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玄府-络脉"理论探讨针灸治疗面瘫后遗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于"玄府-络脉"理论探讨面瘫后遗症的病机及针灸治疗策略,认为玄府闭郁、气血不畅、络脉受阻是面瘫后遗症的基本病机,当以开玄通络(开通玄府、祛瘀通络)为治.具体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拔罐法、梅花针叩刺法、腕针配合双侧透刺法、毫火针刺络放血法、扶正通络针法、通元针法、麦粒灸、热敏灸、穴位埋线疗法等.玄府及络脉畅通,气血调和,疾病自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伴环形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伤伴环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采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静脉移植治疗伴环形缺损的手指不全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指动、静脉缺损长度及环形创面面积,于足底内侧设计并切取静脉皮瓣(包含2~3条浅静脉),再于皮瓣供区伤口内切取2条浅静脉,桥接修复伤指优势侧指动脉及远端指体静脉,将皮瓣内的1条浅静脉桥接修复伤指非优势侧指动脉,另外1~2条浅静脉与近端伤口皮下静脉吻合,皮瓣与创缘缝合。皮瓣供区以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对皮瓣外观、两点辨距觉,以及手指外形、两点辨距觉和伸、屈功能进行随访,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1例手指热压伤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6~46岁,清创后环形缺损面积为1.4 cm× 4.5 cm~ 3.2 cm×5.4 cm,动脉缺损长度为1.6~3.5 cm,静脉缺损长度为1.7~3.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1.6 cm×4.6 cm~3.3 cm×5.5 cm,切取静脉长度为1.7~3.5 cm。术后11例远端指体及皮瓣均成活,其中4例术后2~3 d出现张力性水疱,给予抽吸引流、针刺放血等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11~18个月,皮瓣外观无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两点辨距觉为7~11 mm;手指外形可,两点辨距觉为5~8 mm,指体伸、屈活动良好,10例手指功能被评为优,1例为良。供区轻微色素沉着,但无破溃、疼痛,穿鞋、行走、奔跑无明显异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flow-through静脉皮瓣联合血管移植修复手指不全离断伤伴环形缺损,既能可靠地重建远端指体血运,又可修复近端指体环形缺损,且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对供区影响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本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中枢改变和外周改变2个层面,针灸疗法干预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对于外周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有所欠缺;临床主要运用针刺、电针、温针灸及针刺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均具满意疗效,其中常规针刺取穴多用廉泉、风池、哑门、翳风,点刺放血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有金津、玉液。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操作方案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夹脊穴临床应用概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夹脊穴治疗范围主要以神经系统疾病和骨科疾病为主,在脑瘫、脊髓损伤、中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具有较好疗效;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包括针刺、电针、艾灸、叩刺、火针、穴位注射、温针灸、点刺放血等。但总体治疗范围相对狭窄,在内科、儿科、妇科等方面运用偏少;在临床上与其他穴位配伍应用较少;治疗方法大多为针刺与电针,其他方法的应用偏少;夹脊穴对于失眠、抑郁症、子宫肌瘤等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临床应用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额部滑车上动脉岛状预扩张皮瓣治疗儿童面中部鼻旁巨痣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额部滑车上动脉岛状预扩张皮瓣治疗儿童先天性面中部鼻旁巨痣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儿童先天性面中部鼻旁巨痣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额部滑车上动脉岛状预扩张皮瓣修复,治疗分2期或3期,一期手术,根据病变大小,确定扩张器容量,于额部额肌下埋置100~400 ml肾形扩张器,定期注水扩张,扩张频率1~2次/周。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除面部巨痣,根据黑痣的大小、形状设计岛状皮瓣,完全修复面部缺损。三期手术对转移的皮瓣进行修整。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皮瓣转移后血运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纳入10例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其中4例行二期手术,6例行三期手术。一期术后扩张时间10~12周,平均11.4周,在扩张过程中均未发生渗漏、外露、扩张器成角及扩张皮瓣血运障碍等并发症。二期手术中切取的扩张皮瓣面积7 cm×6 cm ~12 cm ×10 cm,术后2 d有2例皮瓣的远端出现了静脉回流障碍,予针刺放血及拆除部分缝线等处理后皮瓣血运恢复,未发生明显皮瓣坏死,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经过二期和三期手术完成治疗的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黑痣均无复发,所有的扩张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部正常皮肤接近,且未发现皮瓣有明显挛缩,额部供区瘢痕亦不明显。结论:应用额部滑车上动脉岛状预扩张皮瓣治疗儿童面中部鼻旁巨痣,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可避免面中部瘢痕形成及继发畸形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多以脏腑不足为内因,外邪侵袭为外因,与肝脾肾相关,治疗中应把握湿、热、瘀等病理因素,注意分期、分型论治,标本兼顾。临床中常用中药内服、常规针刺、刺络放血、中药外敷等疗法治疗本病,诸法联合运用疗效更好,在止痛及缓解炎症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但现有研究的操作手法标准不够统一,且需进一步长期随访,并设计大样本、高质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头不全离断原位回植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有关鼻部离断伤治疗的报道较少,该文报道1例47岁男性鼻头不全离断患者,2023年7月就诊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其右侧鼻尖及鼻翼离断,撕脱面积约4 cm×4 cm,残存鼻小柱下方约5 mm宽蒂部与鼻基底相连,仅有鼻小柱动脉血供良好,术中将离断组织原位回植,术后以克林霉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给予皮瓣针刺放血、肝素盐水湿敷及按摩等治疗,术后鼻头全部存活,鼻部外观良好。