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年龄段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生存状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段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MCI)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急诊脑动脉取栓手术治疗的102例AMCI病例资料,依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老年组(45~79岁,63例)及高龄组(≥80岁,27例).收集三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个人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NIHSS)评分、脑梗死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统计早期生存状况.结果 高龄组男性占比低于中老年组、青年组,中老年组、高龄组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占比高于青年组,高龄组心房颤动史占比高于中老年组、青年组,高龄组卒中史占比高于青年组,中老年组及高龄组吸烟占比低于青年组,中老年组及高龄组其他病因(SOE)占比低于青年组,高龄组NIHSS评分高于中老年组、青年组,中老年组NIHSS评分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AMCI患者临床特征及早期生存状况差异显著,青年患者吸烟比例较高,且发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SOE更相关;中老年及高龄患者中更易出现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史、卒中史,且以LAA、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病因为主,即使能获得早期积极治疗,预后仍较差,致死致残率高.故管控危险因素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脑中动脉夹层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青年卒中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脑中动脉夹层是引起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少见病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情况更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26岁HIV抗原/抗体阳性的急性脑梗患者,起病表现为内囊预警综合征,继而进展为右基底节区的脑梗死,磁共振高分辨率管壁成像扫描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双腔征”和“内膜瓣征”的影像学表现。HIV感染常以HIV相关性血管病引起脑血管病,该例患者还合并血压变异系数增大的高血压病,二者均可增加大脑中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结合文献报道,文中进一步探讨HIV感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生的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导致脑梗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和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例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1及其家系成员(共4代8人)和先证者2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纤溶酶原活性(PLG:A)、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凝血酶活性及纤溶酶原抗原(PLG:A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LG基因的所有19个外显子及其5′和3′侧翼区,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其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使用Chromas软件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公布的人类PLG基因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寻找突变位点,采用反向测序法予以证实。结果: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青年起病,先证者1的PLG:A降低为21%,其4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先证者2及2名家庭成员的PLG:A降低至50%左右;2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PLG:Ag和其余检测指标均基本正常。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1的4名家系成员和先证者2及其2名家系成员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纤溶酶原的第620位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p.Ala620Thr)。结论:PLG:A水平降低与PLG基因p.Ala620Thr错义突变有关,先证者出现脑梗死可能与p.Ala620Thr错义突变导致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变异致青年脑梗死合并多发动脉血栓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基因突变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原因,胱硫醚-β-合成酶复合杂合变异致青年脑梗死,同时合并肺栓塞及下肢动脉血栓罕见报道。文中报道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合并肺栓塞及下肢动脉血栓,病因筛查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增高,基因检测胱硫醚-β-合成酶833T>C/1082C>T复合杂合变异,予叶酸、甲钴胺、维生素B 6以及抗凝治疗后,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下降,随访1年,未见新发血栓事件,复查同型半胱氨酸在正常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吡格列酮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白质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白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青年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14只。采用线栓法短暂性闭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制作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贴条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模型制作后第7天处死小鼠,应用HE染色检测脑梗死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脑白质损伤程度以及小胶质细胞表型变化。结果: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与模型组相比,PGZ组小鼠移除贴条时间显著缩短( P<0.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缩小( P<0.05),皮质区和纹状体区MBP/NF200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增高( P均<0.05),CD16 +/Iba1 +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P<0.01),而CD206 +/Iba1 +小胶质细胞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结论:吡格列酮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白质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梳理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的诊疗流程。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6例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动脉超声检查、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总结其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男女比例2∶4。所有患者均有反复脑卒中发作,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4分。头颅MRI显示5例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1例患者颅内无梗死灶。6例患者颈动脉蹼处血管均无明显狭窄。4例患者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患者于大脑中动脉发现微栓子信号,1例患者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6例患者均由脑颈血管超声初诊,经CTA/DSA确认5例,1例无异常发现。6例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做病理检查确诊。术后均规律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脂治疗,随访0.5~5.2年,均无卒中再发。结论:作为隐源性脑卒中的罕见病因,颈动脉蹼相关脑卒中的复发率较高。对于无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卒中患者,反复出现颈内动脉系统栓塞性事件,应注重颈脑联合、综合血流动力学特点排查有无颈动脉蹼;颈脑血管超声联合其他影像学方法可以提高颈动脉蹼的检出率;单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能有效预防卒中再发,对于确诊的颈动脉蹼相关性脑梗死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并用颈脑血管超声评估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老龄SD大鼠72只,18月龄,体质量60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8):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组(P组)和PI3K抑制剂LY294002组(LY组)。