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TC术后首次131I清甲的疗效反应与a-TgAb和TgAb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患者的疗效反应及与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的相关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治疗的DTC患者98例纳入研究,分析术后首次131I清甲治疗效果,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分组,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组间a-TgAb、TgAb水平差异,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98例DTC患者首次清甲后,清甲成功51例,成功率为52.04%.治疗前血清a-TgAb、TgAb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a-TgAb、TgAb水平均较同组降低,且治疗有效组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在BMI、病灶最大径、术后是否存在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年龄、清甲治疗时间、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TgAb、TgAb、病灶最大径、术后转移均会影响患者的疗效(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TgAb、TgAb及两者联合检测对患者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867、0.867、0.949(P<0.05).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清甲的效果与其血清a-TgAb和TgAb水平、病灶最大径、术后转移有关,且血清a-TgAb和TgAb水平及其联合检测对患者治疗无效具有-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相关性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PD-1抑制剂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9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情况,将患者分为甲状腺正常组和甲状腺损伤组,分析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类型、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为29.8%(59/198)。甲状腺正常组与甲状腺损伤组间既往放疗史及靶向治疗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既往手术或化疗史、肿瘤转移史以及PD-1抑制剂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9例甲状腺损伤患者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9例(32.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6例(27.1%)、甲状腺毒症14例(23.7%)、亚临床甲状腺毒症6例(10.2%)、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炎4例(6.8%),其发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PD-1抑制剂治疗后3.00、3.00、1.50、1.50和0.80个月。20例初期以甲状腺毒症或亚临床甲状腺毒症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中,有12例患者转归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放疗史( OR=3.737,95% CI 1.390~10.046)、靶向治疗史( OR=3.763,95% CI 1.553~9.117)、基线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 OR=12.082,95% CI 1.199~121.775)及基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 OR=10.874,95% CI 1.010~117.047)是PD-1抑制剂导致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D-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甲状腺损伤的比例较高,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部分患者存在甲状腺毒症向甲状腺功能减退转变。既往放疗史、靶向治疗史及基线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是应用PD-1抑制剂后发生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及持续状态再次手术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对预后的影响因素,总结经验,规范手术范围及方式,减少可避免的再次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再次手术的60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不同区域肿瘤复发的临床特征描述及比较其与再次手术后复发的差异,分析再次手术原因及影响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患侧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有11例(18.3%);仅有患侧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有34例(56.7%);喉返神经后方LNM有6例(10.0%);对侧LLNM有10例(16.7%)。单因素 χ 2分析发现再次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更大( P=0.003),LNM数目更多( P=0.037),再次手术前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更高( P=0.034)。多因素分析中,初次手术LNM数目( OR=1.174, P=0.008)、年龄( OR=1.130, P=0.014)及再次手术前Tg水平( OR=1.156, P=0.040)是手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局部淋巴结复发及持续状态是致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初次手术LNMN及年龄影响再次手术预后。再次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较高,术中应配合神经监测和冰冻活检来加强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功能亢进致高雄激素性男性乳腺发育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道一例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致高雄激素性男性乳腺发育患者的诊治经过和生化指标变化,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治疗该病。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例甲亢合并男性乳腺发育患者的病历资料,检测该患者所有类型的雄激素水平(总睾酮、脱氢表雄酮、硫酸去氢表雄酮、雄烯二酮、双氢睾酮、游离睾酮),在多个随访时间点动态观察雄激素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变化。结果:该患者总睾酮、双氢睾酮、SHBG升高,脱氢表雄酮、硫酸去氢表雄酮、雄烯二酮、游离睾酮正常,给予患者甲巯咪唑治疗。随着甲亢病情好转,患者乳房逐渐缩小,总睾酮和SHBG水平逐渐下降。结论:男性甲亢患者合并乳腺发育与SHBG升高导致的游离睾酮相对降低有关,通过抗甲亢治疗,相应的症状可缓解,总睾酮、SHBG水平也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为乳腺癌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住院的511例新发乳腺癌患者,选取同期住院的年龄匹配的303例新发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41名健康体检者。对3组进行甲状腺B型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3组甲状腺疾病患病的差异。比较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化疗中期和化疗末期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32.5%(166/511)、25.7%(78/303)、21.7%(74/341)]、甲状腺结节患病率[50.7%(259/511)、43.2%(131/303)、41.6%(142/341)]和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级及以上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15.4%(40/259)、14.5%(19/131)、4.9%(7/1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腺癌患者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异常率均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34.1%(174/511)比26.1%(79/303)%、23.5%(80/341),24.9%(127/511)比8.6%(26/303)%、3.2%(11/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化疗中期、化疗末期fT4、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T3)、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乳腺癌患者化疗末期fT4、TgAb和TPOAb的异常率均低于化疗前[11.5%(59/511)比24.9%(127/511),5.1%(26/511)比17.4%(89/511),11.9%(61/511)比20.4%(104/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临床医师在乳腺癌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应关注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以便尽早发现,对甲状腺疾病进行规范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遗传性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异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激素主要包括甲状腺素(T 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 3),外周血中约有75%结合型T 4和70%结合型T 3与血清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遗传性TBG异常主要由 SERPINA7基因突变所致。