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间导管的使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中使用中间导管的安全性及其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EVT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使用中间导管分为中间导管组和非中间导管组。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信息。转归评估指标包括二次栓塞、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和死亡。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共纳入接受EVT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195例,其中中间导管组161例,非中间导管组34例。中间导管组各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与非中间导管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信息方面,中间导管组取栓次数显著较少[2(1~3)次对2.5(1.75~4)次; Z=2.218, P=0.017],一次取栓血管再通率显著较高(38.5%对20.6%; χ2=3.943, P=0.047),血栓逃逸二次栓塞率显著较低(19.3%对35.3%; χ2=4.202, P=0.041)。在临床转归方面,中间导管组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病死率以及90 d转归良好率均与非中间导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中间导管是患者90 d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0.430,95%置信区间0.196~0.947; P=0.036)。 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EVT中,使用中间导管能减少取栓次数,提高一次取栓血管开通率,降低血栓逃逸二次栓塞率,进而改善患者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鼻恶性肿瘤的精准切除及缺损修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精准切除外鼻恶性肿瘤以及准确评估、合理修复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外鼻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36~86岁。肿瘤病理类型包括基底细胞癌29例,鳞状细胞癌11例,外毛根鞘癌6例,腺样囊性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肿瘤切除以传统的安全缘扩大切除为主,对于明显影响修复效果的切缘,即病变邻近鼻翼缘、鼻小柱或深部易贯通切缘采用Mohs显微描记手术原理,尽可能缩小切除范围。全部病例均采用肿瘤全切及一期/分期皮瓣修复方法完成,以皮瓣转移为主。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肿瘤安全切缘以4~10 mm为主,其中24例采用了Mohs手术方式。外鼻局限缺损38例,选择邻近双叶瓣、风筝瓣、鼻背眉间皮瓣以及鼻唇沟瓣或游离组织修复;多解剖亚区、全层或累及鼻中隔的复合缺损共10例,有8例选择额瓣修复,包括单纯额瓣修复4例、额瓣+钛网支架重建2例、双岛瓦合额瓣修复2例。随访1~10年,所有皮瓣均成活,没有发生坏死的病例,绝大多数患者对术后鼻外形及鼻通气情况满意。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有限度地应用Mohs手术原理基本能够满足外鼻恶性肿瘤精准切除的需求,个体化应用邻近组织瓣以及多种形式的额瓣,是达到外鼻修复满意、兼顾手术复杂性的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小腿离断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严重离断伤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评估保肢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0例小腿中下段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56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2例,挤压伤2例;离断处创面缺损面积9.0 cm×5.0 cm~24.0 cm×6.0 cm,血管缺损长度3.0~10.0 cm,平均5.7 cm,胫、腓骨缺损4.0~8.0 cm,平均5.6 cm;均急诊手术,一期采用游离对侧Flow-through胫后动脉皮瓣覆盖创面、桥接血管重建血运,供区一期拉拢缝合;胫骨缺损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安装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再植术后1个月行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去除加胫骨高位截骨骨搬运,带架时间为10~15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游离皮瓣成活情况、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质量Paley评分、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骨性愈合指数(BHI)、Likert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10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2例因皮瓣臃肿后期行皮瓣修整,血管彩超检查桥接的血管通畅;所有患者骨搬运延长段骨矿化良好,6例搬运骨会师断端清理加压骨性愈合,4例搬运骨会师后行软组织清理并植骨加压内固定后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来院复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末次随访时Likert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3例,满意6例,一般1例。骨延长区域矿化平均300 d,骨延长长度平均5.6 cm,带架时间平均12个月,BHI平均30 d/cm。供区仅留线形瘢痕,无增生。结论:Flow-through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离断伤,安全有效,既恢复了血供,又覆盖了创面,骨搬运治疗长段骨缺损安全性更高,非短缩再植下肢功能恢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颞浅筋膜瓣联合离断耳廓组织回植急诊修复部分耳廓完全离断伤的长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颞浅筋膜瓣联合离断耳廓组织回植急诊修复部分耳廓完全离断伤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3年8月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急诊收治的部分耳廓完全性离断患者资料,均采用颞浅筋膜瓣联合离断耳廓组织回植进行修复。术中先切取颞浅筋膜瓣并保留蒂部,之后剥离离断耳廓软骨作为再植支架,修剪剥离软骨后的皮肤,制成全厚皮片;参照对侧耳廓位置及角度,将软骨支架缝合固定于耳软骨残端,依次采用颞浅筋膜瓣和全厚皮片覆盖后打包、缝合。术后观察皮瓣、皮片愈合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术后进行1年以上长期随访,评估再造耳廓的形态、色泽、质地及触觉恢复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受区瘢痕情况,总分0~15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程度越严重;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估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总分30分,≥27分为非常满意,24~26分为有些满意,18~23分为无所谓,15~17分为有些不满意,≤14分为非常不满意。