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氧合常温机械灌注对心死亡大鼠肾缺血损伤的修复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心死亡供肾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echanical perfusion,NMP)模型,探讨空气氧合NMP和氧气氧合NMP对心死亡供肾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取12只12~14周龄的健康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模型。大鼠肾脏在热缺血损伤30 min并冷保存8 h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使用氧气氧合NMP(O组,6只)、空气氧合NMP(A组,6只)2 h。另取相同数量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分为开腹即获取肾组织的假手术组(C组,6只)和心死亡后仅静态冷保存8 h的心死亡肾脏静态保存组(SCS组,6只)作为O组和A组的对照。微板法检测肾灌注液损伤指标肌酐(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HE染色评定肾组织中肾损伤指标,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和IL-6水平,硫代巴比妥酸和WST-8法测定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变量的差异。 结果:氧气氧合NMP体系(O组)的肾动脉处灌注液氧分压为(576.3±68.2)mmHg,空气氧合NMP体系(A组)氧分压为(137.0±39.1)mm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CS组、O组和A组的病理损伤评分分别为(7.0±0.1)分、(5.0±0.9)分和(2.5±0.5)分,SCS组肾损伤评分显著高于后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评分亦较O组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O组供肾NMP前后灌注液的△Cr、△AST、△LDH分别为(43.9±52.8)μmol/L、(532.3±52.8)U/L和(9998.0±2014.4)U/L,A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2.6±3.5)μmol/L、(49.1±50.4)U/L和(1477.0±810.4)U/L,均较O组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O组灌注后肾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分别为(0.192±0.018)mmol/g和(0.6±0.3)×10 3 U/g,A组为(0.162±0.023)mmol/g和(1.7±0.4)×10 3 U/g;O组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24.376±19.635)ng/g和(4.038±1.026)×10 3 ng/g,A组为(89.331±13.123)ng/g和(1.774±0.518)×10 3 ng/g。与O组相比,A组肾组织中MDA含量及TNF-α和IL-6水平降低、SOD活力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A组MPO和ICAM-1组织表达均较O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鼠空气氧合NMP,可有效模拟肾灌注氧气压力的生理状态,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更有利于DCD供肾缺血损伤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供肝体外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手段,但存在供肝短缺的问题,边缘供肝被考虑用于移植手术。静态冷保存边缘供肝的效果欠佳,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供肝质量是影响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许多试验开始研究新的器官保存技术和修复边缘供肝技术。本文就目前常用的供肝体外保存方式及新型机械灌注技术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遗体捐献肾脏灌注、保存及修复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指导肾脏移植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供肾灌注、保存及修复水平,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针对遗体捐献肾脏在体维护、获取灌洗、离体保护3个阶段相关技术的临床问题(包括常温区域灌注、灌注冲洗、静态冷保存、低温机械灌注、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组织制订了《中国遗体捐献肾脏灌注、保存及修复指南(2023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MMSCs对SD大鼠DCD供肝常温机械灌注脂肪变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铁死亡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修复SD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脂肪变性供肝中的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BMMSCs。建立大鼠脂肪肝DCD模型。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脂肪肝组(Sham)、静态冷保存组(SCS)、常温机械灌注保存组(NMP)、BMMSCs联合NMP保存组(BNMP),不同条件下保存DCD脂肪供肝4 h。通过检测肝脏病理、灌注液肝脏酶学和乳酸含量、胆汁分泌量和炎症因子指标,对肝脏进行功能质量评估;检测肝组织中Fe 2+、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肝脏中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及铁蛋白重链1(FTH1)的mRNA或蛋白表达,评价肝脏铁死亡发生。 结果:BNMP和NMP组的肝脏病理、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均优于SCS组;机械灌注保存期间,BNMP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乳酸含量均低于NMP组[灌注4 h:(189.0±12.5)U/L比(227.7±16.2)U/L、(207.3±18.6)U/L比(247.0±11.8)U/L、(2.3±0.3)mmol/L比(2.9±0.2)mmol/L],同时BNMP组的胆汁分泌量(1 245.7±46.8)μl高于NMP组(1 014.3±67.9)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NMP组肝组织中Fe 2+、丙二醛含量低于SCS和NMP组,GSH含量高于SCS和N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此外,BNMP组肝脏中环氧合酶2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及Ptgs2 