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脉内支架同步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门静脉金属支架同步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PVT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6年12月温州市中心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行门静脉内金属支架及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TACE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共植入21枚门静脉支架,植入粒子10~18枚/例.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和125I粒子条均成功植入,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21例患者共接受38次TACE治疗,平均(1.8±0.9)次.术前及术后30 d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89.1±79.9)d,中位生存期为358.0 d.术后90、180 d和360 d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2%、66.7%和47.6%,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0%、76.2%和57.0%.结论 门脉内金属支架同步125I粒子条植入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AI联合索拉非尼和单用索拉非尼对伴门脉主干或主分支癌栓的肝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TAI)联合索拉非尼和单用索拉非尼对伴门脉主干或主分支癌栓的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入组73例首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随机分为TAI+索拉非尼组( n=36)和索拉非尼组(n=37).索拉非尼组患者口服索拉非尼2 次/d,400 mg/次,TAI+索拉非尼组除每天口服索拉非尼外,还进行每3周1次的TAI治疗,采用FOLFOX方案.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次要终点是肿瘤反应、无进展生存期和不良反应.结果 对于中位生存期,TAI+索拉非尼组明显优于索拉非尼组(10.218 vs.7.133个月,P=0.002 );对于无进展生存期,TAI +索拉非尼组明显优于索拉非尼组( 5.651 vs.3.067 个月,P =0.019).在TAI+索拉非尼组有4例患者后续进行了手术切除,其中1例的病理达到完全缓解.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TAI+索拉非尼组出现更多的轻度神经毒性、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多数可恢复,仅有1例因骨髓抑制而终止治疗.结论 对于伴门脉主干或主分支癌栓的肝细胞癌,TAI联合索拉非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癌化疗栓塞后溶瘤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历资料患者男,78岁.因“肝癌第10次TACE后4个月”入院.既往有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病史10余年,曾因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脾亢)行脾动脉栓塞术.入院后肝脏CT检查提示:肝左外及左内叶节段性弥漫性肝癌病灶14.0 cm×5.8 cm×7.5 cm;右肝散在结节灶卫星灶及碘油沉积影;门脉左支癌栓,左内支完全阻塞,左外支部分阻塞,门脉右支及门脉主干通畅;癌灶占全肝比例<70%(图1).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ECOG体力状况评分1分,AFP>80 000 μg/L.诊断为肝癌TACE术后复发,有行再次TACE适应证,无禁忌证.遂于2017年6月13日行介入治疗:肝动脉造影示肝左叶可见大片状肿瘤染色,肝右叶另见结节状肿瘤染色,间接门脉造影左支未见显示;介入治疗采用2.7 F微导管,先置管至肝左动脉主干远端注入粒径100~300μm PVA微球及适量粒径300~500 μm海绵明胶颗粒,栓塞终点为肝左动脉前向血流明显减慢;再置管于肝右叶肿瘤供血动脉内缓慢注入碘油5 mL+表阿霉素10 mg混悬液,追加适量300~500 μm海绵明胶颗粒,栓塞终点为肿瘤供血动脉前向血流阻断(图2).术后2d内患者除有肝区不适及厌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外并无其他特殊不适;至术后第3天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状.查体: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移动性浊音阳性;同时急查各项实验室指标提示患者肝肾功能较术前明显下降,并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尿酸、高钾、高磷、低血钙等.至此,此患者诊断为肝癌化疗栓塞术后溶瘤综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患者经治疗无效于术后第3天晚死亡.患者术前术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护理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碘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癌伴门脉主干癌栓的患者54例,分为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6).治疗组给予患者门脉主干癌栓125I粒子植入术及TACE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的TACE治疗,对出院患者随访半年.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和护理进行总结分析.提示护士术中应于穿刺门静脉植入粒子时加强巡回,重视患者主诉,做好急救准备;术后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注意放射防护,结合患者检验结果和具体治疗实施预见性护理;对出院患者给予个性化的延续性护理.结果 治疗后半年的影像资料统计显示两组肝内病灶及门脉主干癌栓的客观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和P<0.01.两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肝区疼痛和发热,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术前1~3 d及术后2个月的血常规及肝功能状况等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治疗组1例发生胆道出血,经过积极对症处理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125I粒子血管内植入联合TACE对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进行治疗安全有效,而综合护理及预见性护理能够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内近程放疗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及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血管内近程放疗(EVBT)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脉主干癌栓(MPVT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68例依据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分型不适合行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或肝移植的原发性HCC合并M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为A或B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其中,37例患者接受支架置入的EVBT联合TACE及索拉非尼治疗(A组),31例患者仅接受TACE和索拉非尼治疗(B组).运用倾向性评分评估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期(OS).