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膜肺氧合在遗体捐献供肾保护中的应用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进一步规范体外膜肺氧合在我国遗体捐献供肾保护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国内多个学科相关领域专家,参考《体外膜肺氧合在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供器官保护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体外膜肺氧合用于尸体供器官保护的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及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指南,制订了《体外膜肺氧合在遗体捐献供肾保护中的应用指南》,新版指南提出13个临床问题,并根据现有证据给出推荐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器官移植受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疗策略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反复住院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移植相关糖尿病的存在、遗体捐献的增加等因素导致实体器官移植(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SOT)受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的发生风险日益增加,且近年来SOT受者IFD的流行病学也在不断改变。了解SOT受者IFD的流行病学现状、熟悉IFD的新型诊断技术、掌握新型抗真菌药物特性,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受者预后。本文针对SOT受者IFD的发病率、致病菌构成、新型诊断技术及近年上市的全新抗真菌药物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居民遗体捐献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遗体捐献是医学院校人体标本制备的主要来源,我国居民遗体捐献率的低下影响到了基础医学科研进展和临床治疗水平。调研发现,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法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等,是制约遗体捐献的主要因素。结合各地遗体捐献工作实践,针对性提出加大遗体捐献的宣传、倡导文明的殡葬观念、加强立法、简化遗体捐献流程等措施,以促进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肾脏移植供者来源性感染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肾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肾源短缺是制约肾脏移植发展的瓶颈。自启动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例数逐年增加,遗体器官捐献已成为肾脏移植供肾的主要来源。器官捐献工作的快速推进在拯救大量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带来重大挑战,即供者来源性感染(donor-derived infection, DDI)。为了进一步规范肾脏移植DDI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相关学科专家,从DDI的定义和危险分层、评估和诊断以及DDI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共同拟定了本指南,旨在指导我国肾脏移植DDI管理的全流程优化,进一步完善肾脏移植DDI的防控策略,以保障肾脏移植的安全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遗体捐献肾脏灌注、保存及修复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指导肾脏移植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供肾灌注、保存及修复水平,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针对遗体捐献肾脏在体维护、获取灌洗、离体保护3个阶段相关技术的临床问题(包括常温区域灌注、灌注冲洗、静态冷保存、低温机械灌注、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组织制订了《中国遗体捐献肾脏灌注、保存及修复指南(2023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RDM2和c-Myc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相互作用锌指蛋白1(PRDM2)和c-Myc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垂体腺瘤标本来自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3例正常垂体组织标本来自遗体自愿捐献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肿瘤和正常垂体组织中PRDM2和c-Myc蛋白的水平。探讨肿瘤组织中PRDM2与c-Myc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PRDM2和c-Myc蛋白与肿瘤侵袭能力、肿瘤体积的关系。体外培养大鼠垂体腺瘤GH3细胞株,设立对照组(空白细胞)、空载体组(转染空载体)和PRDM2组(转染PRDM2质粒)。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检测PRDM2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PRDM2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PRDM2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RDM2对GH3细胞c-Myc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根据70例肿瘤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中位数(PRDM2:40分,c-Myc:170分)分组,PRDM2低评分组(<40分)较PRDM2高评分组(≥40分)有更高的侵袭机会(19/35对比9/35, P=0.015)和更大的肿瘤体积[(17.8±4.5)cm 3对比(5.2±0.9)cm 3, P<0.01]。c-Myc高评分组(≥170分)较c-Myc低评分组(<170分)有更高的侵袭机会(20/35对比8/35, P=0.003)和更大的肿瘤体积[(15.5±3.5)cm 3对比(6.6±2.0)cm 3, P=0.027]。70例肿瘤标本中的PRDM2与c-Myc水平呈负相关( r=-0.407, P=0.004)。GH3细胞转染24、48、72 h后,PRDM2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对照组的(82.2±6.3)%、(68.5±5.2)%、(54.7±3.6)%(均 P<0.05);而空载体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转染24 h后,PRDM2组膜联蛋白V(Annexin Ⅴ)染色阳性细胞和碘化丙啶(PI)染色阳性细胞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4.66±3.72)%和(6.21±2.17)%,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5±1.03)%和(1.34±0.48)%,均 P<0.05];而空载体组Annexin Ⅴ阳性细胞和PI阳性细胞所占比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PRDM2组透膜细胞数量为(145±37)个,低于对照组[(415±76)个]( P<0.01)。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转染PRDM2质粒72 h后,PRDM2组的c-Myc水平为对照组的(0.32±0.12)倍( P<0.01)。 