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中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我国26个省市10个重点行业251家企业57 501名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我国主要产业职业人群进行大样本横断面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研究因素与颈部疼痛(频率、持续时长、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我国职业人群工作相关颈部疼痛发生率为34.52%(19 852/57 501),其中,作业人员每月出现颈部疼痛的发生率为24.62%(14 158/57 501),颈部疼痛持续超过1周的发生率为28.32%(16 283/57 501),严重疼痛的发生率为16.23%(9 331/57 5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教育水平、自我健康状况等)、职业特征(工龄、头颈部姿势及其持续时间)均会影响颈部疼痛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长和严重程度(P<0.05).相比工作时头颈部直立且不长时间保持相同姿势的作业人员,其他组别在颈部疼痛的3个维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上均有更高的风险(P<0.05),其中,长时间保持头颈部后仰是风险最高的作业姿势(每月出现颈部疼痛:OR=5.84,95%CI:4.93~6.92;颈部疼痛持续超过1周:OR=6.21,95%CI:5.25~7.33;颈部出现严重疼痛:OR=6.73,95%CI:5.17~8.75).结论 我国主要产业的职业人群普遍存在工作相关颈部疼痛,保持头颈部良好姿势、合理的休息或颈部活动,可以降低颈部疼痛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几丁质和flg22诱导的辣椒幼苗先天免疫生理响应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为明确几丁质和鞭毛蛋白衍生肽flg22诱导的辣椒幼苗先天免疫生理响应特征,探讨辣椒先天免疫生理响应与辣椒抗多种病害的关系.[方法]以5个四川本地辣椒品种幼苗为试材,鉴定它们对青枯病和疫病病情指数和抗性水平,采用水培法培育幼苗并进行外源几丁质和flg22处理,检测各品种不同诱导时间下幼苗根系生长、气孔孔径、胼胝质沉积、活性氧(ROS)积累和SOD、CAT活性,以及先天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综合评价其生理响应及其与抗病性关系.[结果](1)各品种幼苗青枯病和疫病病情指数以'川腾10号'最低,抗病性最强,以'本地条椒'最高,抗病性最弱.(2)外源几丁质和flg22抑制了各品种幼苗根系生长速率,诱导离体叶片气孔闭合,促进叶片细胞壁胼胝质沉积加厚,ROS含量持续增加,SOD和CAT活性不断提高.各品种幼苗先天免疫生理响应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以'川腾10号'最高,'本地条椒'最低,并且平均隶属函数值与疫病、青枯病病情指数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3)外源flg22和几丁质诱导'川腾10号'幼苗先天免疫相关基因CaWRKY22、CaMAPK7和ChiIV3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外源flg22和几丁质可诱导辣椒幼苗先天免疫生理响应,且响应程度强弱在品种间存在差异,依据生理响应指标通过隶属函数可综合评价辣椒品种的抗病水平;'川腾10号'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多抗性水平最好,这与其先天免疫相关基因CaWRKY22、CaMAPK7和ChiIV3的显著上调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心房在术后心房颤动复发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颤动(房颤)已经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房颤临床治疗策略的不断发展,射频消融术逐渐取代常规药物治疗,已成为房颤的临床一线治疗手段,能大幅度地减少房颤负荷、控制房颤节律及改善心脏功能.然而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大量研究证明,房颤持续存在,左心房会发生电生理及解剖结构的重构,这是房颤发生发展和维持以及术后复发的重要病理因素.但近期的研究发现,右心房参与维持心房颤动,并且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增加,右心房与房颤患者的临床结果较差独立相关,对于房颤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对右心房与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4年1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单纯性sTBI患者共328例,根据受伤后7 d内是否出现ARDS分为ARDS组(107例)和非ARDS组(221例);对患者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等)、创伤程度[头颅简明损伤评分(A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输血及血小板输注情况]以及相关血生化指标[包括碱剩余(BE)、血肌酐(SCr)、尿素氮、降钙素原(PCT)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sTBI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绘制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几乎所有sTBI患者出现ARDS的时间都是在损伤后7 d内,年龄>55岁、血糖、PCT水平、休克、输注血小板>10 U、GCS评分、血清BE<-6 mmol/L、SCr及血尿素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GCS低评分(<8分)、休克、输注血小板>10 U、血PCT≥10.01 μg/L是sTBI后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ARDS组患者病死率(61.5%vs.26.4%)、平均住院时间(d:14.8±3.4 vs.11.4±3.6)、机械通气持续时间(d:11.6±2.8 vs.7.8±2.1)等均高于未出现ARDS组(P<0.05).结论 GCS低评分(<8分)、年龄>55岁、输注血小板>10 U、休克、血PCT≥10.01 μg/L是sTBI后AR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早期识别、及时联合干预,有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强度间歇训练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对于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应用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为CHD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CHD患者HIIT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时间从建库至 2023 年 11 月 4 日.经过循证护理培训考核合格的 2 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ssessment of multiple systematic reviews 2,AMSTAR 2)量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规范(preferred reporting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声明、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以及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13篇系统评价.AMSTAR 2结果显示,1篇文献质量高,2篇低,10篇极低;PRISMA得分为16~26.5分,6篇报告相对完整,7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13篇系统评价的48条结局指标证据中,12条证据为中等质量,9条证据为低等质量,27 条证据为极低等质量.