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丁冬青苷D抑制肝细胞脂质沉积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苦丁冬青苷D(kudinoside D,KD-D)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ML-12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PA组、PA+KD-D 20 μmol·L-1 组、PA+KD-D 40 μmol·L-1 组和 PA+KD-D 80 μmol·L-1组.除Control组外,其他各组细胞加入PA(0.4 mmol·L-1)孵育 24 h,KD-D 在 PA 加入前 1 h 给予.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肝细胞脂质沉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族;MitoSOX线粒体超氧化物红色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结果 不同浓度KD-D明显改善PA诱导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与Control组比较,PA组细胞内红色脂滴明显增加;与PA组比较,KD-D不同浓度干预的细胞内红色脂滴减少.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KD-D减少P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并改善超微结构.此外,KD-D明显降低PA诱导的细胞活性氧水平(P<0.01),降低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含量(P<0.01).结论 KD-D可抑制PA诱导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参枳椇子口服液的解酒保肝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人参枳椇子口服液(GROL)的解酒保肝作用.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GROL高剂量组、GROL低剂量组和阳性药联苯双酯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4周后用50%乙醇一次灌胃建立小鼠急性醉酒模型,考察GROL对小鼠基本生理活动、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相关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评价其解酒保肝作用.采用乙醇诱导AML12肝细胞损伤模型,检测GROL干预后对乙醇刺激的AML12细胞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结果:GROL组小鼠醉酒时间显著延长,睡眠、醒酒时间显著缩短;血清中乙醇浓度、GPT、GOT水平显著降低;肝细胞损伤情况有所改善;GROL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明显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降低.对体外培养的AML12肝细胞,GROL可以逆转乙醇引起的肝细胞ALT和AST活性的升高以及过度生成的ROS量.结论:GROL具有良好的防醉、解酒和保肝作用,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与促进体内乙醇代谢、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223-3p调控FOXO3a介导自噬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发现和探讨miR-223-3p可能通过调控FOXO3a介导自噬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作用。方法:采用C57/BL6小鼠建立小鼠缺血再灌注(IR)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2 h组、6 h组、12 h组和24 h组,假手术组不进行钳夹肝蒂操作。培养小鼠肝AML12细胞,用miR-223-3p mimics、miR-223-3p inhibitor以及FOXO3a的干扰RNA处理细胞,并建立缺氧1 h复氧6 h的模型,分为miRNA对照组、miR-223-3p模拟物组、miR-223-3p抑制剂组以及siRNA对照组、FOXO3a siRNA组。HE染色、TUNEL检测不同时间点肝脏的损伤及细胞凋亡状况。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aspase-3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以及肝细胞内miR-223-3p、FOXO3a、LC3、p62和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TUNEL结果显示12 h肝组织再灌注损伤以及细胞凋亡最严重。在肝组织IR模型中,RT-PCR结果显示IR各组miR-223-3p、FOXO3a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1.00±0),miR-223-3p在12 h时(9.13±2.12)达最高,FOXO3a在6 h时(5.23±0.90)达最高(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再灌注6 h时FOXO3a表达水平最高,12 h时LC3和Caspase-3表达水平最高( P<0.05)。在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RT-PCR结果显示miRNA对照组(1.00±0)FOXO3a mRNA的表达较miR-223-3p模拟物组(0.45±0.21)降低,反之在miR-223-3p抑制剂组(2.73±0.53)升高( 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FOXO3a蛋白表达在miR-223-3p抑制剂组最高,miR-223-3p模拟物组最低,反之LC3和Caspase-3均在miR-223-3p模拟物组表达最高( P<0.05)。siRNA对照组中FOXO3a表达较FOXO3a siRNA组高,同时FOXO3a siRNA组中Caspase-3和LC3表达更高。 结论:研究表明FOXO3a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细胞自噬以及凋亡有关,而miR-223-3p通过下调FOXO3a介导自噬促进损伤,提示miR-223-3p和FOXO3a成负相关且可能是肝脏损伤的潜在基因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酮衍生物C45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的糖脂代谢改善作用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黄酮衍生物C45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的糖脂代谢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饮食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小鼠模型,缺氧条件下共培养的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基(HF/M)诱导AML12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给予肥胖小鼠和胰岛素抵抗的肝细胞黄酮衍生物C45处理,小鼠血清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指标分别用相应的试剂盒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炎性细胞比例,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小鼠肝组织纤维化,免疫印迹法检测糖脂代谢和炎症相关分子的蛋白和磷酸化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细胞脂代谢相关分子的mRNA水平。结果:黄酮衍生物C45显著降低肥胖小鼠血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丙二醛的水平,升高肥胖小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外周血炎性中性粒细胞比例、肝组织胶原纤维数量和体积。黄酮衍生物C45逆转HF/M降低AML12细胞蛋白激酶B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降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的mRNA水平以及核因子-κB的磷酸化水平。结论:黄酮衍生物C45调节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改善胰岛素抵抗,具有抗糖尿病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鉴别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细胞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的良性肝脏富血供肿瘤,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仅为20%~52%,尤其是乏脂肪型AML最易误诊为肝细胞癌(HCC)。AML与HCC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准确区分两者可避免AML患者因误诊为HCC而接受不必要的治疗。为研究乏脂肪型AML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上的表现,并能够在低危HCC患者中准确区分两者的影像学特征,该研究纳入2004年11月至2013年11月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AML且无发生HCC危险因素的患者,并按照同样的纳入标准收集27例HCC患者作为对照,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析各自的形态学特征、增强模式和肝胆期(HBP)表现并达成一致。