mRNA水平明显降低,GPX4和FTH1的蛋白表达高于NMP和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BMMSCs联合NMP能更好的修复SD大鼠DCD脂肪变性供肝,发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灌注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就机械灌注的发展以及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指出供器官短缺是目前移植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机械灌注技术的出现为器官保存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在扩大标准供者、高风险供者及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的应用上发挥优势,提高了供器官质量,并在扩大供体池方面体现出巨大的潜能和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态冷保存序贯低温机械灌注参数对移植肾短期预后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静态冷保存(SCS)序贯低温机械灌注(HMP)参数对移植肾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57例(包括后期删失6例)符合条件的成人供肾移植受者相关资料及对应供肾机械灌注数据,根据灌注阻力指数及供肾动脉变异情况进行不同层面的观察比较,主要观察终点为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及1个月内肌酐是否降至正常,次要观察终点为1个月内的最低肌酐值、肌酐下降幅度、肌酐降至最低的时间和肌酐降至正常的时间,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HMP灌注的参数与术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157例受者术前平均肌酐(870.0±283.9)μmol/L,术后1个月内最低肌酐(118.5±63.5)μmol/L。术后16例(10.2%)受者发生DGF,10例(6.4%)受者肌酐在术后1个月内未降至正常。1个月内肌酐降至最低的时间为(14.5±7.6)d(范围在3~30 d),肌酐降至正常的时间为(6.4±5.8)d(范围在1~30 d)。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MP的终末阻力指数是发生DGF( P<0.01)、1个月内肌酐是否降至正常( P=0.001)、肌酐下降幅度( P<0.01)、肌酐降至正常所需时间( P=0.024)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在SCS序贯HMP的供肾保存模式下,HMP的参数对判断肾移植术后短期预后具有应用价值。终末阻力指数是多种预后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温机械门静脉灌注压力对大鼠供肝热缺血损伤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大鼠供肝常温机械灌注(NMP)模型,比较不同门静脉灌注压力对热缺血大鼠肝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经心脏停搏30 min、冷保存8 h的大鼠肝脏,使用肝动脉供氧、常温双通道灌注肝脏体系后,比较门静脉常压(M1组, n=6)和低压(M2组, n=6)灌注对肝灌注液流量和肝酶学指标的影响,并使用HE染色和Suzuki标准评定肝脏病理损伤,免疫组化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的指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CD68表达,检测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脏停搏30 min、冷保存8 h的大鼠作为静态低温保存组(CS组, n=6)。 结果:保持门静脉灌注压力恒定的大鼠肝脏常温机械灌注模型建立后,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门静脉灌注流量呈增高趋势,NMP 60~120 min时灌注流量较0~20 min均增高( P<0.05)。与CS组比较,M1组肝淤血、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减轻,Suzuki评分减少( P<0.05)。与M1组比较,M2组的灌注液的肝酶学指标下降( P<0.05),镜下观察M2组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肝窦扩张减轻,Suzuki评分减少( P<0.05);肝组织MDA含量降低、SOD活力升高( P<0.05);肝组织CD68和MPO表达、TNF-α和IL-6水平降低( 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建立大鼠常温双通道机械灌注模型,有效模拟肝灌注的生理状态;门静脉低压灌注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更有利于热缺血大鼠供肝损伤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移植供心保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供心保护技术被应用于供心获取、转运乃至移植后的各个阶段。科学先进的供心保护方法对于扩大供心来源,改善心脏移植预后至关重要。静态冷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作为经典的供心保存技术,在短时供心转运条件下经济可靠,但随着保存时间增加,会造成严重的冷缺血损伤,并且无法及时监测和干预供心状态。近年来,一些新的供体心脏保存方法已经进入临床实践,包括静态控温系统、常温机械灌注系统和低温机械灌注系统。这些技术能有效扩大供心来源,延长供心转运时间,同时改善心脏移植远期预后。本文将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供心保护经验就供心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为心脏移植供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机械灌注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我国肝移植工作发展迅速,对供体器官的需求日益增长。面对器官短缺的困境,通过使用边缘性供体或扩大标准供体是解决短缺难题的现实方法之一。肝脏体外机械灌注相比于静态冷保存,能够实现对供体的活力评估和修复。在使用扩大标准供体时,机械灌注的优势得到广泛认可。机械灌注策略主要包括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控制性复温氧合灌注和无缺血肝移植,不同灌注策略具备其各自特点和优势。本文回顾总结了机械灌注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各种机械灌注策略的特点,并展望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低温肝脏保存技术的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移植前供肝的保存至关重要,传统的静态冷藏和机械灌注均受保存时间的限制,以至于供肝的分配空间有限,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供肝的废弃。在保证供肝质量的同时,寻找更长的有效保存供肝的技术,是所有肝移植科医师共同努力的方向。最近报道的一种超低温肝脏保存技术可以增加肝脏保存时间,利用冷冻保护剂将肝脏在-6 ℃下保存3~4 d,之后经过亚常温机械灌注复苏供肝后进行肝移植。该技术在供肝保存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突破,可能为供肝保存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域。但超低温肝脏保存技术目前仅处于实验阶段,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