P组和LY组尾静脉注射青年大鼠血浆100 μl/次,C组和IR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次/周,持续4周。然后IR组、P组和LY组在七氟烷麻醉下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麻醉前1 h时LY组尾静脉注射LY294002 0.3 mg/kg。再灌注后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Longa评分),然后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脑组织,测定脑梗死体积。再灌注29 d时行旷场试验评估大鼠自发活动能力和焦虑样行为,再灌注30 d时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囊泡蛋白(SYN)的表达,测量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 结果:4组大鼠运动速度、路程以及旷场中心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IR组、P组和LY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升高,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p-PI3K、p-Akt、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降低( P<0.05);与IR组比较,P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体积降低,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升高,海马组织p-PI3K、p-Akt、PSD-95和SYN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增加( P<0.05),LY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LY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升高,新物体探索百分比和辨别指数降低,海马组织p-PI3K、p-Akt、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降低( P<0.05)。 结论: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可减轻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激活海马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突触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动静脉瘘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肺动静脉瘘(PAVF)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梳理PAVF相关性脑梗死的诊疗流程。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例PAV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脑血管影像、反常性栓塞风险(RoPE)评分、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增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cTEE)、胸部CT和肺血管成像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PAVF患者行介入栓塞或药物保守治疗,随访1.5~5.5年。结果:入组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患者,男女比例1∶2,RoPE评分6~7分。1例为首发脑卒中,5例为复发性脑卒中。前后循环均可累及。2例为肯定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合并PAVF,2例为可疑的HHT合并PAVF,2例为散发型PAVF。6例患者cTCD均呈Ⅳ级的大量右向左分流,cTEE表现为延迟的左心房大量气泡影,其中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PFO)。6例患者均经肺部CT增强确诊,3例PAVF病灶位于左下肺,其余3例病灶分别位于左上肺、右下肺、右中肺,均为单纯型PAVF。对5例患者行经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术后行cTCD复查右向左分流,结果4例阴性,1例合并PFO者术后仍有少量潜在分流。另外1例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保守治疗。对全部患者随访1.5~5.5年,均未再复发脑卒中。结论:PAV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很高,颅脑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对于RoPE评分≥6分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应行cTCD筛查右向左分流,对阳性者进一步行cTEE筛查心内/心外分流,提示心外分流并疑诊PAVF者,需行肺部增强CT确诊。对确诊为PAVF者可选经导管栓塞或手术切除,并用cTCD评估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我管理联合移动平台对青年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自我管理联合移动平台护理对青年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青年脑梗死患者9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自我管理联合移动平台等护理干预,对照组以常规方法干预。分别于出院时、随访4个月后对患者进行Morisky依从性(M-TC)评分、Barthel评分、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100)评分,并比较其结果。结果:两组出院时M-TC评分、Barthel评分、ESCA评分、WHO QOL-10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随访4个月后,观察组的M-TC评分[(7.18±1.25)分]、Barthel评分[(86.25±7.36)分]均高于对照组[(6.27±1.42)分、(68.38±6.53)分]( t=3.22、12.18,均 P < 0.001);ESCA评分中自我概念[(37.42±2.53)分]、自我责护感[(27.83±2.44)分]、自我护理技能[(36.15±3.16)分]、健康知识水平[(37.14±3.25)分]均高于对照组[(30.58±2.31)分、(21.29±2.61)分、(31.22±3.64)分、(31.84±3.17)分]( t=13.39、12.27、6.86、7.83,均 P < 0.05);WHO QOL-100评分中生理健康评分[(80.13±5.61)分]、心理健康评分[(83.21±5.08)分]、社会功能评分[(82.05±5.87)分]、环境因素评分[(71.24±5.16)分]均高于对照组[(69.35±5.04)分、(68.23±5.24)分、(71.44±5.26)分、(63.57±5.21)分]( t=9.58、13.76、9.03、7.01,均 P < 0.001)。 结论:采用移动平台联合自我管理能有效提高青年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自护能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食管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经验总结(附6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急性食管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63例急性食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急性食管损伤患者61例.其中,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54例,食管血肿4例,自发性食管破裂2例,食管血肿合并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1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大部分为男性(72.2%),年龄(52.04±17.96)岁,诱因为胃镜检查术的患者29例(53.7%),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表现(63.0%),平均住院时间(6.39±3.53)d,13例(24.1%)出现贫血并发症,输血8例(14.8%),39例(72.2%)经输液等保守治疗后出院,只有15例(27.8)需要行内镜下止血治疗.1例食管血肿合并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为老年男患者,有高血压和脑梗死病史,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并发重度贫血,内镜下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止血,术后经保守治疗,食管黏膜恢复良好,住院总时间为22 d.4例食管血肿患者均为中青年男性,2例发病前存在饮食不当的诱因,2例表现为呕血,1例出现胸痛,1例出现咽喉异物感,2例经内镜下干预,其余2例保守治疗后出院.2例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均为中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胸闷或胸骨后不适,1例食管破裂伴有左侧液气胸,行食管破裂修补术+胸膜粘连烙断术+开胸止血术+胸内异物清除术,术后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52 d后出院;另1例食管瘘口较小,在胃镜引导下置入三腔营养管,7 d后食管恢复良好,出院.结论 急性食管损伤是临床上的急危疾病,尤其是食管血肿和自发性食管破裂较为罕见,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食管血肿破裂患者,及时行内镜血凝块清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在外科手术后,于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黏膜恢复良好.临床医生需警惕食管损伤患者中并发贫血,甚至需要输血的患者,应早期明确诊断,及时通过内镜或手术干预来避免病情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