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50-2014年云南省螺情数据(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建立新发钉螺孳生地分布的时空数据库,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扫描统计量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环境类型(沟渠、塘堰、水田、旱地、滩地、其他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950-2014年,云南省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在1955年达到峰值(1 730个),其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93-2014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主要维持在100个以下,仅2004、2013年分别上升至160、131个。滩地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长,为43.85年;其次是水田环境,为37.01年;塘堰环境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短,为20.44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持续存在时间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为0.43~0.64,均 P < 0.05);扫描统计量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均 P < 0.001),分别探测出3~6个聚集簇。 结论: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对不同环境类型聚集区域需加强监测与防控,防止螺情进一步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鞍山市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调查马鞍山市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1月,根据马鞍山市血吸虫病历史疫情资料,选取近3年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出感染性钉螺的乡镇(街道)的部分重点环境,对其野鼠分布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实施调查.采用夹夜法投放鼠夹,并对捕获野鼠采用肝脏压片镜检、肝脏匀浆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进行平行检测,分析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此次调查共抽取4个乡镇(街道)的15个重点环境,累计捕获野鼠343只,平均野鼠密度为6.40%(343/5 362).各乡镇(街道)中,花山区金家庄街道野鼠密度为12.43%(69/555),雨山区佳山乡为9.62%(50/520),当涂县湖阳镇为6.76%(148/2 188),当涂县黄池镇为3.62%(76/2 099),各乡镇(街道)野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71,P<0.05).捕获有效野鼠样本326只,其中黄毛鼠173只、黑线姬鼠122只、褐家鼠23只、小家鼠7只、针毛鼠1只.检出血吸虫感染野鼠36只,分别来自当涂县湖阳镇和黄池镇,两地野鼠感染率分别为18.57%(26/140)和13.16%(1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039,P>0.05).湖阳镇检出的阳性野鼠种类为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感染率分别22.00%(22/100)、6.45%(2/31)、33.33%(1/3)和20.0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黄池镇检出的阳性野鼠种类为黄毛鼠和黑线姬鼠,感染率分别为20.59%(7/34)和13.64%(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05).结论 野鼠可能是当前马鞍山市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之一.今后应继续加强流行区野鼠监测,对重点环境开展灭螺的同时,适时结合灭鼠、环境整治等措施降低野鼠密度,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2004-2019年苏州市吴中区日本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了解苏州市吴中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和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对吴中区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吴中区各乡镇常住居民和流动人群,开展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法(IHA)检测,血检阳性者进一步粪检(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或改良加藤氏法),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粪检.对2004-2019年查治病、查灭螺等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疫情预测.结果 2004-2019年共检测185 815人次,未发现血吸虫病例.其中,2011-2019年血清学共检查本地人群52 087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01%(157/52 087);流动人群20 47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542%(111/20 479);2004-2019年间人群血检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9,P<0.001);粪检3 519人次,均阴性.共查螺3 700.870 hm2,有螺面积25.790 hm2,总体有上升趋势,以山区环境为主,主要分布在光福、东山、金庭等乡镇.共查螺55 371框,有螺框出现率为4.089%(2 264/55 371),各年间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6,P=0.005).查获活螺7 900只,活螺密度0.143只/框,有下降趋势;解剖钉螺8 574只,未发现阳性钉螺.药物灭螺90.906 hm2,无显著变化趋势.2020-2024年血清阳性率、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的5年预测值分别为0.616%、0.884%和0.082只/框,各年有螺面积预测值分别为15.028、6.296、13.004、7.852和11.809 hm2.结论 当地无血吸虫病疫情,且无阳性钉螺,但有螺面积波动较大,建议加强钉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Ⅹ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实验观察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在终宿主小鼠体内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终宿主的致病力及传播强度.方法 分别采用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尾蚴定量感染小鼠,建立小鼠-钉螺-小鼠生活史循环,观察比较各虫株的虫卵开放前期、产卵量及虫卵分布、对终宿主的易感性、虫体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结果 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开放前期分别为36.1 d和36.8 d(t=0.907,P=0.372),粪便中虫卵数分别为14.6只/100 mg和21.2只/100 mg(t=2.946,P=0.007),回收成虫数分别为20.5条/鼠和25.1条/鼠(t=2.128,P=0.042),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31303只/对成虫和38594只/对成虫(t=2.185,P=0.040)、肝脏虫卵数分别为14810只/对成虫和19715只/对成虫(t=2.934,P=0.007),肠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16493只/对成虫和18879只/对成虫(t=1.044,P=0.309);江苏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合抱虫体长度(t=0.328,P=0.744)、雌虫体长(t=0.386,P=0.701)及雄虫体长(t=0.332,P=0.7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日本血吸虫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开放前期分别为35.5 d和35.6 d(t=0.169,P=0.867),粪便中虫卵数分别为13.3只/100 mg和18.9只/100 mg(t=3.622,P=0.001),回收成虫数分别为17.6条/鼠和25.1条/鼠(t=3.153,P=0.004),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30932只/对成虫和53903只/对成虫(t=3.865,P=0.001),肝脏虫卵数分别为12307只/对成虫和26363只/对成虫(t=4.388,P<0.01),肠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18625个/对成虫和27541个/对成虫(t=2.679,P=0.012);湖南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合抱虫体长度(t=0.853,P=0.397)、雌虫体长(t=0.573,P=0.569)及雄虫体长(t=0.742,P=0.4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产卵量和肝组织虫卵沉积量均明显高于敏感株,提示其对终宿主的致病性更强;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排出虫卵数明显多于敏感株,提示抗性株的传播能量高于敏感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报了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6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完成并通过了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复核,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7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7亿人;共有29692个流行村,总人口6938.54万人.