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瘀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片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清瘀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片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2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和妇产科就诊的82例ICP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熊去氧胆酸组(41例)、联合组(41例).两组均予以熊去氧胆酸片口服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清瘀利胆汤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的疗效,瘙痒、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血生化指标、新生儿不良事件及妊娠结局.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68%(38/41),高于熊去氧胆酸组总有效率为68.29%(28/41)(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BA、ALT、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DBIL)水平,瘙痒、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熊去氧胆酸组(P<0.05).联合组分娩孕周长于熊去氧胆酸组,产后出血量低于熊去氧胆酸组(P<0.05);联合组阴道分娩率为60.98%(25/41),高于熊去氧胆酸组的34.15%(14/41)(P<0.05);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51%(8/41),低于熊去氧胆酸组的56.10%(23/41)(P<0.05).结论 清瘀利胆汤联合熊去氧胆酸片可有效降低ICP患者血清TBA、ALT、AST水平,改善其瘙痒、黄疸等症状及妊娠结局,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茵栀黄颗粒结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研究茵栀黄颗粒结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总计142例(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将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71例,入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患儿同时采取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茵栀黄颗粒治疗,各组患儿数据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及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变化、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免疫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97.18%vs88.73%),P<0.05;治疗前,各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结合胆红素(Bound bilirubin,DBil)等胆红素指标、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等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TBil、I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等指标均下降,CD4+、CD4+/CD8+均上升,观察组患儿治疗后TBil、I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等指标低于对照组,CD4+、CD4+/CD8+等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各项时间均更短,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均较低,P>0.05.结论 茵栀黄颗粒结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效果显著,患儿症状改善,恢复快,患儿免疫功能改善,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与输血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经微柱凝集技术进行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的原因及输血疗效.方法 收集 2021-01 至2023-10 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498 例进行交叉配血患者的数据,分析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的原因,对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进行DAT分型检测、二磷酸氯喹放散试验,分析阳性原因.结果 498 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累计 1115 次,检测出主侧相合、次侧不合共计 446 次(40%),次侧不合中检测出DAT阳性 433 次,占 97.1%,DAT阳性分型以单纯IgG型为主共 416 次,占96.1%;IgG+C3d混合型15 次,占3.5%,单纯C3d型2 次,占0.4%,二磷酸氯喹放散试验后患者的红细胞放散液抗体筛查试验结果均为阴性,60 例DAT阳性导致的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患者进行输血治疗选择输注悬浮红细胞,输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值均增加且符合理论预期值,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均在正常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输注有效.结论 DAT阳性是导致本院输血治疗患者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的主要原因,输注悬浮红细胞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种油脂肪乳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油脂肪乳(soybean,medium-chain triglyceride,olive and fish oils,SMOF)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房收治的早产儿NEC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应用脂肪乳的种类分为SMOF组和中长链脂肪乳(medium and long chain triglycerides,MCT/LCT)组,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并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9例早产儿,SMOF组34例,MCT/LCT组35例。两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酸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发病急期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包括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及脑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MCT/LCT相比,应用SMOF的NEC早产儿肝功能指标及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并发症无明显降低,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 UGT1A1基因突变谱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基因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Gilbert综合征(GS)、Crigler-Najjar综合征II型(CNS-II)及 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组,比较其一般临床资料、基因突变位点信息的差别,并通过 t检验分析探讨基因突变谱与胆红素水平的关系。 结果:16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中,10例为GS,3例为CNS-II, 3例为 UGT1A1基因突变无法解释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共检测到6个变异类型,其中c.211G?>?A占37.5%(6/16),c.1456T?