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差。AF-MR的发病机制与二尖瓣瓣环扩张、房源性瓣叶牵拉、二尖瓣后叶运动障碍、二尖瓣瓣环收缩障碍、二尖瓣瓣叶适应性增生不足或过度增生、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左房压升高有关。AF-MR患者临床上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长程持续性房颤、非二尖瓣心脏手术病史、起搏器置入病史等。AF-MR在超声心动图上多表现为中心性二尖瓣反流,常伴有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等继发改变。药物、导管消融、外科修补及经皮介入治疗是AF-MR潜在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的二尖瓣反流认识不足,本文对这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点、预后、潜在的治疗策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静脉隔离联合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肺静脉隔离(PVI)联合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LSP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PVI联合PBMV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LSPAF的患者11例,其中男2例,年龄(58.2±10.0)岁,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指导下完成PVI,以达到全部肺静脉-心房间电隔离为消融终点,然后采用球囊(Inoue)实施PBMV。比较手术前后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等指标,出院后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患者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PVI+PBMV手术,手术时间(189±29)min和X线曝光时间(30±10)min,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加[(2.13±0.13)cm 2对(1.19±0.13)cm 2, P<0.001],未发现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在15~72个月(中位56个月)随访中,4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其中2例接受再次消融,1例在二次手术后再次复发;2例拒绝再次消融。在1~2次房颤消融术后,11例患者中8例未复发房颤。 结论: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LSPAF患者,PVI联合PBMV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型/危重型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合并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22年3月23日至5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周浦医院收治的2 675例年龄≥50岁的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将合并房颤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并进行比较。结果:2 67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69.0(60.0,81.0)岁,其中135例合并房颤,房颤发生率为5.05%。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为55~101岁,中位年龄84.0(74.0,89.0)岁;轻型组68例,普通型组30例,重型/危重型组37例(包括重型9例、危重型28例)。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年龄55~75岁比例为43.2%,新冠疫苗接种率为32.4%;新发房颤比例在3组中最高,长程持续性房颤比例则以轻型组最高(58.8%)。重型/危重型组伴发热(29.7%)、肝功能不全(13.5%)、肾功能不全(46.0%)、2型糖尿病比例(46.0%)及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高〔与轻型和普通型比较分别为(分):1.8±1.1比1.1±0.8、1.2±0.7,均 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比较,重型/危重型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升高〔CRP(mg/L):27.2(6.0,60.8)比7.6(3.1,19.3)、12.8(4.9,26.3),ALT(U/L):31.3±15.4比15.4±9.3、19.3±11.7,AST(U/L):78.0±21.7比34.7±15.6、38.1±24.4,均 P<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降低〔Hb(g/L):105.3±22.5比125.8±25.4、123.0±20.4,ALB(g/L):33.7±6.0比39.0±5.5、39.6±13.1,均 P<0.05〕;另外,重型/危重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轻型组〔μg/L:2.5(1.5,3.4)比2.2(1.2,2.8), P<0.05〕。治疗方面,3组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低分子肝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危重型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最低(27.0%),使用低分子肝素比例则高于轻型组〔81.1%(30/37)比51.5%(35/68), P<0.05〕。新冠肺炎合并房颤患者病死率为18.5%(25/135),均为危重型患者,其中脑栓塞、肺栓塞及脑出血者占32.0%(8/25),40.0%(10/25)死于多器官衰竭(40.0%合并消化道出血),20.0%(5/25)死于心脏性猝死,12.0%(3/25)死于呼吸衰竭;而轻型、普通型及9例重型患者均无死亡。 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合并房颤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高,主要死因为心、肺、脑等多器官衰竭及栓塞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贴附式长程动态心电监测在心血管专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门诊患者采用单导联贴附式长程心电记录仪进行心律失常事件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接受连续7 d长程心电监测患者的病史与心电监测资料。