全国451个流行县(市、区)中,有159个(占35.25%)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91个(占42.3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1个(占22.39%)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6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为54454例,较2015年的77194例减少了29.46%;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尚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30573例.2016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500710人,共发现粪检阳性600例,较2015年的3606例减少了83.36%.2016年,全国共有22140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有7106个村查出了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2.10%,其中有20个村为新查出有螺村;共开展查螺813963.91 hm2,查出有钉螺分布面积235096.04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1346.48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81050头,共检查耕牛510468头,粪检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耕牛8头.2016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47642例,扩大化疗2303555人次;治疗病牛9头,扩大化疗耕牛439857头次.2016年,全国共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为139483.84 hm2、其中实际药物灭螺73941.75 hm2;开展环境改造灭螺面积为3101.52 hm2.2016年,全国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02%和0.0078%,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较2015年进一步下降.但全国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仍较大,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反复与回升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全国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力度,进一步实施精准防控,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流域钉螺起源分布及扩散的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本文对我国长江流域钉螺的起源、分布和扩散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及其对消灭血吸虫病的作用等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5-2015年上海市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上海市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5-2015年上海市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螺情、流动人口等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11年间,上海市流动人口增长了123.92%,达981.65万,其中54.70%的流动人口分布在近郊.上海市累计在4个远郊区(不含崇明区)的16个镇查出有螺面积7.13 hm2;共发现23例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呈下降趋势(rs=-0.782,P=0.004).2005-2009年,84.62%(11/13)的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在同期无钉螺发现的近郊区;2010-2015年,90%(9/10)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在同期有钉螺查出的远郊区.结论 上海市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其对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的威胁仍不容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安徽芜湖市钉螺分布现状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芜湖市钉螺分布现状与特点,了解全市最新螺情变化,为制订血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实施细则》和《安徽省钉螺调查实施方案》,对2016年芜湖市的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进行调查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芜湖市共查出钉螺面积4521.77 h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湖沼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青弋江、漳河等水系的滩地环境,呈片状分布,占全市钉螺总面积91.7%(4146.91 hm2/4521.77 hm2);山丘型流行区分布在沟渠等环境,呈点状分布,环境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全市新发现钉螺面积515.77 hm2,复现钉螺面积266.67 hm2,新发现或复现面积主要分布在湖沼型地区,占90.5%(708.12 hm2/782.44 hm2),其余分布在山丘型地区.结论 全市钉螺新发现和复现情况严重,为巩固防治成果,应进一步加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力度,逐步压缩钉螺面积,加大对全市螺情监测力度,提高查螺工作质量,避免漏查和查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科学评价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版)》的要求,在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的潜在流行县(市、区)共设立454个国家级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常住居民、流动人群、家畜的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感染情况,钉螺分布及感染情况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结果 2016年,全国454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筛查本地居民129 971人,血清抗体阳性者3 852例,其中3 801例血清抗体阳性者接受了病原学检查,发现粪检阳性者21例(湖南省19例,江西省2例),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0.02% (21/129 971);血清学方法筛查流动人群共97 474人,血清抗体阳性者980例,其中953例血清抗体阳性者接受了病原学检查,发现粪检阳性者9例(浙江省8例,湖南省1例,均为输入性感染者),监测点流动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01% (9/97 474).全国的监测点均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监测点共检测家畜12 769头,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牛)1头.监测点累计调查钉螺面积22 371.69 hm2(1 hm2=10 000 m2),查出有螺面积6 999.57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136.77 hm2,分布于安徽省和上海市;除湖北、湖南和广东省以外,其余各省监测点复现钉螺面积125.22 hm2,但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稳定,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例和感染性钉螺,人、畜保持血吸虫低感染状态.局部新发现或复现钉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洞庭湖秋冬季节钉螺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秋冬季节钉螺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消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2014年10-12月,以东洞庭湖区的草滩为现场,系统抽样查螺,同时测量调查点的高程以及收集水位和气象资料,计算各年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描述钉螺及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密度的关系.结果 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最高值在2012年10月,为41.88只/0.1 m2;最低值在2008年11月,为1.23只/0.1 m2.死亡率最高出现在2008年11月,为73.72 %;最低出现在2012年10月,为1.09%.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发现1月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与ln(钉螺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ln(钉螺密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P=0.001).结论 在东洞庭湖,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对当年秋冬季的钉螺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