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文章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AU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CBCT: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种矫治器对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前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前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Ⅰ类错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器,试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前和矫治后12个月均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2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根长度及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矫治前后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根长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矫治前后上前牙唇侧和舌腭侧、下前牙唇侧和舌腭侧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矫治前后的上下前牙牙颈部、根中部、根尖部水平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可减轻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及厚度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BCT和EXT图像引导系统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联合ExacTrac X射线(ExacTrac X-Ray,ETX)图像引导系统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放疗患者进行首次与剩余分次放疗的位置验证,探讨最优的图像引导验证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某院接受脑胶质瘤调强放疗的20例患者的资料,首次治疗患者使用CBCT图像引导系统确定治疗中心在体表的对应位置,并进行复位与标记,之后在线将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运用ETX图像引导系统来验证残余摆位误差;剩余分次治疗使用ETX图像引导系统对摆位误差进行位置验证.计算患者在六维方向[Lat方向(左右)、Lng方向(头脚)、Vrt方向(前后)、Pitch方向(绕左右旋转)、Roll方向(绕头脚旋转)、Yaw方向(绕前后旋转)]上的摆位误差及其区间分布.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首次治疗患者的摆位误差只需1次校正的占比为75.00%,剩余分次治疗患者的摆位误差只需1次校正的占比为78.62%.首次治疗经CBCT联合ETX图像引导复位均能满足治疗要求;剩余分次治疗中,在六维方向上校正前后的摆位误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区间分布显示,患者在首次治疗和剩余分次治疗中六维方向上的误差值均在0~1 mm和0°~1°.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采用CBCT联合ETX图像引导系统进行首次及剩余分次治疗,能快速、准确地确认治疗中心并复位,减小摆位误差,可提高治疗的准确性与重复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OBI系统锥形束CT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长期稳定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瓦里安加速器机载影像(OBI)系统锥形束CT(CBCT)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对瓦里安Clinac iX加速器OBI系统每月进行质控检测,获取Catphan 504模体在6种扫描协议下的CBCT图像.这6种扫描协议分别是高质量头部(HQH)、低剂量头部(LDH)、盆腔聚光灯(PSL)、标准剂量头部(SDH)、低剂量胸部(LDT)和盆腔(pelvis).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24个月的144套CBCT图像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在CTP486模块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数据.图像均匀性使用3点钟、6点钟、9点钟和12点钟方向ROI与中心ROI的CT平均值的最大差异的绝对值表示.图像噪声,使用大圆形ROI的CT值的标准差表示.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数值越小,表明图像质量越好.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得到6种扫描协议下这2种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定义Y为每个方向ROI的平均CT值减去中心ROI的平均CT值得到的差值,用来表示每个月图像质量的变化.结果 该OBI系统CBCT的图像均匀性和噪声在2年中总体上比较稳定.对于HQH、LDH、PSL、SDH、LDT、pelvis这6种扫描协议,图像均匀性数值分别为(21.5±1.0)、(21.4±2.2)、(21.3±0.9)、(18.3±1.3)、(3.4±1.9)、(7.2±1.9)HU,图像噪声数值分别为(19.2±0.2)、(41.0±0.3)、(14.2±0.3)、(38.2±0.2)、(16.0±0.9)、(13.5±0.9)HU.其中,LDT的图像均匀性数值的平均值最小,pelvis的图像噪声数值的平均值最小.6种扫描协议下,图像均匀性涉及的中心ROI平均CT值分别为(32.3±2.7)、(24.0±3.3)、(19.3±2.4)、(11.1±2.5)、(67.2±2.1)、(-24.6±1.7)HU,平均CT值数据的稳定性较好.Y的标准差均<3HU,表明每个月图像质量的稳定性较好.结论 OBI系统CBCT的图像均匀性和噪声在2年中总体上比较稳定.6种扫描协议中,LDT的图像均匀性最好,pelvis的图像噪声最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锥形束CT在下颌下腺结石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T检查资料,比较4种成像方法对不同位置结石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利用Mimics 19.0软件和CBCT数据对结石进行3D重建,从可视化角度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目.结果 CBCT和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111/113)vs 95.6%(108/113),P>0.05],但均高于X线片(65.5%,74/113)和超声(73.5%,83/113)的总检出率.超声对导管前、中段结石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 63.6%(21/33)、72.2%(26/36)],与 CBCT[分别为 97.0%(32/33)、100.0%(36/36)]、CT[分别为93.9%(31/33)、97.2%(35/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片对导管后段结石的检出率低于超声、CBCT、CT[40.9%(18/44)vs 81.8%(36/44)、97.7%(43/44)、95.5%(42/44),均P<0.01].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后,成功地对不同大小、形态及数目的下颌下腺结石进行了可视化重建,重建图像清晰,结石与下颌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显示直观.结论 CB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替代传统CT进行涎石病诊断.