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包含频发房性早搏、长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RR间期>3 s等。结果:377例患者完成7 d长程心电监测,其中47例(12.5%,47/377)既往有不明原因晕厥发作。长程心电监测持续总时间147(134,157)h,有效心搏总数52.7万(43.6万,60.9万)个。最长RR间期1.6(1.4,1.9) s,其中85例(22.6%,85/377)患者RR间期>2 s,20例(5.3%,20/377)患者RR间期>3 s,最长RR间期13.2 s。心律失常事件分析:窦性心律失常41例(10.9%,41/377),房室传导阻滞和逸搏31例(8.2%,31/377),房性心律失常336例(89.1%,336/377),室性心律失常233例(61.8%,233/377)。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的225例患者中211例(93.8%,211/225)新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其中窦性心律失常14例(6.6%,14/211),房室传导阻滞和逸搏18例(8.5%,18/211),房性心律失常194例(91.9%,194/211),室性心律失常132例(62.6%,132/211)。190例(50.4%,190/377)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而新发现心律失常患者中85例(40.3%,85/211)出现严重心律失常。47例晕厥病史患者中19例(40.4%,19/47)有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结论:持续长程心电监测有助于门诊患者筛查出严重心律失常事件和寻找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决奈达隆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决奈达隆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种脱碘的苯并呋喃衍生物,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与胺碘酮类似,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决奈达隆主要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节律控制,减少房颤/房扑的复发,并降低再住院风险。不建议决奈达隆用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以及射血分数减低的房扑或房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规律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的长期随访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一站式杂交手术(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内科导管消融)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连续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难治性房颤(包括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以及多次导管消融失败的阵发性房颤)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3±11)岁,中位房颤持续时间为3年。首先外科经双侧胸壁胸腔镜途径消融两侧肺静脉,离断Marshall韧带,并结扎左心耳。之后内科行左心房三维建模,结合电压标测,应用导管消融对外科消融径线的完整性进行验证,并补点消融,确保双向阻滞。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隔离。术后6、12、18、24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1例患者均实现两侧肺静脉电位隔离,平均随访(32±10)个月后,并发症2例,死亡3例。进入6个月随访期71.4%(15/21)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窦律),进入12个月随访期57.1%(12/21)的患者维持窦律,进入18个月随访期50.0%(10/20)的患者维持窦律。复发11例,其中心房扑动4例,房颤7例。3例患者接受了再次导管消融,2例恢复窦律。长期随访发现,杂交手术对于肺静脉电位隔离的干预依旧彻底。经再次导管消融或电复律后,总体治疗成功率为71.4%(15/21)。杂交术后1年,平均左心房内径为(48.4±7.0)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4%±4%,与术前相比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作为一种新兴术式,解决了很多单纯内科和外科本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就单中心目前治疗经验,对于难治性房颤患者杂交手术并发症较少且总体成功率较高,初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和围术期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单次手术中进行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房颤)一站式治疗的可行性和围术期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单次手术中进行房颤消融和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治疗。评估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成功率和围术期严重不良事件。结果:共纳入358例房颤患者,男性189例(52.8%),年龄(69.0±8.0)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62例(45.3%),持续或长程持续性房颤196例(54.7%),CHA 2DS 2-VASc评分(3.2±1.5)分,HAS-BLED评分(2.4±1.1)分。其中350例(97.8%)为先消融后封堵,8例(2.2%)为先封堵后消融;射频消融353例(98.6%),冷冻消融5例(1.4%)。所有患者成功完成肺静脉隔离,其中180例(50.3%)患者附加线性消融和/或基质改良。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成功率为100%(358/358)。围术期严重不良事件共14例(3.9%)。其中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12例(3.4%),包括6例(1.7%)心包积液、1例(0.3%)卒中和5例(1.4%)血管穿刺并发症;2例(0.6%)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无大出血和死亡事件发生。 结论:对症状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治疗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围术期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极射频消融联合去神经化治疗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去自主神经化(ganglion plexus ablation,GPA)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68例瓣膜病合并LSP-AF,在瓣膜手术同时行RF或RF+GPA手术的患者。