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结直肠癌从脾肾论治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6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肠覃""锁肛痔"等范畴,脾虚、肾亏是其发病之根本.基于脏腑理论,中医药从脾肾论治结直肠癌,疗效较为显著,但其具体机制 目前尚未明确.脾肾亏虚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且多种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平衡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补肾健脾类中药对肠道微生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基于此,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以及脾肾两脏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现肠道菌群可能是从脾肾论治结直肠癌的重要纽带之一,肠道菌群结构正常,则脾气健运,气血生化充足,则肾精得以充养,正气充盛,则不易受邪,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最后进一步阐述了脾肾失资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提供重要参考和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自拟抑癌汤在锁肛痔(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自拟抑癌汤在锁肛痔(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凋亡相关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奇偶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辅助化疗,观察组患者于此基础上予以自拟抑癌汤治疗,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以及治疗前、治疗1、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242(CA242)]、凋亡相关因子[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周期素E(cyclin E)]及ER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Ras、Raf]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0%,略高于对照组的6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EA、cyclin E、MEK、ERK1/2、Ras、Ra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p53、Fas、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患者联合应用自拟抑癌汤和辅助化疗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因子、ERK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外痔超声刀切剥后锁边缝合治疗静脉曲张性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观察外痔超声刀切剥后锁边缝合联合内痔套扎术治疗静脉曲张性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 年8 月—2021 年6 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手术治疗的静脉曲张性环状混合痔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 组,治疗组30 例采用外痔超声刀切剥后锁边缝合联合内痔套扎治疗,对照组30 例采用外痔超声刀切剥联合内痔套扎治疗,观察2 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便血、肛缘水肿、肛门疼痛、肛门皮赘、肛门狭窄等情况,随访6 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2 组手术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和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便血(术后第1,3,7 天)、肛缘水肿(术后第3 天)、肛门疼痛(术后第7 天)和肛门皮赘(术后第14 天)评分均更低(P均<0.05);2 组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均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发生,随访无复发.结论 超声刀切剥后锁边缝合技术治疗静脉曲张性环状混合痔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可促进肛门创面更快愈合,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十全大补汤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结直肠癌属于中医学肠覃、锁肛痔范畴,其发生发展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起居不时、感受外邪等因素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障碍有关,而正气不足贯穿疾病病程始终,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培本为主.十全大补汤是补益气血的代表方剂,由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黄芪、肉桂组成,以其为基础方的辨证加减,在结直肠癌术后应用中发挥着补益气血的功效,有助于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加快恢复,并能减轻患者放化疗过程中的毒副反应,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从而确保足量的疗程;而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又可在扶正的同时,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全面论述了十全大补汤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论和疗效提升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解毒护本方灌肠降低大肠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解毒护本方保留灌肠配合中药口服, 降低结大肠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 找出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办法.方法:符合诊断标准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30例应用化疗药物, 观察期间暂不应用中药汤剂, 治疗组30例配合中药解毒护本汤剂保留灌肠, 加上中药汤剂内服, 4周为一观察周期, 观察2组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情况, 不同时期出现的主要证候积分、肿瘤标志物、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因化疗出现的症状显著轻于对照组; 肿瘤标志物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 P﹥0. 