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鼻部血供方式及鼻部离断伤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总结,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由式穿支皮瓣在臀部压疮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2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采用自由式穿支皮瓣修复臀部压疮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71岁;骶尾部19例,股骨转子部9例,坐骨结节部7例,骶尾部合并股骨粗隆部4例。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查并标记出缺损周围血流流速超过2.5 cm/s的穿支血管,以此穿支为自由式穿支皮瓣的供血血管,以血管穿出点所在位置为旋转点,结合常规的皮瓣供区选择原则优选供区。常规行清创术,彻底切除溃疡周围坏死及失活组织,包括创面周围瘢痕及纤维化组织,直至创面新鲜。清创后创面组织活力好、无炎性反应患者行一期皮瓣修复术;清创术后创面组织活力较差、有潜在局部感染倾向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每次5~7 d,更换1~3次,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行二期皮瓣修复术。39例患者臀部压疮修复共采用螺旋桨皮瓣34个、旋转皮瓣9个、V-Y推进皮瓣7个,其中单个皮瓣修复30例、组合皮瓣修复9例;皮瓣切取范围为10.5 cm×6.5 cm~22.0 cm×7.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症处理;随访术后功能、外形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37例切口一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出血,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清创,游离皮瓣及周边软组织,拉拢缝合修复;1例静脉回流不畅,皮瓣淤血,针刺放血处理后,切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6个月。39例患者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其中2例因护理不当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臀部压疮复发。结论:自由式穿支皮瓣既减少了传统轴型皮瓣或肌皮瓣的较大手术创伤,又避免在设计与操作中因血管解剖异常造成的困难,且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修复压疮的理想皮瓣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8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0例面颈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男性患者,年龄20~52岁,瘢痕面积15 cm×7 cm~23 cm×11 cm。Ⅰ期于额顶部置入1个额定容积为400~6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下称扩张器),耳前、面颊部有瘢痕者另在颞侧埋置1个额定容积为50~100 mL圆柱形扩张器,注水3~5个月,总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积的1.5~2.5倍。Ⅱ期行颞浅动脉额支及其分支探查、扩张器取出、面颈部瘢痕切除及挛缩松解、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颞浅血管分支不易被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者进行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额顶部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蒂部及颞部供瓣区裸露创面暂时用瘢痕皮肤覆盖。待缝合口愈合、扩张皮瓣毛发长出后,行毛发拔除及激光脱毛处理。扩张皮瓣移植术后3~4周,行Ⅲ期扩张皮瓣断蒂、蒂部修整复位。统计手术完成情况、颞侧扩张器置入情况、行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的情况;观察扩张皮瓣切取有效面积、跨头部正中线的长度及蒂长,术后扩张皮瓣成活与并发症情况;随访供受区外观、瘢痕复发情况、患者容貌和功能改善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3期手术,其中6例患者在颞部置入辅助扩张器,5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扩张皮瓣切取有效面积为18 cm×8 cm~25 cm×13 cm,皮瓣远端跨头部正中线向对侧延长4~6 cm,蒂长2~6 cm。所有患者扩张皮瓣形成转移后全部成活,其中6例患者术后皮瓣远端出现静脉回流不畅、肿胀明显,经针刺放血等处理后血运恢复。随访6~24个月,扩张皮瓣色泽、质地和厚度与面部皮肤基本一致,未见瘢痕复发;额顶部供瓣区切口隐蔽,鬓角及头部毛发生长正常,重建发际线自然;患者容貌及抬头、张口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对整复效果满意。结论:临床应用额顶部跨中线轴型扩张皮瓣单蒂转移整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能够获得良好的外形和功能,供区形态完好,丰富了跨区供血皮瓣的应用范围,是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的一种可靠整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穿支皮瓣在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美容性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2021年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溧阳市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38~95岁。肿瘤切除后,面部皮肤缺损1.5 cm×1.5 cm~3.5 cm×7.5 cm。根据患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面部缺损的大小、位置与形状,设计推进、旋转、螺旋桨等多种面部穿支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1.5 cm×1.0 cm~ 12.0 cm×6.0 cm;蒂部穿支血管直径在0.3~3.0 mm,其中2例蒂部为穿支血管束。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同时对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术后对皮瓣色泽、修复后功能、美观度及复发情况进行随访,评价其创面修复效果。结果:本组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4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术后皮瓣淤血,予针刺放血、局部按摩治疗,1周后好转,伤口延迟愈合。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 ~24个月,皮瓣的质地、颜色和触感与周围皮肤相一致,供区瘢痕不明显,50例患者对术后皮瓣供区与受区功能及外形均满意。结论:采用穿支皮瓣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面部缺损进行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式,对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美容性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