结果:A组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8.9%、54.3%、14.1%;B组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45.8%、0、0.A组中位OS匹配前后分别为12.3、10.3个月,均明显长于B组(5.2、6.0个月,P<0.001);A组中位TTP匹配前后均为9.0个月,明显长于B组(匹配前后均为3.4个月,P<0.001).多变量Cox分析显示,EVBT联合TACE和索拉非尼治疗是延长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0.18,P<0.001).结论:EVBT联合TACE及索拉非尼可能是HCC合并MPVTT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中晚期HCC首次行TACE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代偿不全分为2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主要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患者吸烟、年龄、门脉Ⅱ级主干癌栓、乙肝、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肿瘤大小均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GGT、肿瘤大小是首次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肿瘤较大、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GGT升高的中晚期HCC患者行TACE术后出现肝功能代偿不全的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Ⅲa期乏血供肝癌DEB-TACE综合介入治疗1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rug-eluting beads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DEB-TACE)及分子靶向药物综合治疗Ⅲa期乏血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华中科持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1例确诊为Ⅲa期乏血供HCC伴PVTT 11例患者,行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后序贯使用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术(DEB-TACE)及分子靶向药物综合治疗.随访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治疗后支架通畅情况及DEB-TACE治疗后的肿瘤反应,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的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并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11例患者均为Ⅲa期,Child-Pugh A、B级,影像学提示为乏血供肝癌,最大径为8.4±4.1(2.8~14.1)cm,均伴有PVTT,其中程氏分型Ⅱ型者4例,Ⅲ型者7例;门静脉主干癌栓≥50%者6例,<50%者1例.所有患者顺利进行125I粒子支架门静脉内植入联合DEB-TACE治疗.支架植入后3个月、6个月通畅率均为100%;DEB-TACE治疗后3个月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4例(36.4%),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患者5例(45.5%),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患者2例(18.2%),PD患者0例.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81.8%,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100%.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术前与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在围手术期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门静脉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序贯使用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术(DEB-TACE)及分子靶向药物,综合治疗Ⅲa期乏血供HCC伴PVTT可以恢复门脉主干血流并保持中长期通畅,同时较理想地杀灭肿瘤及控制肿瘤生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癌并门脉主干癌栓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SCT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行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SCT在HCC合并PVT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以DSA结果为标准,MSCT诊断HCC合并PVTT的Kappa值为0.737,而MSCT诊断HCC合并PVTT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29%、85.71%、87.14%;本组经MSCT确断的31例HCC合并PVTT患者,其中67.74%为单纯门脉主干癌栓,12.90%为右支癌栓,9.68%为左支癌栓,6.45%为门脉主干加右支癌栓,3.23%为门脉主干加左支癌栓;24例HCC合并PVTT患者(77.42%)MSCT平扫可见门静脉出现扩张,腔内癌栓呈低或高密度影;16例(51.61%)肝动脉期有门静脉低密度癌栓内部周围可见网状动脉血管;PVTT门静脉内密度较低,附近由密度变大或条带状门静脉管壁紧紧包围,23例(74.19%)癌结节旁上受影响肝脏实质呈鳞片状或强化楔形状;31例(100.00%)门静脉期门静脉管腔内物质缺失,癌栓呈柱形、分叉形或树枝形,在PVTT阻塞区,肝段密度较正常值小.结论 MSCT诊断HCC合并PVTT的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均尚可,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极好,或可作为HCC患者是否合并PVTT的有效诊断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的T淋巴细胞和生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BV相关PLC患者263例,分为肝郁脾虚证(127例,48.3%)、脾虚湿困证(48例,18.3%)、肝胆湿热证(31例,11.8%)、肝热血瘀证(35例,13.3%)、肝肾阴虚证(22例,8.4%)共五种证型,统计其一般资料、T细胞亚群、肿瘤学和病毒学指标、肿瘤学特征、生化指标等数据,运用Epidata和Excel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种证型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种证型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肾阴虚证患者的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明计数明显低于其余4组证型;5种证型AFP、CEA、CA199从肝郁脾虚证至肝肾阴虚证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种证型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门脉癌栓和肝外转移以肝胆湿热证和肝热血瘀证为主.各证型PLT、Alb、TBil、AST、P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LT、Alb从肝郁脾虚证至肝肾阴虚证依次降低,肝郁脾虚证PLT、Alb明显高于其余四组;肝胆湿热证TBil、AST明显高于其余4组;肝肾阴虚的PT明显高于其余4组;淋巴细胞计数、CD4(+)淋巴细胞计数、CD8(+)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与AFP、PT、TBil呈负相关(P均<0.05),与PLT呈正相关(P<0.05).T淋巴细胞计数与Alb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肝郁脾虚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更好,肝脏功能更好,预后较好;肝肾阴虚证患者细胞免疫更低,肝脏功能更差,病情和预后较差.门脉癌栓和肝外转移以肝胆湿热证和肝热血瘀证为主.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凝血功能越差,肝脏储备功能越差,进一步癌变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