见急症,尖锐异物枣核、腐蚀性异物纽扣电池及磁性异物是导致消化道穿孔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异物经电子胃镜取出成功率高,但经内镜取物失败需及早外科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金属钛夹对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炎症及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黏膜注射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对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126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黏膜注射肾上腺素,观察组采取黏膜注射联合金属钛夹治疗。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炎症反应(IL-6、IL-8、CRP)及应激反应(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和C-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明显较少( P<0.05),术后12 h时CRP、IL-6、IL-8及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和C-肽含量显著降低( P<0.05)。 结论:金属钛夹联合黏膜注射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机体炎症和应激状态轻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多发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评估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上消化道多发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台州市立医院以及上海东方医院的总计24例上消化道SMT病例(共56个SMT病灶)纳入回顾性观察,主要分析治疗效果、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显示:19例(79.2%)通过一条隧道切除肿瘤,5例(20.8%)通过两条隧道切除肿瘤;隧道长度3~12 cm,平均6.2 cm;手术时间19~130 min,平均55.6 min;肿瘤整块切除率为89.29%(50/56);住院时间2~7 d,平均3.5 d;2例(8.3%)发生主要不良事件,均为黏膜损伤,用钛夹和自膨胀金属封闭支架治愈;随访6~64个月,平均32.0个月,随访期间无肿瘤残留或植入隧道,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死亡病例。由此可见,STER治疗上消化道多发SMT安全可行,切除方法以单隧道为主要,但对于相距较远的多个SMT则需要双隧道方法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钛夹止血联合尖吻蝮蛇血凝酶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肽夹止血联合尖吻蝮蛇血凝酶(HCA)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将其以单双号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54,单号)和观察组(n=54,双号).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HCA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纤维蛋白原(FBG)、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水平]、氧化应激反应及术后3个月内再次出血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止血总有效率(98.15%)高于对照组(87.04%)(均P<0.05);观察组粪便潜血转阴时间、呕血消失时间、恢复肠鸣音时间、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IB、PLT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APTT、PT、氧化应激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再出血率(1.85%)显著低于对照组(12.96%)(P<0.05).结论 应用内镜下钛夹止血结合HCA进行止血,可提高止血效果,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优化氧化应激状态,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降低术后出血率,具有临床推荐使用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儿童大肠息肉的内镜下特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儿童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不同内镜治疗方式的应用,为儿童大肠息肉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6月361例确诊为大肠息肉并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儿童大肠息肉以男性多见,共245例(67.87%),女性116例(32.13%).好发年龄为学龄前期,占比44.88%.最常见的症状为便血(86.70%).单发息肉288例(79.78%),多发息肉73例(20.22%).患儿息肉主要位于左半结肠(347例,96.12%).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表现与息肉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9枚息肉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均成功切除.252例(69.81%)患儿有术中出血,金属钛夹夹闭为最常用的止血方法,有186例(73.81%).复发患儿共有12例(3.32%),多发息肉患儿更易复发(P<0.001).结论 大肠息肉多见于男性患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便血,学龄前期好发,息肉多见于左半结肠,单发多见,形态以山田Ⅳ为主,大息肉最多,组织病理学以幼年性息肉为主.不同形态及大小的息肉内镜处理方式不同,微小无蒂息肉主要采用冷活检钳钳除术,巨大息肉及有蒂息肉主要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小息肉及无蒂息肉主要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镜下OTSC吻合夹止血在急诊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评估内镜吻合夹系统(OTSC)吻合夹止血对急诊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的止血效果、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 125 例急诊难治性(ANVUGIB)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自青岛市中心医院),依据止血夹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66 例和对照组 59 例,分别应用内镜下OTSC吻合夹、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情况、止血效果、炎症状态以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止血率、即时止血率、转外科或介入手术治疗率、1周内再次出血率等止血效果指标均更优(均P<0.05),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呕血消失时间等止血效果指标均更短(均P<0.05),以及治疗有效率、住院费用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2 个月随访,金属钛夹自行脱落 6 例,OTSC吻合夹均在原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均未出现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结论 ANVUGIB患者应用内镜下OTSC吻合夹止血较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的效果更佳,可快速康复,减少了外科手术率,提高止血效果,减轻炎症状态,安全可靠;但从经济费用层面来看,费用仍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