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6~65岁,平均41岁;均为单侧耳部缺损,左耳3例,右耳5例;缺损面积为1.5 cm×2.5 cm~5.0 cm×4.0 cm。术中颞浅筋膜瓣切取面积为4.5 cm×6.5 cm~15.0 cm×10.0 cm。术后皮瓣、皮片均顺利成活,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未见皮瓣、皮片坏死、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随访3~9年,平均约6.3年,除1例需行二次皮片削薄手术外,其余患者修复后的耳廓与健侧基本一致,轮廓线条流畅,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触觉敏感度提高。末次随访时患者供、受区瘢痕不明显,VSS评分均≤3分,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评价为非常满意。结论:对于没有再植条件的部分耳廓完全离断伤,采用颞浅筋膜瓣复合离断耳廓组织修复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远期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猪膀胱脱细胞基质和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猪膀胱脱细胞基质(UBM)和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促愈合效果的差异。方法:将36只10周龄雄性2型糖尿病BKS db/db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BM组和ADM组,每组18只,术前非空腹血糖物质的量浓度大于16.6 mmol/L,于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相应植入猪UBM和猪ADM支架。术后即刻及7、14、28 d,行创面大体观察。术后7、14和28 d,每组各取小鼠6只计算创面上皮化率,计算后处死相应小鼠,取创面组织制作切片。收集2组小鼠术后7与14 d各6张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术后7与28 d各6张切片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支架降解情况。收集2组小鼠术后7、14 d各24张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D31阳性表达量,以分别反映肌成纤维细胞(Fb)、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观察巨噬细胞的分布和活化。取2组小鼠术后7、14 d创面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mRNA含量。上述指标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1)大体观察显示,UBM组小鼠创面术后大部分时间点与UBM支架融合佳,ADM组小鼠创面术后大部分时间点与ADM支架融合差;术后28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表面部分区域仍未形成表皮,UBM组小鼠创面完全上皮化。术后7、14和28 d,UBM组小鼠创面上皮化率分别为(22.4±6.4)%、(68.6±12.4)%、100.0%,均明显高于ADM组[(4.5±2.2)%、(23.6±4.6)%、(64.2±13.2)%, t=7.427、9.665、7.655, P<0.01]。(2)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出现大量细胞;术后14 d,细胞占据UBM支架的全部区域;术后28 d,创面形成与正常皮肤结构类似的真皮组织,并且UBM支架原有的纤维形态消失。术后7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内部仅出现少量细胞;术后14 d,细胞散布于ADM支架之中;术后28 d,ADM支架原有粗大的胶原纤维形态仍清晰可见。(3)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层出现大量聚集的肌Fb,出现新生血管;术后14 d,UBM支架上层出现均匀分布的肌Fb、新生血管,并且大部分血管实现灌注。术后7、14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中仅散在分布肌Fb,无或少量未明显灌注的新生管腔结构。术后7、14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中α-SMA阳性表达量明显高于ADM组( t=25.340、6.651, P<0.01),CD31阳性表达量也明显高于ADM组( t=34.225、10.581, P<0.01)。(4)术后7 d,UB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层出现大量巨噬细胞;术后14 d,巨噬细胞迁入UBM支架内部,发生M2型极化、无M1型极化。术后7 d,ADM组小鼠创面支架底部出现少量巨噬细胞;术后14 d,ADM支架内部巨噬细胞稀少,未发生M2型或M1型极化。(5)术后7、14 d,UBM组小鼠创面组织中FGF-2、VEGF、PDGF和TGF-β 1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DM组( t=7.007、14.770、10.670、8.939,7.174、7.770、4.374、4.501, P<0.01)。 结论:猪UBM支架通过诱导肌Fb和巨噬细胞迁入、促血管新生与促愈合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和真皮重建,效果优于猪AD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M2段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接受治疗的急性MCA M2段闭塞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临床决策分为EMT组和非EMT组,对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2b级,转归良好定义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男性18例(56.3%);年龄(63.87±8.64)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3.91±3.45)分。EMT组20例(62.5%),非EMT组12例(37.5%);16例(50.0%)转归良好,16例(50.0%)转归不良。EMT组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5.0%,90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非取栓组(65.0%对25.0%; χ2=4.800, P=0.029),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0.0%对0%; P=0.516)和病死率(10.0%对8.3%; 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以及吸烟和接受EMT治疗的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 OR)2.3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90~4.810; P=0.014],而EMT则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OR 0.038,95% CI 0.002~0.913; P=0.044)。 结论:EMT治疗急性MCA M2段闭塞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后1年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1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股腘动脉ISR患者58例(58条肢体),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52~85(71.9±7.6)岁。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34±0.10,下肢缺血Rutherford分级为2级6例、3级23例、4级20例、5级9例。