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识元理论的古代针灸医案标引模板构建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古代针灸医案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提高古代针灸医案的利用率,以指导针灸理论挖掘及临床应用,本研究基于知识元理论,结合针灸古籍细粒度标引需求,构建了"古代针灸医案"标引模板.该模板包含2个层次、7种类别、28个知识元数据、31种语义类型、15种语义关联,这些元数据构建古代针灸医案知识的相互关联,用于对针灸医案类古籍文献的细粒度标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清代医家李守先生平与著作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李守先,字善述,清代医家。其所著《针灸易学》版本众多,吉林省图书馆所藏嘉庆三年著者自刻本最为精良。《针灸易学》多数内容虽取自《针灸大成》,但经李氏精简及编排,达到了简明易学的目的,流传较广,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文献价值。对李氏生平、家族及其著作进行考证,厘清了《针灸易学》的内容、体例及版本源流,纠正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关于本书的版本记录之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灵枢》早期传本再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传世本《灵枢》以宋绍兴乙亥(1165)史崧氏的校刊本为其祖本,史崧以前《灵枢》传本歧出,前人研究已认识到其存在《针经》《九卷》《九灵》《九墟》等异名别本,然对流传路径仍不甚明晰。系统搜集《太素》《针灸甲乙经》《脉经》等所引《九卷》佚文,结合宋及以前古籍所载“针经”相关文献,发现今本《灵枢》直承高丽进献本《黄帝针经》而来,非唐宋时期流传古本《灵枢》。《灵枢》早期传本的流传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过程,各传本之间并非历时地线性相递,而是一元多歧,多支并进。其中所保存的核心知识一直保持着连续与稳定,在当下有着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文献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古代文献中阴谷穴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整理归纳阴谷穴古籍文献中的相关条文,对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5 版)中收录的1 156 部中医古籍为检索源,依据纳排标准提取阴谷穴相关条文,以该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治疗方法、刺灸法计量及禁忌证为条目,建立相应的数据集并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条文 213 条,涉及西晋至清朝的 53 部古籍,阴谷穴主治病证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单穴主治病证共计 29 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舌纵、淋证、崩漏、阴痿、腹肿、腿痛、鼓胀、妊娠恶阻、体寒热、小便黄;配伍主治病证共计 38 种,优势病证为癃闭、腹胀、崩漏、喑哑、积聚、腹痛、鼓胀、阴茎痛、阴痿、霍乱、痫证.配伍腧穴所属经脉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为主,出现频次排名前 5 的常用配穴为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复溜.治疗方法以针刺和艾灸为主,刺激量以"刺四分、灸三壮"最为常用.结论 阴谷穴主治范围广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五官科,单穴主治病证 29 种,配伍主治病证 38 种.在治疗方法方面,针刺深度以四分为宜,灸法以三壮为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灸古籍中经穴定位法的体位或姿势要求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选择合适的体位或姿势是准确定位腧穴的重要步骤.搜集重要针灸古籍中对腧穴定位有体位、姿势要求的经穴及具体体位要求,统计历代文献中这些经穴的数量,分析这些体位、姿势要求在经穴定位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其进行分类.第一类为活动姿势,易于使经穴的位置在体表显现出来;第二类是手部姿势,主要是以手指来指示经穴所在的体表位置;第三类是体位,即令患者全身放松,选取可以充分暴露经穴的体表位置,亦可是针刺、留针过程中常选用的体位.明确古籍中定位经穴时的体位、姿势要求及其作用,对准确定位经穴、提高针灸疗效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古代文献中皮内针治疗妇科疾病的规律浅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检索皮内针治疗妇科疾病的相关古籍文献,探讨古代医者运用类皮内针法诊治妇科疾病的规律.方法 以"针""刺""针法""刺法""浅针""浅刺"等为检索词,检索涉及针灸妇科学发展源流的全部古籍,选取其中针刺深度二分及二分以下治疗妇科疾病的腧穴,分析其分布、归经、主治病症等.结果 共检索了31部古籍,纳入相关条文93条,涉及穴位22穴,其中19穴属于特定穴;主治妇科疾病18种,其中月经不调占比最多,占15.80%;条文涉及妇科疾病涵盖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5个方面,其中妇科杂病最多,占39.47%.