根据男性患者血清TBG水平,分为3种类型,即TBG完全缺乏、TBG部分缺乏和TBG过量。血清TBG水平的改变,主要影响血清总T 4和总T 3水平,而对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无影响,此类患者若能够明确遗传性TBG异常的诊断,则无需治疗。当遗传性TBG异常合并存在其他甲状腺疾病时,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将变得更加复杂,极易导致误诊、漏诊,甚至误治。因此增强对本病的认识可以避免误诊、误治,减少不必要的实验室检验,或不适当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成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成熟是指从骨化中心的出现到骨骺和干骺端形状的改变和增大直至骨骺融合的过程。通常以骨龄来衡量骨发育成熟的程度,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的水平。骨成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内分泌因素(雌激素、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与非内分泌因素(营养、慢性疾病、环境/饮食和遗传等)。目前尚未对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部分影响因素(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瘦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胰岛素等)的作用仍结论不一。故该文就骨成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为儿童生长发育评估、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个体化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TRAb IgG亚型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TRAb IgG各亚型在不同活动分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在评估TAO活动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TAO患者43例,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CAS)进一步分为活动期组(AP组,CAS≥3分,22例)和静止期组(IP组,CAS<3分,21例);Graves病患者(GD组)3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HT组)19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NC组)50名作为正常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临床基本资料,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FT 3、FT 4、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RAb IgG和IgG各亚型的百分结合率[binding rate in percentage,(B)],比较各亚型的阳性率和阳性亚型的相对含量。 结果:(1)与HT组相比,TAO组、GD组IgG1、IgG2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疾病组间TRAb IgG亚型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 P>0.05)。(2)与IP组相比,AP组IgG1(B)、IgG1阳性率显著升高,IgG4(B)、IgG4相对含量显著降低( P<0.05)。(3)IgG1(B)与TAO活动度呈正相关( B=6.190, P=0.007),IgG4(B)越高越倾向于静止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16.390, P=0.052)。(4)活动率评估TAO处于活动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 CI 0.746~0.973, P<0.05),当活动率为4.29时,约登指数最大,其判断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81.0%。 结论:在TAO患者中血清TRAb IgG1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趋向活动期,IgG4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趋向静止期。活动率可为评估TAO是否处于活动期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家族性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反应与临床转归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家族性分化型甲状腺癌(FDTC)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SDTC)患者首次 131I治疗(RIT)反应的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RIT的120例FDTC与480例SDT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患者首次RIT不同疗效反应,分析无病(NED)亚组的无病生存期(DFS)、生化疾病持续(BPD)及结构或功能性疾病持续(S/FPD)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并筛选未达到NED状态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RIT后FDTC及SDTC组达到NED、BPD及S/FPD状态的患者分别为56(46.7%)、50(41.7%)、14(11.6%)及284(59.1%)、160(33.3%)、36(7.5%)例( χ2=10.10, P=0.013)。末次随访时,FDTC及SDTC组达到NED、BPD及S/FPD状态的患者分别为71(59.1%)、36(30.1%)、13(10.8%)及337(70.2%)、114(23.7%)、29(6.1%)例( χ2=8.99, P=0.026)。家族性(F)-NED及散发性(S)-NED亚组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2.4%及97.4%;F-BPD及S-BPD亚组5年PFS率分别为88.3%及90.8%;F-S/FPD及S-S/FPD亚组5年PFS率分别为78.2%及79.6%。采用二元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分期、M分期、复发危险度分层、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p-sTg)与患者否达到NED状态相关( χ2=6.37~13.10, 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p-sTg是能否达到NE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χ2=0.11~11.33, P<0.05)。 结论:初始RIT治疗反应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和随访策略,SDTC患者临床转归优于FDTC患者,应提高FDTC患者前站RIT警惕性,对于p-sTg及T分期较高患者,应酌情增加首次RIT剂量、缩短随访间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博利珠单抗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71岁男性肺腺癌晚期患者接受培美曲塞(0.8 g静脉滴注、第1天)+卡铂(500 mg静脉滴注、第1天)联合帕博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2天)治疗,21 d为1个周期。第3周期治疗前,患者出现心悸、易激动、食欲增加和消瘦,实验室检查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2.88 nmol/L,甲状腺素(T 4)247.90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10.57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 4)39.63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014 mU/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15.9 μg/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1 300.0 kU/L。考虑为免疫相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与帕博利珠单抗有关。因病情需要,继续前述治疗,同时口服甲巯咪唑及美托洛尔。1个月后复查:T 3 2.50 nmol/L,T 4 153.40 nmol/L,FT 3 7.70 pmol/L,FT 4 33.61 pmol/L,TSH 0.007 mU/L,TGAb15.7 μg/L,TPOAb>1 300.0 kU/L。2个月后复查:T 3 1.84 nmol/L,T 4 81.20 nmol/L,FT 3 3.86 pmol/L,FT 4 11.56 pmol/L,TSH 1.979 mU/L,TGAb15.7 μg/L,TPOAb>1 300.0 kU/L。患者心悸、易激动等症状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