05); 治疗组的肌体免疫力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解毒护本方保留灌肠能减轻大肠癌术后化疗的毒副作用, 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肌体的免疫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大肠癌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肠癌在中国是常见恶性肿瘤,赫捷等对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状况分析显示,大肠癌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第四位;2013 年中国有超过16 . 5万例大肠癌患者死亡,病死率位列第五位,并且大肠癌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1]. 尽管"大肠癌"并未出现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其临床症状与中医学中"锁肛痔""癥瘕""肠覃""积聚"等病症有极高相似度[2] ,故在中医学上大肠癌被归类于上述病症范畴. 目前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证型分类尚未取得统一,然而国内专家学者对大肠癌病机特点的认识渐趋一致,即本虚标实和虚实夹杂;脾虚和肾虚是虚之本,气、湿、痰、瘀、毒为实之标[3-5]. 健脾解毒方和健脾补肾方、健脾除湿方等代表方剂从脾和肾论治大肠癌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较为常见,而从肺论治大肠癌的研究和应用较少. 中医整体观是对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导"同病异治"的思想基础. 大肠主津,传导糟粕,以通为用,其功能正常运转,一方面需要肺气宣发肃降,使气机畅达,大肠才能传导糟粕有力;另一方面肺通调水道,布散津液,使大肠茹润而不燥结.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指肺和大肠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大肠相关病变受肺功能的影响,即可以通过治肺以治大肠癌,或以治肺之药治大肠病变. 若肺失肃降,则气机不畅,水津输布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易使致湿、瘀、毒积聚,继而发为肠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孙玉冰教授防治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结肠癌归属于中医"肠覃""积聚""锁肛痔""肠癖"等范畴.目前绝大多数结肠癌患者仍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但肿瘤术后仍具有一定的复发转移率,复发转移是导致结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正虚生"邪"易发病,孙玉冰教授认为脾虚是导致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结肠癌患者素体脾气虚弱,而手术及化疗既伤正气又耗阴血,脾虚易衍生"湿困"和"血虚",两者易致瘀,故结肠癌术后患者常以脾虚湿困和阴血亏虚多见,故治疗上应从健脾祛湿,滋阴养血入手.本文概括介绍孙教授防治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证思路和用药特点,在推广孙教授学术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一个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孙桂芝治疗直肠癌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与古籍记载的“盘肛痈”“锁肛痔”等相似.孙桂芝教授从事中西结合防治肿瘤工作40余年,对直肠癌中医治疗有独到见解.孙教授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灵活用药,随证加减,多方合用,多法并用.其依据直肠癌的发病特点,在辨证论治方面强调湿热偏重,注重去腐生肌和主张药物引经;总结常用方药包括自拟秦香连汤、黄芪建中汤加味、自拟二黄鸡枸汤和实脾饮加减,并根据常见伴随症状加减方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祥福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锁肛痔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高祥福教授长期从事内科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高教授临证,侍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高教授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锁肛痔的经验小结如下.锁肛痔是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为肛门出现坚硬肿块或伴有流脓血臭水,排便次数增多或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粪形变细,脓血便,是肠道常见的肿瘤之一.本病在西医中称之为肛管直肠癌,在大肠癌中约占80%,是指腹膜反折部以下,从肛缘到癌肿的近端7~8cm的恶性肿瘤.80%的肛管直肠癌可以用肛门指诊触及,可以做到早期诊断,但因临床症状与痔疮类似,误诊误治时常发生[1].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2].西医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局部冷冻、激光等物理治疗,存在着无法保留肛门括约肌、易复发、胃肠道不良反应等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酮咯酸氨丁三醇静脉自控应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的影响和不良反应评估,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进行择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6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ombined spinal anesthesia,CSEA).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2组患者均在术毕予以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A组:酮咯酸氨丁三醇3 mg/kg+芬太尼0.015 mg/kg+阿扎司琼6 mg;B组:芬太尼0.015 mg/kg+阿扎司琼6 mg.2组均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 ml,泵速2 ml/h,锁时20 min自控追加2 ml,术后48 h撤泵.观察(1)对静脉自控镇痛启动(T0)、1 h(T1)、6 h(T2)、12 h(T3)、24 h(T4)、36 h(T5)、48 h(T6)各时间点疼痛强度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2)术前1 d(D0),术后1 d(D1)、3 d(D2)血清CRP、IL-6的浓度;(3)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不良反应.结果 2组组内患者T1~T6时VAS评分均低于T0(P<0.05).T0时刻,2组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6时刻,酮咯酸氨丁三醇组中各时间点评分均低于芬太尼组(P<0.05);2组血清CRP、IL-6在D2、D3时间点较D1明显增高(P<0.05),A组增高的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5);A组主观疼痛感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酮咯酸氨丁三醇静脉自控用于肛门部手术后镇痛及炎症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发生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