结论 皮内针发源于《黄帝内经》中"静以久留"理论,可应用于月经不调、妇科炎症性疾病、产后缺乳、不孕症、前阴病各类妇科疾病,可选择蠡沟、足临泣、下髎作为妇科疾病的基础取穴,并结合辨证、辨病进行加减.其取穴规律可为现代皮内针治疗妇科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升清-理中-培元"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治思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总结储浩然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查阅古籍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总结储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思路,明确该疾病基本诊治规律,并举临床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储师认为,中焦气机失调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主张以"升清气机-调理中焦-培补元气"为治疗思路,以天枢穴为核心穴位,配以中脘、章门、上巨虚、大肠俞、足三里调理中焦脾胃,配以龙虎交战的针刺手法,助中焦气机畅达.重点选用"百会-内关"调节清气,梳利头脑心神,提升整体气机,此外以"关元-足三里"固本培元,培补先天元气.验案中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兼有心神不宁、阳气虚衰之象,储师以升清-理中-培元法治之,补后天以滋先天,并予以安神,收效显著.[结论]储师临床上根据辨证,增减穴位,通过整合穴位群,使中焦气机升降有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中复元"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体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古籍文献中偏头痛针灸治疗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通过梳理先秦至1911年现存的针灸专著与综合性医籍中的相关记载,按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取穴、刺灸法、刺灸禁忌对针灸治疗偏头痛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提取.总结并提炼出古籍文献中对偏头痛"病因多样、痰湿与风邪兼重"的病机认识;针灸治疗有"刺有先后、标本分治""重视补虚泻实"的特点;以及丰富的针刺取穴思路、广泛的灸法应用实录、独特的放血疗法应用、明确的刺灸禁忌说明,以期丰富现代偏头痛治疗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洞鉴古今探源"肠神同调"腧穴内涵及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鉴古析今,探源诸经脉中"肠神同调"腧穴的发生源头及其内在规律,为临床"从肠治神"提供选穴理论依据.作者根据古籍《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及第10版《针灸学》教材整理相关肠神同调穴位共36个穴位,主要位于大肠经、胃经、脾经、小肠经、肾经、心包经、肝经、督脉及任脉等经脉.通过查阅古籍及文献,探析"肠神同调"腧穴功效产生的源头及诸经同治肠神的内在规律,并以现代技术探源的机制为佐证,明晰"肠神同调"穴位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古籍证据应用情况分析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中国发布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古籍证据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古籍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的应用提供方法学建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补充检索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6个网站,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26日期间发布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纳入明确提及古籍应用的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分析古籍检索情况、古籍获取来源、证据等级评价方法、推荐意见等级评价方法、古籍的证据评价方法.结果 共检索到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1215篇,明确提及古籍应用的442篇,包括临床实践指南300篇(67.87%)、专家共识142篇(32.13%).442篇中明确报告进行了古籍检索的60篇(13.57%);60篇中明确报告古籍检索策略的27篇(45.00%),古籍检索最多的方式为手工检索,共计24篇(40.00%),检索来源最多的为古籍数据库中华医典,共计18篇.442篇中明确报告证据等级评价标准的197篇(44.57%),197篇中涉及古籍评价标准的141篇(71.57%);413篇(93.44%)文献在推荐意见中提及了古籍,但其中409篇(99.03%)仅提及方药名称出处.结论 目前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对古籍的应用有限,存在检索、证据等级评价和推荐意见标准不规范的问题.未来研究需明确古籍应用范围与方法,注重其与现代研究证据结合,提升古籍证据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的价值和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