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吗啡静脉患者自控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吗啡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A)治疗难治性癌性疼痛(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难治性癌痛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吗啡静脉PCA(A组,52例)和口服吗啡缓释片镇痛(B组,54例),连续治疗5 d.评估治疗前和治疗第1、3、7天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记录爆发性疼痛发作次数,观察治疗7 d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第1、3、7天NRS评分降低,爆发性疼痛发作次数减少,且均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7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 吗啡静脉PCA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优于口服吗啡缓释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癌痛患者静脉自控镇痛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是癌痛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一种常用形式,PCIA具有起效迅速、血药浓度稳定、按需给药的特点,适用于不能口服或口服药物控制不佳的癌痛患者。PCIA首选用药为强阿片类药物,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适当联合镇静药物。在使用PCIA之前需要进行剂量滴定,使用过程中应进行疼痛动态评估,随时调整剂量,并严密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疼痛控制稳定后可转为居家治疗。PCIA因具有操作简单、护理相对容易、风险可控等优势,在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段鞘内药物输注治疗颈肩部难治性癌痛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颈段鞘内药物输注治疗颈肩部难治性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017年8月收治的1例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肢难治性癌痛患者临床资料,经L2~L3椎间隙穿刺植入鞘内导管至C6椎体水平,经鞘内导管持续输注低浓度布比卡因和吗啡混合液,观察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鞘内镇痛治疗后,患者疼痛数字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未发现药物及操作并发症。结论:颈段鞘内药物输注治疗颈肩部及上肢部位难治性癌痛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药物治疗对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短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靶向药物治疗对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患者生命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安罗替尼治疗的19例RAIR-DTC患者[男10例、女9例,年龄(54.5±14.5)岁]。测量患者靶向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记录靶向治疗后患者不良事件。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进行疗效评价。根据欧洲生命质量学会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5L)获取患者靶向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健康状态,计算其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或不适、焦虑或沮丧5个维度受影响的发生率,并进行自身健康状态评分。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Kruskal-Wallis秩检验及 χ2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靶向治疗后3个月,在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或不适、焦虑或沮丧方面受影响者分别为8(8/19)、6(6/19)、10(10/19)、10(10/19)和12(12/19)例,均明显多于靶向治疗前[1(1/19)、1(1/19)、1(1/19)、2(2/19)和2(2/19)例],各维度受影响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4.38~11.31,均 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患者自身健康状态评分分别为(84.37±6.25)和(71.63±9.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2, P=0.001)。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出现皮肤毒性10例、高血压8例、体质量下降8例、腹泻7例、疲乏6例、肝功能异常5例、蛋白尿2例、肌痛2例、口腔溃疡1例;其中有17例患者坚持继续治疗,2例患者终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者Tg分别为110.16(49.63,294.50)及56.26(44.60,210.50)、53.36(41.25,203.07)、54.35(34.71,223.52) mg/L,治疗后Tg水平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2.42, P=0.490)。治疗后3个月,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为16/17,其中7例部分缓解(PR),9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治疗后6个月,患者PFS率为10/17,其中5例PR,5例SD,7例PD。 结论:靶向治疗3~6个月后,多数患者血清学或影像学有所改善,但药物不良事件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氢吗啡酮不同镇痛方式对难治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效果不佳的顽固性癌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组(HV组)和氢吗啡酮鞘内自控镇痛组(HI),每组30例。HV组静脉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HI组鞘内给予氢吗啡酮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0 d。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 h、4 h、24 h、48 h、10 d,采用数字分级评分(NRS)评估两组镇痛效果;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爆发痛(BTP)的发生次数;采用Ramsay评分对患者镇静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0 d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HI组患者NRS评分、BTP、Ramsay评分和PSQI评分与H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RS: t=0.45,0.91,0.52,1.19,0.97,1.92;BTP: t=0.34,1.88,0.86,1.71,1.22,0.76;Ramsay: t=0.56,0.46,0.63,0.22,0.99,0.14;PSQI: t=0.86,1.25,1.46,1.05,0.57,1.93;均 P > 0.05)。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CD 3+、CD 4+和CD 4+/CD 8+细胞活性均升高,且HI组均高于H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 3+: t=3.72,3.12,2.85,3.13,2.44;CD 4+: t=3.62,2.45,3.31,3.19,2.70;CD 4+/CD 8+: t=3.10,2.74,2.83,3.24,3.41;均 P < 0.05)。HI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7/30),稍低于HV组的26.00%(1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70, P=0.100)。。 结论:氢吗啡酮鞘内给药相比于静脉给药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可以有效镇痛,降低爆发痛发生次数,提高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可以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AR突变的mCRPC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75岁,2017年1月因进行性排尿困难2个月余入院。