>?G占62.5%(10/16), TATA占37.5% (6/16);与GS相比,CNS发病较早,且血清总胆红素( t ?=?5.539, P ?0.05)及间接胆红素水解( t ?=?5.312, P ?<0.05)均较高,但两组直接胆红素水平( t ?=?1.223, P ?>?0.05)和发病年龄( t ?=?0.361, 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GT1A1基因变异的数量与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无相关性,c.1456T?>?G纯合突变儿童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最高。 结论:儿童 UGT1A1基因常见致病变异依次为c.1456T?>?G、c.211G?>?A、TATA,说明这些位点突变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相关,对于儿童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浆置换治疗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12月我院NICU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极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浆置换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钠、血钾、血钙、血糖、凝血及治疗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18例患儿,患儿治疗前总胆红素峰值为(571.2±113.3)μmol/L,治疗后总胆红素为(235.8±66.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胆红素换出率为(58.5±8.4)%;血浆置换前后患儿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钠、血钾、血氯、血钙、血糖、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患儿血浆置换过程中无过敏反应、低血压、血浆分离器或管路凝血等不良反应。 结论:血浆置换能快速、有效、安全地清除血清胆红素,可能成为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及胆红素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胆红素水平。方法:对2021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肌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等资料,按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组和DR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R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 027例,其中,DR组245例,NDR组782例。住院T2DM患者DR的患病率约为23.9%(245/1 027)。与NDR组相比,DR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更长,HbA 1c、肌酐、UACR、hs-CRP均更高,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HbA 1c(OR=1.199,95%CI 1.112~1.293)、糖尿病病程(OR=1.063,95%CI 1.034~1.093)、肌酐(OR=1.007,95%CI 1.002~1.013)、UACR(OR=1.389,95%CI 1.280~1.507)、hs-CRP(OR=1.260,95%CI 1.108~1.432)是DR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总胆红素(OR=0.927,95%CI 0.873~0.983)、直接胆红素(OR=0.831,95%CI 0.701~0.985)及间接胆红素(OR=0.898,95%CI 0.825~0.976)是其保护因素;进一步校正HbA 1c后,糖尿病病程(OR=1.063,95%CI 1.033~1.093)、肌酐(OR=1.008,95%CI 1.002~1.013)、UACR(OR=1.382,95%CI 1.272~1.502)及hs-CRP(OR=1.214,95%CI 1.065~1.384)仍是DR的独立风险因素,总胆红素(OR=0.922,95%CI 0.867~0.980)、直接胆红素(OR=0.827,95%CI 0.694~0.984)及间接胆红素(OR=0.889,95%CI 0.815~0.969)仍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HbA 1c、糖尿病病程、肌酐、UACR及hs-CRP是DR的风险因素,而胆红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9—2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第5批援鄂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收治的5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8岁,年龄范围为36~86岁。所有患者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资料。(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51例患者中,新冠肺炎普通型21例,重型19例,危重型11例。31例伴有≥1种慢性疾病史,20例无慢性疾病史;13例有饮酒史,38例无饮酒史;7例有肝炎病史,44例无肝炎病史;入院时5例存在感染性休克,5例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41例无休克和SIRS。51例患者体质量指数为(24±3)kg/m 2、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3±5)d、体温为36.5 ℃(36.0~38.1 ℃)、心率为82次/min(50~133次/min)、呼吸频率为20次/min(12~40次/min)。51例患者入院24 h内白细胞计数为6.3×10 9/L(2.2×10 9/L~21.7×10 9/L)、肌酐为75 μmol/L(44~342 μmol/L),B型钠尿肽为214 ng/L(5~32 407 ng/L)。(2)肝功能及肝功能损害治疗情况:51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1 U/L(7~421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29 U/L(15~783 U/L),γ-谷氨酰转移酶为36 U/L(13~936 U/L),碱性磷酸酶为76 U/L(41~321 U/L),直接胆红素为4.9 μmol/L(2.6~14.3 μmol/L),间接胆红素为5.8 μmol/L(2.6~23.9 μmol/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7.2 s(30.9~77.1 s),凝血酶原时间为13.9 s(12.5~26.7 s);51例患者上述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47.1%(24/51)、47.1%(24/51)、35.3%(18/51)、13.7%(7/51)、7.8%(4/51)、2.0%(1/51)、21.6%(11/51)、19.6%(10/51)。51例患者中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发生肝功能损害分别为10、9、10例。51例患者中22例肝功能正常(其中1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29例肝功能异常(其中9例入院24 h后发生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 P<0.05)。(3)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0.000,95%可信区间为1.050~95.231, P<0.05)。 结论: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发生率增加。新冠肺炎临床分型危重型是影响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胎儿水肿为特征的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以宫内胎儿水肿为特征的患儿,新生儿期表现为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重度贫血、肝脾肿大。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存在SPTB基因移码变异,为c.5165_c.5166delTT,为新发变异,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以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为特征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少见,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而常规辅助检查不支持的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基因检测可协助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