结果显示,AML比HCC患者更年轻,且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而大部分HCC患者为老年男性;两者最常见的强化模式均是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或过渡期呈低信号,但在肝胆期,AML较HCC更易表现为均匀低信号,且AML与脾脏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较HCC 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海藻糖是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数字随机分为无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海藻糖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90 min后于再灌注的0h和6h,收集血液和肝组织,通过分离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功能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L-2)炎症因子水平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AML12小鼠肝细胞系构建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细胞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给予的海藻糖浓度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无海藻糖,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cl-2蛋白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内动物实验显示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ALT、AST及TNF-α、IL-1β和IL-2等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 P<0.05),且肝组织发生坏死;而在给予海藻糖处理后,ALT、AST、TNF-α、IL-1β和IL-2等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且肝组织坏死面积也减少( P<0.05)。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细胞凋亡水平下降;且实验组活化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升高。 结论: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炎症发生和抑制Caspase-3的活化并促进Bcl-2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狼疮鼠肝脏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BCL2相互作用蛋白3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特点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狼疮鼠肝脏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CO1)、BCL2相互作用蛋白3(BNIP3)和IL-1β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狼疮鼠和对照鼠MT-CO1和BNIP3、IL-1β、线粒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p16和p21的mRNA和蛋白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狼疮鼠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明确IL-1β在狼疮鼠肝组织的炎症损害表达部位,比色法检测2组肝组织丙二醛表达差异;以脂多糖刺激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同时以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后上清液培养肝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基因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各组肝细胞丙二醛表达差异。免疫荧光检测线粒体活性氧(mtROS)表达。各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个样本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方差齐时用LSD法,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s T2法。 结果:PCR结果显示,狼疮鼠肝组织MT-CO1和BNIP3的mRNA(0.14±0.04;0.16±0.05)较对照组(0.11±0.04;0.16±0.06)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16, P<0.001; t=4.54, P<0.001),狼疮组IL-1β、p16和p21(2.06±0.69;0.37±0.14;0.16±0.06)较对照组(0.23±0.07;0.25±0.08;0.11±0.04)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8, P<0.001; t=24.35, P<0.001; t=22.36,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与PCR结果趋势一致。HE染色显示狼疮鼠肝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狼疮鼠肝组织中IL-1β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血窦中,肝实质细胞表达不明显。狼疮组肝组织丙二醛的含量(0.19±0.10)高于对照组(0.17±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33, P=0.005)。与对照组(0.176±0.072;0.08±0.03)相比,脂多糖直接刺激AML12肝细胞MT-CO1、BNIP3 mRNA表达(0.069±0.028;0.17±0.07)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1, P=0.337; t=0.88, P=0.399);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IL-1β(0.28±0.09)较对照组(0.15±0.05)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8.26, P<0.001)。以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12 h后的上清培养肝细胞24 h,MT-CO1和BNIP3在脂多糖刺激组的mRNA水平(0.046±0.026;0.17±0.05)较对照组(0.144±0.083;0.18±0.06)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2, P<0.001; t=4.24, P<0.001),脂多糖刺激组p16和p21(0.29±0.09;0.27±0.09)较对照组(0.18±0.06;0.22±0.07)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3.54, P<0.001; t=8.69,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与PCR结果趋势一致。免疫荧光提示脂多糖刺激组(0.25±0.10)mtROS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0.08±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86, P<0.001)。 结论:狼疮鼠肝脏免疫炎症可以刺激肝脏实质细胞发生细胞内线粒体功能损害,狼疮鼠肝脏器官损害机制不止局限于免疫活性细胞的免疫炎症,还有实质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共同参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非肝硬化背景下乏脂肪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鉴别非肝硬化背景下乏脂肪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p-AML)和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n-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0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肝fp-AML和n-HCC患者完整资料,其中男75例,女46例,年龄23~80(55±12)岁。按入组时间顺序,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n=93)的患者划分为训练集( n=75)和内部测试集( n=18),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患者作为外部测试集( n=28)。基于术前三期增强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联合互信息最大化(JMIM)特征选择算法提取最优特征子集,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诊断效能,并与2名放射科医生进行比较。 结果: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肝fp-AML和n-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在内部测试集中为0.819(准确度72.2%),优于诊断经验10年的医生1(AUC=0.542, P=0.029)及2年的医生2(AUC=0.375, P=0.004);在外部测试集中AUC为0.772(准确度71.4%),与医生1表现相当(AUC=0.661, P=0.442),优于医生2(AUC=0.400, P=0.008)。 