结论:PRDM2和c-Myc均参与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发生、发展;在GH3细胞中PRDM2可抑制c-Myc的表达,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尸体解剖与病理取材流程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罹难者捐献的遗体进行尸体解剖查验与病理诊断取材工作,获得大量感染罹难者体表表现、大体脏器特征和珍贵的病理检材,为获得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结果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活体小肠移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小肠移植是救治肠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活体小肠移植是将健康捐献者的部分小肠切除移植给受者,该方法具有器官缺血时间短、组织相容性好、排斥反应低以及术前准备充分等优势。目前全球共施行此类手术超过100例,受者和器官存活率优于遗体捐献小肠移植、中远期存活率等同于家庭肠内营养,而受者生存质量更有优势。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提高,活体小肠移植已经成为肠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如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HPN)治疗失败,小肠移植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手段。本文进一步阐明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探讨敏感性、特异性强的早期肠功能监测新技术、进一步研究防治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新方法、阐明肠道菌群与预后的关系以及降低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提高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尸体解剖在病理教学中的作用、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尸体解剖是医学(尤其解剖学和病理学等)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从1982年开始承担复旦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的工作,该接收站是上海市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接受站之一。我们在这37年间,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升水平。目前,我们的尸检工作在医学教学、医师培养和临床医师技能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的长期存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肝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3 004例(其中二次移植40例)终末期肝病患儿的临床背景、手术信息、围手术期管理和长期随访资料,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肝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分别比较接受活体肝移植和遗体捐献肝移植、移植时体重≤5 kg和>5 kg、年龄≤5个月和>5个月、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aft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5%和>5%、供受者血型相容和不相容受者的存活率及2006年至2011年、2012年至2017年和2018年至2022年的受者存活率。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分析受者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并将 P<0.05者纳入LASSO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受者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截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童肝移植受者的1、5、10年总存活率分别为95.1 % (2 819/2 964)、93.1 % (2 759/2 964)、91.8% (2 721 /2 964 ),移植物的1、5、10年存活率分别为94.5 % (2 839/3 004)、92.0 % (2 764/3 004)、86.2 % (2 589/3 004 )。受者5年存活率:2006年至2011年为71.6%(63/88),2012年至2017年为91.6%(1 009/1 101),2018年至2022年的95.5 % (1 695/1 775 )。体重≤5 kg和GRWR> 5%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3.7%(41/49)和90.0%(378/420),较体重>5 kg和GRWR≤5%的94.4 % (2 746/2 915)和94.6% (2 406/2 544)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和0.001)。受者手术年龄和供受体血型相容性与移植术后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26和0.40 )。感染[35.3%(70/198)]和外科并发症[24.2%(48/198)]是移植术后受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感染[35.7%(25/70)]、门静脉并发症[18.6%(13/70)]和肺部损伤[15.7%(11/70)]是移植术后1个月内受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术后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从2006年至2011年的86.5%(76/88)和38.2% (34/88)下降到2018年至2022年的75.5% (1 340/1 775)和22.2 %(394/1 775)。移植术后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包括门静脉并发症(3.1 %,92/3 004)、出血(2.3 %,68/3 004)、肝动脉并发症(1.7%,50/3 004)和肝静脉并发症(1.1 %,33/3 004 )。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术前血红蛋白( P=0.012)、术前白细胞( P=0.026 )、术前肌酐水平( P=0.008)、白蛋白( P=0.001)、凝血酶原时间( P=0.005 )、体重≤5 kg( P=0.007),GRWR> 5 % ( P=0.001)、术中失血( P<0.001 )、红细胞输注( P<0.001 )、术后ICU时间( P<0.001)、术后住院时间( P=0.045 )、术后痰培养阳性( P<0.001 )、术后腹水培养阳性( P=0.029 )、术后出血性并发症( P<0.001)、术后肠穿孔( P<0.001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P<0.001)、随访最大EB病毒载量( P<0.001)和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P=0.018)为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术前肌酐( HR=1.015, 95% CI:1.002~ 1.028, P=0.024)、GRWR( HR=2.082, 95% CI:0.473~ 9.157, P=0.031 )、痰培养阳性( HR=4.389 ,95% CI:2.248~ 8.569 , P<0.001 )、术后出血性并发症( HR=6.922,95% CI:1.871~ 25.610 , P=0.004 )、术后肠穿孔( HR=9.154,95% CI:2.307~ 36.323, P=0.002 )和发生排斥反应( HR=0.452,95% CI:0.210~ 0.971, P=0.042)是儿童肝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肝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情况较好。改善术前脏器功能、提高手术精度、降低术中出血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能够有效改善儿童肝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