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竹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玉竹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Chromatorex C18、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玉竹地上部位7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芹菜素-6-C-葡萄糖苷(2)、异金雀花素(3)、异槲皮苷(4)、肥皂草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芸香苷(8)、牡荆素-2″-O-葡萄糖苷(9)、牡荆素-4″-O-葡萄糖苷(10)、牡荆素-2″-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11)、异牡荆素-2″-O-β-D-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葡萄糖苷(13)、槲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4)、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15)、金圣草黄素-7-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6),并筛选了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2~6、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石菖蒲中1个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微孔树脂(MCI)、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柱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石菖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核磁、紫外、红外、圆二色谱等波谱学技术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共鉴定了 11 个化合物,包括 4 个木脂素苷,2 个苯甲醇苷,4 个黄酮苷,1 个α-四氢萘酮苷,分别为(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基-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二氢去氢二松柏醇-9,9'-O-β-D-吡喃葡萄糖苷(3)、(+)-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4)、苄醇-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苄醇-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3'-O-甲基表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3'-O-甲基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9)、异金雀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4R)-8-羟基-α-四氢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新木脂素苷类化合物,化合物 2~5、7~11 为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金雀花碱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8/10
通过促透剂单用及联用2种方案设计金雀花碱经皮给药系统,旨在提高金雀花碱的经皮促透量.采用卧式双室透皮扩散仪进行体外渗透试验,以筛选对金雀花碱透皮效果较好的促透剂,并通过体外释放试验和分子模拟技术初步探究该方案的促透机制.结果显示,香叶醇、薄荷醇以及二者分别与肉豆蔻酸异丙酯联用时,均有显著的促透效果(P<0.05);其中,5%香叶醇+5%肉豆蔻酸异丙酯联合应用时促透效果最佳,24h经皮累积透过量是空白组的2.02倍.促透机制的初步研究表明,最佳促透剂组合通过增加金雀花碱贴剂的释放量及与神经酰胺的紧密结合而增大药物透过量.上述方法有望应用于金雀花碱贴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山豆根的质量控制现状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山豆根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多糖、三萜及三萜皂苷、挥发油、有机酸等活性成分,主要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阐述山豆根的质量控制现状,预测山豆根的质量标志物.从传统药性、传统药效、不同复方配伍、可测性化学成分、新的药效用途、植物亲缘关系等7个方面对山豆根质量标志物作预测分析.山豆根的质量标志物可能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根碱、槐定碱、槐醇、芒柄花素、高丽槐素、金雀花碱、β-甾醇、红车轴草苷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首选作为山豆根的质量标志物,为建立山豆根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复方木鸡合剂化学成分解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利用UPLC-Q-TOF-MS/MS技术解析复方木鸡合剂成分,为复方木鸡合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复方木鸡合剂采用Agilent Poroshell SB-C18色谱柱(100 mm×4.6 mm,2.7μm),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正);水-乙腈(负),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0 ℃;进样量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通过对照品比对,精确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规律对检测到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合文献报道,确定化学成分结构式.结果 鉴定出复方木鸡合剂中金雀花碱、苦参碱、没食子酸、绿原酸等34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11个生物碱类、11个有机酸类、5个黄酮类、1个萘醌类、1个酚类、1个核苷类、4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以有机酸类和生物碱类为主.结论 本实验阐明复方木鸡合剂中的组成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云南蓍的黄酮类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云南蓍Achillea wilsoniana Heimerl ex Hand.-Mazz.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云南蓍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释放的抑制作用.