结论:基于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模型对于术前鉴别非肝硬化背景下肝fp-AML和n-HCC准确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1型巨噬细胞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巨噬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价值。方法:通过给予8周龄雄性Alms突变( foz/ foz)小鼠高脂饮食6、8和10周,给予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7 d、3周和4周分别构建NASH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MCD对照饮食。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NASH模型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的 F4/80 mRNA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对照组小鼠和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的巨噬细胞。lysM-Cre/DTR转基因小鼠予MCD饮食5周后,分为转基因实验组(给予白喉毒素清除巨噬细胞)和转基因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注射)。检测转基因实验组和转基因对照组小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并对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炎症评分。通过细胞因子分析实验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巨噬细胞调节NASH中炎症的作用机制。通过AML-12肝细胞和RAW264.7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与细胞共培养观察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通过氯膦酸脂质体清除野生型和NASH模型小鼠中的巨噬细胞,证实其在NASH预防中的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NASH模型 foz/ foz小鼠高脂饮食饲养6、8和10周时肝脏中的 F4/80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1.49±0.19、1.70±0.15、1.93±0.04比1.05±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6、4.92、7.92,均 P<0.05);NASH模型小鼠MCD饮食饲养7 d和3周时肝脏中的 F4/80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2.70±0.99和3.08±1.71比1.00±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3、3.54,均 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ASH模型小鼠MCD饲养4周时肝脏中F4/80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的M1型巨噬细胞增多,F4/80 +CD206 +的M2型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清除后转基因实验组小鼠的炎症评分、肝脏甘油三酯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均低于转基因对照组[(0.69±0.32)分比(1.95±0.74)分、(43.97±13.24) g/mg比(63.09±14.85) g/mg、(24.84±6.21) nmol/mg比(37.91±8.91)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14、2.72、2.41,均 P<0.05)。细胞因子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清除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IL)-12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的蛋白质水平(差异倍数分别为-3.98、-2.74,均 P<0.05)。转基因实验组小鼠细胞核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蛋白质减少。体外研究发现RAW264.7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AML-12肝细胞中脂肪聚集;MCD培养基处理的AML-12肝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后的野生型小鼠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和脂质过氧化物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低于MCD诱导的NASH模型小鼠[(45.33±14.59) g/mg比(63.10±16.02) g/mg、(2.11±0.48) nmol/mg比(2.73±0.17) 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4、2.73,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后的NASH模型小鼠肝脏中的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肌醇需求酶-1α、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葡萄糖调节蛋白78、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未经氯膦酸脂质体处理的NASH模型小鼠(1.84±0.36比3.05±0.83、1.50±0.84比6.65±1.47、0.87±0.12比2.28±0.52、1.68±0.43比4.76±1.13、1.42±0.19比2.75±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2、5.28、4.56、4.41、2.85,均 P<0.05)。 结论:NASH中巨噬细胞发生M1型极化,并与肝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因子分泌、脂肪合成因子上调、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引起NASH进展。巨噬细胞清除剂氯膦酸脂质体是预防NASH潜在的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诱导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合成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并探讨其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死亡的影响.方法:以补骨脂酚为起始化合物,通过甲酰化和席夫碱反应获得补骨脂酚衍生物1、2,并经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其结构;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Anex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法检测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JC-1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DCFH-DA法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结果:根据波谱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合成获得1个新结构的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其化学名为2-{(E)-5-[(S,E)-3,7-dimethyl-3-vinylocta-1,6-dien-1-yl]-2-hydr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ximidamide(衍生物2).MTT法结果显示,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MDA-MB-231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其中衍生物2对MDA-MB-231细胞显示较强的细胞毒性,其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13.11±1.09)、(6.91±1.78)和(2.23±1.32)μmol/L,但对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 毒性较低,作用 72 h的IC50 值为(31.23±1.58)μmol/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衍生物2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衍生物2作用后的MDA-MB-231细胞中Bax/Bcl-2比值增加,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胱天蛋白酶3激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增高.结论: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可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且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较小,可作为抗三阴性乳腺癌的先导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