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continuous training,MICT)比较,HIIT在 6 项主要结局指标: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峰值心率、静息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和血压均得到更佳的康复效果.结论 HIIT在CHD患者康复中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且安全性尚可,考虑到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以及证据质量级别较低,未来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切换时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时的切换时机,有效降低气管插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入住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和呼吸科行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时存在无创机械通气(NIV)相对禁忌证仍坚持使用NIV者纳入NIV组(118例),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者纳入IPPV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温、呼吸频率、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 2/FiO 2)、呼吸指数(RI)、pH值、D -二聚体、血红蛋白(HB)、白蛋白、血乳酸(Lac)、脑钠肽(BNP)、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肌酐(SCr)、白细胞计数(WB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存在排痰障碍等临床指标,对影响NIV失败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的价值。 结果:NIV组与IPPV组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65.6±11.11比66.9±12.1,6.8%比9.6%,均 P>0.05),但NIV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IPPV组(d:12.3±2.1比14.2±2.5, P<0.05)。NIV组有101例持续完成NIV,17例NIV失败转为IPPV,NIV失败率为14.4%。NIV失败患者与NIV成功患者性别、PaO 2/FiO 2、RI、pH值、D -二聚体、PCT、WBC、Lac、排痰障碍、GC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临床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pH值、WBC、排痰障碍是NI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RI:优势比( OR)=3.879,95%可信区间(95% CI)为1.258~11.963, P=0.018;pH值: OR=3.316,95% CI为1.270~8.660, P=0.014;WBC: OR=3.684,95% CI为1.172~11.581, P=0.026;排痰障碍: OR=0.125,95% CI为0.042~0.366, P=0.000〕。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χ2=9.02, P=0.34)。ROC曲线分析显示,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对AECOPD患者NIV失败具有较高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0.051,95% CI为0.718~0.918, P=0.000〕。 结论:存在NIV相对禁忌证仍坚持使用NIV的AECOPD患者,需对NIV失败进行进一步危险分层,对于RI、pH值、WBC异常和排痰障碍者选择NIV风险显著增大,需要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切换成IPPV,避免延误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我们需要去了解并做些什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术前明显认知良好的患者中,约有12%在接受麻醉和非心脏手术后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症状,这一现象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近期研究发现,确定麻醉和POCD之间存在任何明确联系都有困难,部分原因是因为定义和诊断缺乏一致性。虽然确实存在影响大脑蛋白质沉积的生理机制,但POCD通常是自限性的,并且很少持续较长时间。这方面临床研究困难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缺乏统一的定义以及一致性的测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肾梗死15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肾梗死(ARI)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为心源性肾梗死14例,抗磷脂综合征1例;合并心房颤动12例,房性早搏2例,D-二聚体水平升高12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15例,尿潜血阳性和尿蛋白阳性11例。治疗方式为导管接触性溶栓4例,静脉溶栓2例,抗凝治疗9例。随访发现6例再发栓塞,其中2例死亡。对于存在血栓高风险因素的急性发作、持续性腹痛患者,若合并高水平LDH、尿潜血(+)和/或尿蛋白(+)提示可能为ARI,增强CT或CT血管造影可辅助早期确诊。即使存在长时间的肾动脉栓塞也应尽可能尝试重建血流,后期规范化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间歇性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间歇性睾丸扭转(ITT)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以提高对IT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9例ITT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7~13.9岁,平均11.9岁。临床表现为阴囊、睾丸疼痛,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次数平均2.4次(1~5次),每次持续1 min~3 d,其中1例伴恶心和左下腹痛。阴囊、睾丸疼痛次数4例为1次,5例反复多次,其中1例多次睾丸扭转手法复位缓解。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病程为4~24 h,查体均见患侧阴囊红肿伴触痛明显,提睾反射消失;超声检查提示2例睾丸无血供,1例睾丸血供减少,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附睾头增大,1例睾丸血供正常伴睾丸上方精索血管扭转。4例慢性期患儿病程为5~24个月,查体见患侧阴囊较对侧松弛,睾丸位置低,提睾反射存在,其中1例伴睾丸横位,1例伴睾丸萎缩发育小;超声检查提示1例存在睾丸萎缩变小,其余3例睾丸正常。9例均行睾丸探查、双侧睾丸固定术,其中5例急性发作期患儿行急诊手术;4例慢性期患儿行择期手术。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睾丸坏死,睾丸挽救率为100%(9/9)。所有患儿均存在患侧睾丸附睾鞘膜附着异常,为钟摆畸形,其中2例伴健侧睾丸附睾钟摆畸形。所有患儿术后第1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69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均未见睾丸疼痛复发。除1例术前患侧睾丸已存在睾丸萎缩外,所有患儿睾丸均恢复良好,未见睾丸萎缩变小。结论:ITT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阴囊、睾丸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查体见睾丸横位或睾丸萎缩、发育小有助于诊断;超声检查因睾丸扭转可自行复位而表现多样。ITT一经诊断,需尽早行双侧睾丸固定术,以防阴囊、睾丸疼痛再次发作及潜在的睾丸缺血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