58例患者均采用DCB血管成形术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2个月,根据患者有无临床驱动的靶病变段重建(CD-TLR),结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比(PSVR),评价手术患者靶病变段通畅与否,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通畅组(无CD-TLR、PSVR≤2.4,43例)与非通畅组(有CD-TLR、PSVR>2.4,15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1年靶病变段通畅率和免于CD-TLR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DCB血管成形术后1年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58例患者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术后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第3天患者Rutherford分级为0级17例、1级19例、2级19例、3级3例,术后1年ABI为0.72±0.16,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73, t=-24.32, P值均<0.001)。靶病变段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4.1%,1年免于CD-TLR率为7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通畅组和非通畅组患者的血管钙化程度、TosakaⅢ型、术后规律用药及甘油三酯水平比较,比值比( OR值)及[95%可信区间( CI)]分别为4.714(1.915~11.606)、14.458(3.058~68.357)、0.048(0.005~0.454)和1.969(1.119~3.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度钙化和TosakaⅢ型是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OR值(95% CI)分别为10.965(1.786~67.326)、57.385(1.848~1 782.021), P值均<0.05],术后规律用药是DCB治疗ISR术后发生狭窄的保护因素[ OR值(95% CI)为0.041(0.002~0.799), P=0.035]。 结论:对于采用DCB血管成形术治疗的股腘动脉ISR患者,靶病变段血管术后1年再狭窄的发生与患者血管的钙化程度、Tosaka分型及术后是否规律用药有关,重度钙化和TosakaⅢ型是其危险因素,术后规律用药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联置入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串联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Neovas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77例,其中串联BRS组63例和单BRS组314例。比较两组的PCI相关资料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净不良事件包括MACCE及BARC 2~5型出血。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置入的前提下,残余狭窄<20%且PCI术后靶血管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3级。对串联BRS组的11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377例患者的年龄为(52.5±10.7)岁,其中男性比例80.4%(303/377)。2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串联BRS组的≥50%狭窄病变血管数、靶血管数、SYNTAX评分、后扩张球囊数、导丝数、支架总长度、对比剂用量及手术时长等均高于单BRS组( P均<0.05)。串联BRS组与单BRS组比较血管内超声及OCT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BRS组1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BARC 2~5型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时间352.0(193.0,421.0)d。随访期内全因死亡[0比0.6%(2/314), P=1.000]、心原性死亡[0比0.3%(1/314), P=1.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比1.0%(3/314), P=1.000]、靶血管血运重建[3.2%(2/63)比1.6%(5/314), P=0.736]、BARC 2~5型出血[3.2%(2/63)比5.7%(18/314), P=0.604]及MACCE[3.2%(2/63)比2.9%(9/314), P=0.894]、净不良事件[6.3%(4/63)比8.6%(27/314), P=0.553]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串联BRS组11例(17.5%)患者的OCT分析结果显示,3例(27.3%)为BRS首尾紧密相连的无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5.47±0.04)%;8例(72.7%)为BRS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0.32±0.44)%。 结论:在中低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长病变串联置入BRS安全可行,可获得与置入单枚BRS相同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下肢动脉非支架区粥样硬化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72.5±11.7)岁(范围:42~93岁);腘动脉病变44例(95.7%,44/46),股总动脉病变2例(4.3%,2/46);狭窄病变15例(32.6%,15/46),完全闭塞病变31例(76.4%,31/46);病变长度(7.3±2.7)cm(范围:3.0~13.2 cm)。术后6个月、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进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无大截肢生存率、技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踝肱指数、靶血管再干预等。采用 t检验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踝肱指数与术前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下肢动脉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免于再干预率、无大截肢生存率。 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1.3%(42/46)。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6),均为远端血管栓塞,限流性夹层发生率为8.7%(4/46)。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术前(0.90±0.10比0.42±0.10, t=-4.48, P<0.01;0.87±0.12比0.42±0.10, t=-5.21, P<0.01)。随访时间[ M(IQR)]为22.5(8.8)个月(范围:6~32个月),4例(8.7%,4/46)患者接受再干预。术后2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6.2%(95% CI:71.8%~93.5%),免于再干预率为90.7%(95% CI:77.0%~96.4%)无大截肢生存率为97.8%(95% CI:85.6%~99.7%)。 结论: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可用于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