对于双手双合诊未查及但超声提示的导管后段结石,可直接行CBCT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对于导管前、中段结石,可考虑X线片和CBCT检查.可视化技术有助于临床患者宣教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年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面部偏斜患者的颌面部结构进行锥形束CT三维扫描成像并测量,分析面部偏斜患者下颌骨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位置。方法:选取面部偏斜的患者61例为研究组(男7例,女54例),年龄(23.97±5.80)岁,选取15例个别正常 患者为对照组(男2例,女13例),年龄(22.47±5.49)岁,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所选取研究对象进行颅面部锥形束CT成像,利用三维测量软件(Invivo5)的3D分析功能描绘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点,比较两组患者下颌骨形态与位置差异。 结果:①研究组偏斜侧下颌升支高度(54.78±6.30) mm与偏斜对侧(56.22±5.25) mm ( P=0.004),偏斜侧下颌体总长度(116.15±6.00) mm与偏斜对侧(117.96±6.20) mm ( P=0.001),偏斜侧髁突高度(23.34±3.80) mm与偏斜对侧(24.50±3.40) mm ( P=0.001),偏斜侧上颌尖牙垂直向位置(24.72±4.35) mm与偏斜对侧(25.29±4.32) mm ( P=0.028),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垂直向位置(22.60±4.51) mm与偏斜对侧(23.13±4.12) mm ( P=0.041),偏斜侧下颌升支内倾角度84.21°±3.16°与偏斜对侧82.87°±3.81° ( P=0.01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偏斜侧与偏斜对侧下颌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年面部偏斜患者双侧存在多部位解剖结构的不对称性,偏斜侧的下颌升支高度、髁突高度更小,牙弓平面更高,下颌升支内倾角度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深度相机开发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以深度相机坐标系为世界坐标系,由校准模体得到定位CT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患者的定位CT点云经上述关系转换到世界坐标系中并与深度相机实时获取的患者表面点云配准计算六维误差,完成摆位验证及放疗中分次内体位误差监测。统计系统六维计算误差的均值、标准差,配准后点云的豪斯多夫距离以及各部分程序运行时间,验证系统的可行性。选取15例真实患者,统计本系统与锥形线束CT之间六维误差。结果:模体实验中,系统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分别为(1.292±0.880)、(1.963±1.115)、(1.496±1.045)mm,在偏转、俯仰、翻滚角度的误差分别为0.201°±0.181°、0.286°±0.326°、0.181°±0.192°。对于真实患者,系统平移误差在2.6 mm以内,旋转误差在1°左右,程序运行1~2帧/s,精度和速度满足放疗要求。结论: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点云放疗实时监测系统能自动完成放疗前摆位验证、放疗中体位实时监测,并提供误差视觉反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序列分牙导板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一种能辅助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序列分牙导板的数字化设计制作方法,初步评价其可行性,以期为口腔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的下颌第三磨牙低位水平阻生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0.2±2.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显示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取患者口内全牙列范围印模、进行牙颌模型光学扫描。通过Mimics24.0、Geomagic Wrap 2021、Magics21.0等软件对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光学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结构提取、配准融合,以及进行序列分牙导板(含截冠导板、分根导板)结构的设计,然后三维打印钛金属导板,导板在牙颌模型试戴确认后,辅助医师进行分牙操作。观察导板是否就位、分牙次数、牙齿分块与术前设计匹配度、手术时间及是否有并发症。结果:本研究成功打印20例分牙导板,均在患者口内就位良好,平均分牙次数3.4次,牙齿分块与术前设计较匹配,导板平均手术时间(29.2±9.8)min,未出现骨皮质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初步验证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采用序列分牙导板辅助分牙操作可准确实现术前分牙设计的效果,有望为提高手术精度、保证安全性提供一种数字化解决方案,其精度与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三维定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三维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 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束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束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三维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 结果:二维定性评价的 Kappa值为0.66~0.87。三维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3和(62.8±70.9) mm3。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 P<0.05)。 结论:三维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颈胸一体固定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颈胸一体架(膜)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体位固定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入组32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均使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照射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并在放疗中进行锥形束CT(CBCT)位置验证,分别配准乳腺/胸壁靶区和锁骨上下区靶区。对239次CBCT图像的摆位误差和上下靶区位置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乳腺/胸壁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84±2.36)、(1.99±2.48)、(1.75±1.86) mm,锁骨上下区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1.98±2.44)、(1.98±2.48)、(1.71±1.79) mm。每个病例每次CBCT扫描的乳腺/胸壁与锁骨上下区平移误差的差值在 x、 y、 z方向分别为(0.38±0.66)、(0.07±0.41)、(0.45±0.92) mm。 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膜)进行体位固定,摆位误差小,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靶区位置有很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