诊断为转移性前列腺癌(cT 3bN xM 1期)。患者首先接受内分泌综合治疗5个月,血清tPSA最低降至12.5 ng/ml。治疗7个月后PSA逐渐反弹,遂调整为单纯雄激素剥夺治疗(ADT)。2017年10月监测tPSA水平为104 ng/ml,予停抗雄治疗。患者进入CRPC阶段。停药1年后,复测PSA 3 205 ng/ml,选择阿比特龙初始治疗,5个月后tPSA水平仍呈进行性上升,考虑为阿比特龙耐药,予停药,选择多西他赛序贯治疗。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存在AR、FGFR3和RIT1突变,未检测到HRR胚系突变。采用多西他赛化疗期间盆腔淋巴结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显著减小,骨转移较前相仿。化疗12个周期后因出现下肢水肿、下肢关节疼痛等不适,停止化疗,末次化疗后tPSA为289 ng/ml。再次行基因检测,提示AR和AR-V7阴性。尝试行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后tPSA持续下降至23 ng/ml,无影像学进展。AR突变的患者在化疗后AR转阴,仍能够从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中获得PSA应答、肿瘤控制等临床疗效。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可作为AR突变的难治性CRPC患者的新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恶病质癌痛患者疼痛情况及羟考酮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恶病质状态癌痛患者疼痛情况及应用羟考酮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泰安市肿瘤防治院就诊的136例不同恶病质状态癌痛患者资料,其中,中重度癌痛108例,使用羟考酮缓释片治疗84例。比较恶病质前期、恶病质期及恶病质难治期患者数字评分法(NRS)疼痛分级、止痛药物剂量、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差异及其与羟考酮剂量的关系。结果:恶病质期和恶病质难治期癌痛患者NRS评分、应用高剂量阿片类药物者比例、重度癌痛发生率、难治性癌痛发生率均高于恶病质前期患者[(5.82±1.69)分、(6.60±1.59)分比(4.19±1.66)分,11.76%(4/34)、20.00%(7/35)比2.99%(2/67),26.47%(9/34)、62.86%(22/35)比8.96 %(6/67),17.65%(6/34)、28.57%(10/35)比5.97 %(4/67);均 P<0.05];恶病质期及恶病质难治期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高于恶病质前期患者[32.14%(9/28)、48.00%(12/25)比12.90%(4/31), P<0.05]。不同恶病质分期患者中,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者间羟考酮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恶病质与恶病质难治期癌痛患者疼痛程度高于恶病质前期患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可能受恶病质分期影响,与羟考酮剂量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终末期胃癌并发肠梗阻和难治性恶心呕吐患者缓和镇静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71岁,因"胃癌术后2年,腹痛伴排气排便减少半月"于2023年2月1日入院,2年前行胃癌手术治疗,后有放化疗史。体格检查:体温37.2 ℃,脉搏123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47/75 mmHg(1 mmHg=0.133 kPa),精神差,恶病质貌,BMI 18 kg/m 2,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3分,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6~7分。全腹增强CT提示:胃癌术后,腹盆腔腹膜多发转移,不完全性肠梗阻。入院诊断:胃癌,腹腔转移性肿瘤伴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恶病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鞘内输注氢吗啡酮与其联合氯胺酮和加巴喷丁治疗难治性癌痛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鞘内连续输注吗啡、氢吗啡酮以及氢吗啡酮联合氯胺酮和加巴喷丁治疗难治性癌痛鼻咽癌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2年1-6月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伴有难治性癌痛晚期鼻咽癌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吗啡组(M组)接受鞘内连续输注吗啡治疗;氢吗啡酮组(HM组)接受鞘内连续输注氢吗啡酮治疗;氢吗啡酮+氯胺酮组(HM+KET组)接受鞘内连续输注氢吗啡酮联合静脉输注氯胺酮治疗;氢吗啡酮+氯胺酮+加巴喷丁组(HM+KET+GBP组)接受鞘内连续输注氢吗啡酮联合静脉输注氯胺酮和口服加巴喷丁治疗.持续记录并比较不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24 h内爆发性癌痛次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不良反应以及生存状况.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男149例(73.0%),女55例(27.0%)患者,平均年龄为(45.8±9.9)岁.其中M组101例,HM组34例,HM+KET组34例,HM+KET+GBP组35例,各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液参数和病理类型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NRS评分、24 h内爆发性癌痛次数和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M组患者治疗后所有时点的NRS评分、PSQI评分显著低于M组,24 h内暴发性疼痛次数少于M组患者;HM+KET+GBP组患者治疗后1 d、3 d、7 d、15 d和1个月的NRS评分低于HM组和HM+KET组,治疗后所有时点24 h内暴发性疼痛次数少于HM组和HM+KET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的PSQI评分低于HM组和HM+KE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分析显示,HM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低于M组,HM+KET+GBP组患者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和皮肤瘙痒发生率均低于HM组和HM+KE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HM组比M组的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期(P=0.042).结论 鞘内输注氢吗啡酮治疗难治性癌痛鼻咽癌患者有较大优势,且氢吗啡酮联合氯胺酮和加巴喷丁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应用指南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鞘内镇痛药物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置管技术的限制使传统的鞘内镇痛方法对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无法发挥作用.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旨在促进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的推广和规范、安全应用.方法:工作小组采用改良德尔菲法,邀请本技术领域的10名专家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相关议题进行3轮电子邮件函询及3轮现场会议讨论.结果:针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技术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准备、脑桥前池置管手术规范、镇痛药物选择和剂量衔接、术后镇痛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共7个议题形成一致意见(同意率≥80%).结论:脑桥前池药物输注镇痛技术应用于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既可减轻长期罹受疼痛患者的痛苦,也能帮助一些患者保持人生最后一程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值得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推广和规范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