根据围手术期资料、心律状态、生存率和临床事件的数据,针对RF和RF+GPA进行倾向评分,匹配筛选每组102例患者。结果:在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同时行GPA( OR=0.205, P= 0.005),较小的左心房大小( OR=1.091, P=0.000);术后5年包括较短房颤史( OR=1.069, P=0.023),较小的左心房大小( OR=1.090, P=0.000);术后8年包括较短房颤史( OR=1.066, P=0.030),较小的左心房大小( OR=1.086, P=0.000)。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后,RF+GPA组术后6个月内接受心脏电复律的患者显著低于RF组(2.0%对8.8%, P=0.030)。在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与RF组相比,RF+GP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个月时(91.3%对79.8%, P=0.026)和1年时(90.2%对78.5%, P=0.028)更高,但在5年时(64.8%对64.4%, P=0.956)和8年时(53.3%对50.6%, P=0.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果加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RF+GPA组与RF组在6个月(92.4%对88.3%, P=0.345)和1年时(91.3%对86.0%, P=0.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GPA组与RF组相比,两者术后8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5%对93.75%, HR=1.327,95% CI:0.463~3.802, P=0.598)。 结论: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加做去自主神经化有助于提高术后早期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电复律的使用。但是该效应将在1年后逐渐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C3L联合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化学消融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研究2C3L联合Marshall静脉(VOM)无水乙醇消融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纳入12例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均进行:①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②"2C3L"射频消融术式(2C:2个肺静脉环状消融,3L:3条消融线,即二尖瓣峡部线、左房顶部线、三尖瓣峡部线);③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验证肺静脉隔离及各消融线是否阻滞.结果 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平均时间为(41.8±13.2)min,12例患者中2例无水乙醇化学消融失败,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成功率为83.3%,所有患者均实现了环肺静脉隔离与各消融线的双向传导阻滞.单纯2C3L术式2例患者中1例1年随访时复发左房房扑,2C3L联合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术式10例患者中1例1年随访时复发阵发性房颤,单纯2C3L术式手术成功率50%(1/2),2C3L联合VOM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术式手术成功率90%(9/10).结论 2C3L联合VOM无水乙醇消融长程持续性房颤成功率较高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新型炎性指标对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43例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根据非瓣膜性AF发作情况及AF分型[阵发性AF(PAF),持续性、长程持续性以及永久性AF(SAF)]分为3组,即COPD组(n=50)、COPD合并PAF组(n=45)、COPD合并SAF组(n=48).检测3组外周血MHR、NLR、RDW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HR、NLR、RDW是否为PAF和SAF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预测因子的诊断效能.结果 MHR(OR=1.438,95%CI:1.107~2.962,P=0.029)、NLR(OR=2.715,95%CI:1.066~8.537,P=0.042)是老年重度 CODP 患者发生 PAF 的独立预测因子.MHR(OR=1.477,95%CI:1.091~2.951,P=0.031)、NLR(OR=2.628,95%CI:1.017~7.063,P=0.036)和 RDW(OR=1.149,95%CI:1.003~4.655,P=0.047)均是老年重度CODP患者发生SAF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MHR[曲线下面积(AUC)=0.644,95%CI:0.556~0.831,约登指数为0.653,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80%]和NLR(AUC=0.732,95%CI:0.575~0.829,约登指数为0.791,敏感度为78%,特异度为88%)预测老年重度COPD患者发生PAF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NLR与MHR联合预测时诊断效能最佳(AUC=0.803,95%CI:0.619~0.897).ROC 曲线分析显示,MHR(AUC=0.693,95%CI:0.519~0.766,约登指数为0.753,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92%)、NLR(AUC=0.736,95%CI:0.549~0.822,约登指数为0.651,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7%)和RDW(AUC=0.708,95%CI:0.642~0.873,约登指数为0.738,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80%)预测老年重度COPD患者发生SAF时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NLR、MHR和RDW联合预测时诊断效能最佳(AUC=0.824,95%CI:0.738~0.916).结论 外周血MHR、NLR和RDW联合检测在预测老年重度COPD患者AF发生和AF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