结果:从云南蓍中分离得到2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hydnocarpin(2)、槲皮素(3)、异荭草素(4)、quercetin-3-O-α-arabi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5)、芦丁(6)、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7)、异金雀花素(8)、异鼠李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异槲皮苷(10)、蒿黄素(11)、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12)、异牡荆苷(1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苜蓿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6)、芹菜素(17)、异鼠李素(18)、casticin(19)、槲皮苷(20)、泽兰黄素(21)、vitexin(22).体外抗炎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11、13~15、17、19和21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1、3~7、10、11、13~15、17~19、21、22为首次从云南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9、12、16、20为首次从蓍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1、13~15、17、19、21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藏药大花龙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藏药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花枝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利用各种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大花龙胆花枝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花龙胆酯苷A(1)、大花龙胆苷A(2)、异金雀花素-2"-O-吡喃葡萄糖苷(3)、异金雀花素(4)、乌奴龙胆苷D(5)和平龙胆酯苷(6).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大花龙胆酯苷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哈药金雀花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TLC鉴别、多组分含量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技术建立新疆哈药金雀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①TLC鉴别:采用硅胶G板(10 cm×20 cm),以乙醚-正丁醇-冰乙酸-水(10:5:1:1)为展开剂展开,喷以质量浓度为10 g·L -1的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显色,105 ℃下加热20 min,在366 nm紫外光灯下检视.②含量测定与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2 mL·L -1磷酸(A)-乙腈(B),线性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在样品TLC图中能观察到芦丁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的相应斑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0批金雀花药材主要黄酮苷的平均含量为:芦丁3.59 mg·g -1,山柰酚-3-O-芸香糖苷1.02 mg·g -1.10批金雀花药材的 HPLC指纹图谱中有23个共有峰(19号峰为芦丁,22号峰为山柰酚-3-O-芸香糖苷)相似度均大于0.91.结论 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可反映新疆哈药金雀花药材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药布亚中金雀花碱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维药布亚中金雀花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对金雀花碱3位N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测定.方法:MTT法考察金雀花碱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亲核取代的方法对活泼氢进行取代,得到金雀花碱衍生物,MTT法比较金雀花碱及其衍生物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金雀花碱对HepG-2细胞的IC50为5.36 mmol/L,可观察到形态变化和凋亡细胞,并出现明显的凋亡峰.1 H-NMR证实化学修饰产物为N-乙酰基金雀花碱,其IC50为7.51 mmol/L.结论:金雀花碱体外具有抑制HepG-2细胞生长的作用,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N-乙酰基金雀花碱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但其作用较金雀花碱弱,表明3位N上修饰链状结构Ac2 O并不能增强金雀花碱的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雀花碱在山豆根肝毒性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金雀花碱(CYT)体内和体外的肝毒性研究,探讨山豆根的肝毒性是否与CYT相关.方法:小鼠肝AML12细胞用于体外肝毒性研究,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分别加入终浓度为6,10,14 mmol·L-1的CYT,于加药后3,6,12,24 h,取细胞上清液,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急性毒性实验,小鼠分别单次口服灌胃24.8,33.1,44.2,58.9,78.5 mg· kg-CYT,设空白组.亚慢性毒性实验,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口服灌胃超纯水,11.2,14.0 mg· kg-1CYT,连续90 d.第91天小鼠麻醉后取血清检测ALT,AST,TBIL,LDH等生化指标,并做肝脏病理切片.结果:CYT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15.17 mmol· L-1.14 mmol·L-CYT自6h起,ALT,AST释放逐渐增加,于12 h达到峰值(P <0.05,P<0.01),之后有下降趋势(P<0.01);14 mmol·L-1CYT早在给药6h,LDH释放就已经显著升高(P<0.01),在12 h达到顶峰(P<0.01),在24 h有下降趋势(P<0.01);各浓度CYT在3,6,12,24 h时,较相应时间点空白组而言,TBIL释放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急性毒性实验,CYT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8.16 mg·kg-1,属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SH)第2级.在亚慢性毒性实验,与空白组相比,CYT组小鼠血清ALT及LDH水平无明显差异;虽然CYT 14.0 mg·kg-1组小鼠血清TBIL含量升高(P<0.05),AST含量下降(P<0.05),但是均在本实验室背景数据范围内,与空白组相比,肝组织病理学切片亦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与CYT14.0 mg· kg-组小鼠一半死亡,导致血液生化及肝脏病理标本量减少相关.结论:CYT属于GSH分类的经口急性毒性2级毒性物质,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肝细胞毒性,但是其在体内的肝毒性以及是否为山豆根肝毒性的毒性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